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一.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语文教材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一方面,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影响的同时,感情也会受到感染。《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简练的语言却描绘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这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闰土受到学生的喜爱。
中学语文教材里描写自然美的作品是有一定比例的,这是带领学生沐浴在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如课文《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便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中所表现的春天景物被朱自清描写的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明朗的水彩画。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态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图画,真正理解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到文章如画的意境,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
二.品词赏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限于字画结构和语法规则知识,而使学生真正领会汉语和文字的审美特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一)体验古诗词之美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不衰。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我们描绘出一片青翠的竹林和竹林后面伸展出来的三两枝红色的桃花,红绿相衬,在夕阳的光辉下显得分外醒目,第二句写江中的鸭子,由静到动,从“鸭先知”,刻画出这群鸭子在水中的欢快神态,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思索。诗人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凡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美是能通过语言“中介”来创造语言的。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是读者在联想和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美的东西。
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每一篇都是语言的佳作,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了22个字就描绘出桃源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暮春桃花图。
作家刻意追求语言的艺术美,不仅要求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唯一的字可以表达”,而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绘画的光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形美教育人,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大部分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即通过语言得以外化,因而也构成了语言美。教师准确、优美的语言会迅速唤起学生对审美的重视和联想,架起已有审美经验和新形象之间的桥梁,并使他们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使它所受的感染理性化,形成一定的道德水准。为此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翻起波涛,激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师的语言美不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传授的内容,以及条理是否清楚,主次是否分明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锻炼自己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著名语言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位高明的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三方面的修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这可以算“‘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那些形象、色彩鲜明、哲理性强的语言讲深讲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陶冶爱美的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继承发展人类在历史上取得的审美成果,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陈泉,教师,现居江苏射阳。
一.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语文教材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一方面,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影响的同时,感情也会受到感染。《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简练的语言却描绘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这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闰土受到学生的喜爱。
中学语文教材里描写自然美的作品是有一定比例的,这是带领学生沐浴在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如课文《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便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中所表现的春天景物被朱自清描写的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明朗的水彩画。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态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图画,真正理解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到文章如画的意境,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
二.品词赏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限于字画结构和语法规则知识,而使学生真正领会汉语和文字的审美特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一)体验古诗词之美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不衰。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我们描绘出一片青翠的竹林和竹林后面伸展出来的三两枝红色的桃花,红绿相衬,在夕阳的光辉下显得分外醒目,第二句写江中的鸭子,由静到动,从“鸭先知”,刻画出这群鸭子在水中的欢快神态,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思索。诗人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凡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美是能通过语言“中介”来创造语言的。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是读者在联想和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美的东西。
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每一篇都是语言的佳作,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了22个字就描绘出桃源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暮春桃花图。
作家刻意追求语言的艺术美,不仅要求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唯一的字可以表达”,而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绘画的光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形美教育人,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大部分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即通过语言得以外化,因而也构成了语言美。教师准确、优美的语言会迅速唤起学生对审美的重视和联想,架起已有审美经验和新形象之间的桥梁,并使他们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使它所受的感染理性化,形成一定的道德水准。为此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翻起波涛,激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师的语言美不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传授的内容,以及条理是否清楚,主次是否分明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锻炼自己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著名语言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位高明的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三方面的修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这可以算“‘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那些形象、色彩鲜明、哲理性强的语言讲深讲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陶冶爱美的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继承发展人类在历史上取得的审美成果,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陈泉,教师,现居江苏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