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营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认东营市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山东省确定以东营市为主战场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别是环渤海经济区一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经济增长极。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流入渤海。作为兵圣孙武的故里、山东吕剧的发祥地,东营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东营市于1983年10月设立,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人口182万人,面积8053平方公里,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座落在境内。
科学发展 加快开发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国家先后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山东省确定以东营为主战场,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打造山东新的经济发展隆起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王岐山副总理到山东代表团座谈时,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和东营市市长张建华就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了汇报发言,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承担着开发建设的重大责任。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东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决定》,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当前打好基础,迅速起步快速突破,拉开了大开发大开放的格局。其总的思路和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生态文明的科学开发之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成山东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区域性枢纽中心和休闲度假观光胜地,成为山东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国最具活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东营市正在积极探索一条高效生态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产业。目前东营市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联建了159个科研机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1家,创业孵化面积达到34.5万平方米。整合提升石化、石油装备、轮胎、纺织等传统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打造支撑力、辐射力强的产业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今年实施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75个,总投资436.5亿元。加快推进与中海油的合作,搞好石化产业的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大力推进主体产业区建设。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思路,规划了四个主体产业区。临港产业区依托东营港,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态高效精细化工业集聚区。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黄河口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畜牧区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重点建设水产品养殖区和畜牧园区,形成全省重要的渔业生态养殖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建成黄河三角洲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目前,各主体产业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项目招商成效显著。
三是围绕改善发展环境,全力突破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三路(威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两港(东营港、广利港)一场(永安机场)”建设,威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已全部达到通车条件;东营港扩建工程两个3万吨级码头和引桥工程基本完成,正在建设两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广利港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客货运码头,年内开工建设;永安机场改扩建今年完成飞行区工程,开工建设航站楼,三年内机场标准由4C级提高到4D级。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构筑起完善的沿海防潮体系。
生态立市 富民强市
东营市自建市以来,特别是 “十一五”以来,按照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定位,积极探索开发模式,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58.4亿元,人均83761元; 进出口总值24.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3.5亿美元;境内财政总收入342.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8.6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余额等均居山东省前列。东营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57.4%。实施促强扶弱,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广饶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77位。
东营市牢牢把握生态高效的定位,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实施了黄河水城建设,突出生态湿地特色,引入黄河水,贯通现有的城市水系、湖泊、湿地,形成“水路相行、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人水和谐”的独特城市风貌,改善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黄河水城”的主体工程——广利河综合治理,在去年顺利实现清水进城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建设沿河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以及清风湖景区等“三园一区”重要景观建设。目前,东营市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3%,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已投入8.1亿元,建设林带2660公里,绿化面积25万亩,植树2806万株,力争再用三年多的时间,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打造黄河绿洲。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环保、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培育“林纸浆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以文化旅游业作为突破口, 重点策划运作黄河口生态旅游,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打造特色品牌。举办了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暨首届黄河口旅游文化博览会等活动,扩大了东营市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
中华儿女多壮志,黄河湿地换新颜。黄河与大海的汇聚,自然与人文的交响,相信一个神奇、壮丽、富饶、和谐的黄河三角洲定将展现在世界面前,东营作为一颗璀璨的滨海明珠将更加熠熠生辉!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流入渤海。作为兵圣孙武的故里、山东吕剧的发祥地,东营市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东营市于1983年10月设立,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人口182万人,面积8053平方公里,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座落在境内。
科学发展 加快开发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国家先后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山东省确定以东营为主战场,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打造山东新的经济发展隆起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王岐山副总理到山东代表团座谈时,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和东营市市长张建华就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了汇报发言,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承担着开发建设的重大责任。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东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决定》,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立足当前打好基础,迅速起步快速突破,拉开了大开发大开放的格局。其总的思路和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生态文明的科学开发之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加速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成山东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区域性枢纽中心和休闲度假观光胜地,成为山东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国最具活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围绕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东营市正在积极探索一条高效生态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产业。目前东营市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联建了159个科研机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1家,创业孵化面积达到34.5万平方米。整合提升石化、石油装备、轮胎、纺织等传统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打造支撑力、辐射力强的产业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今年实施投资过亿元的技改项目75个,总投资436.5亿元。加快推进与中海油的合作,搞好石化产业的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重点突破,大力推进主体产业区建设。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思路,规划了四个主体产业区。临港产业区依托东营港,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生态高效精细化工业集聚区。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黄河口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畜牧区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重点建设水产品养殖区和畜牧园区,形成全省重要的渔业生态养殖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建成黄河三角洲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目前,各主体产业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项目招商成效显著。
三是围绕改善发展环境,全力突破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三路(威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两港(东营港、广利港)一场(永安机场)”建设,威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已全部达到通车条件;东营港扩建工程两个3万吨级码头和引桥工程基本完成,正在建设两个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广利港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客货运码头,年内开工建设;永安机场改扩建今年完成飞行区工程,开工建设航站楼,三年内机场标准由4C级提高到4D级。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构筑起完善的沿海防潮体系。
生态立市 富民强市
东营市自建市以来,特别是 “十一五”以来,按照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定位,积极探索开发模式,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总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58.4亿元,人均83761元; 进出口总值24.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3.5亿美元;境内财政总收入342.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68.6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余额等均居山东省前列。东营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57.4%。实施促强扶弱,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广饶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77位。
东营市牢牢把握生态高效的定位,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实施了黄河水城建设,突出生态湿地特色,引入黄河水,贯通现有的城市水系、湖泊、湿地,形成“水路相行、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人水和谐”的独特城市风貌,改善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黄河水城”的主体工程——广利河综合治理,在去年顺利实现清水进城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建设沿河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以及清风湖景区等“三园一区”重要景观建设。目前,东营市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3%,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已投入8.1亿元,建设林带2660公里,绿化面积25万亩,植树2806万株,力争再用三年多的时间,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域林荫化、水系风景化,打造黄河绿洲。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环保、节能、减排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培育“林纸浆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以文化旅游业作为突破口, 重点策划运作黄河口生态旅游,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打造特色品牌。举办了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暨首届黄河口旅游文化博览会等活动,扩大了东营市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
中华儿女多壮志,黄河湿地换新颜。黄河与大海的汇聚,自然与人文的交响,相信一个神奇、壮丽、富饶、和谐的黄河三角洲定将展现在世界面前,东营作为一颗璀璨的滨海明珠将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