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me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现代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家长的娇惯,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帮助他人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可以借助课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名人事例、格言警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创设情境,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教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自立自强及至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使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育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智育与德育统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也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课文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资源。
  一、立足课文,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现代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家庭的娇惯,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帮助他人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性格的可塑性强,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还很肤浅。结合这一特征,充分抓住课文的思想意义,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作者莫顿.亨特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学生一个大大的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实践中感悟道理。同时也知道面对问题与困难,要学会化大为小,化整为零。
  另外,文章还有一个情节:和“我”同爬悬崖的共五个孩子,只有那个叫杰利的孩子去找了“我”父亲,其余则对“我”百般嘲笑。讲到这块,我问学生:“假如你在现场,你会如何去做?”有的学生说会像杰利一样找大人帮助,有的说会为“我”加油打气。我想这就够了,学生能从中学到: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通过研讨课文,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2.学会自立自强
  九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孤独之旅》,小主人公杜小康在和父亲放鸭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不再恐惧到坚强的一段心路历程,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孩子。我在教学中,布置學生写篇读后感,学生在文中传达了真情实感:
  “和杜小康相比,我很惭愧,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是自理能力很差,更别说帮助爸爸妈妈了……。”
  “杜小康特别懂事,再看我,在家动不动就发小姐脾气,很不会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很幸福,能坐在宽敞的教室读书,有同学陪伴;家里有温暖舒适的大床、可口营养的佳肴。我要好好读书!”
  同学们的这些肺腑之言,更让我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
  语文课本里这样的题材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巧加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学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文的的德育作用。
  3.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材里选取了不少先进人物的事例,他们的思想和追求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典范和引领作用。让学生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勇无畏;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体会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自信;了解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爱国情怀;领悟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自信。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故事,积累名人事例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切实地受到名人的影响与教育,进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课内外结合,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余光中的《乡愁》篇篇都是很好的爱国题材,但还不够。要把视线放在社会,语文教师还要善于抓住热点话题,比如2008的汶川地震、2008的北京奥运会等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读、说、写,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五、充分发挥格言警句的作用,激励学生
  2.充分发挥格言、警句的作用,激励学生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名家名篇中,不乏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冰心的《谈生命》中“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十几年的生活体验写成的精警句子,是最富有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学生感悟到:要感谢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曾激励许多青年人走上成功之路。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等等。
  这些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们抽出来重点讲解,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因为“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除课堂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写作等活动,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方式。
  当然,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不能等同于政治课中的德育教育。首先政治课中的德育教育是直截了当式的,而语文教学则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其次,政治教育以理性化为主,而语文教育则是感性的。二者虽有区别,但可以取长补短。语文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不能影响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式德育教育更符合语文教学特征。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的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连教育》2008期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其他文献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社会共识,是家长的普遍心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以为人的成长就像马拉松长跑,重要的不是起点,而是奔向终点的状态和过程。没有明显的起跑线,只有确切的终点线,马拉松长跑既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又需要保持足够的后续实力,这样才能跑出优异的成绩。人这一特殊资源的开发像自然资源一样,需要符合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又需要切合自身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实力,让能力的发展持续不断,切不可盲目开发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无比的“新招”、“创新”层出不穷,起马观花式的检查一下字词,丝毫没有落到实处,让学生觉得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跟着感觉走,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把好端端的语文课整个像思品课,“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研究课题。作为一名藏区农村语文教师,我也不断地思考和实践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既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也与新课程倡导下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
摘要: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在焊接专业教学中,实训教学尤为重要。本文以提高实训教学水平为出发点,提出模块化教学模式符合我校焊接专业现在的特点,简要提出自己的设想,力求找到提高我校实训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焊接,实训,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职焊接专业的模块化教学结合企业、行业需求,满足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
如果说每一个学生是一朵花,那它必须经过园丁们的精心呵护与培养才能绽放。如果说学生的思维就是一个个礼花,那么必须把它点燃,它才能火花四射。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就应成为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我们的教学既可以成学生的发展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光芒四射,也可能使之缓缓熄灭,甚至阻碍和扼杀其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鉴于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说在前,做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