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实践的过程。集中而有效地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一.揭示课文中具体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
  语文教材的审美形象,主要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一方面,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又体现着作者的思想,不知不觉地接受作品影响的同时,感情也会受到感染。《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简练的语言却描绘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这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闰土受到学生的喜爱。
  中学语文教材里描写自然美的作品是有一定比例的,这是带领学生沐浴在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如课文《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便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中所表现的春天景物被朱自清描写的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明朗的水彩画。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入进去,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态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图画,真正理解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到文章如画的意境,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
  二.品词赏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限于字画结构和语法规则知识,而使学生真正领会汉语和文字的审美特性,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一)体验古诗词之美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颂不衰。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我们描绘出一片青翠的竹林和竹林后面伸展出来的三两枝红色的桃花,红绿相衬,在夕阳的光辉下显得分外醒目,第二句写江中的鸭子,由静到动,从“鸭先知”,刻画出这群鸭子在水中的欢快神态,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思索。诗人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美不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凡是经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言美。文学作品的美是能通过语言“中介”来创造语言的。可以突破时间的局限,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是读者在联想和想象中真切地感受到美的东西。
  教材所选的篇目,几乎每一篇都是语言的佳作,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了22个字就描绘出桃源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暮春桃花图。
  作家刻意追求语言的艺术美,不仅要求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有唯一的字可以表达”,而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具有“绘画的光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特殊功能在于用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形美教育人,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大部分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即通过语言得以外化,因而也构成了语言美。教师准确、优美的语言会迅速唤起学生对审美的重视和联想,架起已有审美经验和新形象之间的桥梁,并使他们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使它所受的感染理性化,形成一定的道德水准。为此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翻起波涛,激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师的语言美不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传授的内容,以及条理是否清楚,主次是否分明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锻炼自己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著名语言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位高明的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三方面的修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这可以算“‘识’。”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那些形象、色彩鲜明、哲理性强的语言讲深讲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陶冶爱美的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继承发展人类在历史上取得的审美成果,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陈泉,教师,现居江苏射阳。
其他文献
《山居秋暝》以“空”字开头,按照人们对王维一贯的认识:王维信佛所以喜空,于是做出推断:王维喜欢寂寞或是寂静的生活。其实,这是对王维的一种误解,也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情趣的一种误解。  “空”字由来已久,佛教中讲空,道教中讲无,两者虽所指不同,但也有不少相同之处。王维作为一个士大夫,他从小就浸染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家庭信佛的缘故,他对佛家思想亦十分精通。像王维这样精通儒释道思
《庄子·逍遥游》里,庄子讲到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第一种,这些人都是有权有势、有德有能的“人上人”,属于社会的精英。他们凭借个人的才能和德行,春风得意,因而自视甚高,自认为很“逍遥”。然而,在庄子看来,这也不过是学鸠、斥鷃之类罢了,他们目光短浅,功利世俗,只看到眼前和表面的自在、风光,属于“小知”。  宋荣子属于第二类人,这类人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在组织教学上出现了偏颇,忽略了语文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成了“生物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合唱活动”,忽略了语文课程的“语文味”,抛弃了语文课的“根”——“语文”。
笔者所谓“诗化教学”,简言之,就是语文教学的整个流程要充满诗情画意。它既引领学生开发性地接受文本内容的诗意美和写技的艺术美,又激赏学生重建更诗意、更艺术的欣赏美和写作美。    一 诗歌“诗以诗教法”    例:曹操《短歌行》  (师)又喝酒来又唱歌,(生)  感我人生有几多?  (师)人生好比早上的露,  (生)过去的时光何蹉跎。  (师)歌声慷慨又激昂,(生)  我久藏的抱负怎能忘。  (师)
徐则臣是新世纪以来文坛崛起的70后作家之一。从2004年以短篇小说《花街》和中篇小说《啊,北京》在文坛崭露头角开始,他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京漂系列”和“故乡系列”。在故乡系列里,运河亘古不变地流淌着,靠船讨生活的汉子们走上石码头,所有故事都在花街上发生。在混乱喧嚣的人群中,“我”是一个叫作穆鱼的少年,站在暗处观察着周遭的世界,一个人孤独地成长。  以少年的成长经验为视角的作品
实行新课程之后,我们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该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必修共五册,选修十多册。课程学习内容增多了,学生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教师要改换保姆似的角色,改变填充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盲目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即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此做法,小而言之,是打造高效课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渴望被关注、被爱、被认可和赏识的需求,只是顽劣孩子的这个角落更为隐蔽。当我们用爱心和智慧激活并开发出他们的这种需求时,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有效。无论是一句赞扬的话,一个抚摸的动作,无论是悄然期待的目光,还是急切关注的眼神,当我
“常”,指常情、常理,就是读者心目中所习惯之情,熟悉之理。“反常”,就是作者置读者心目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之。这种看似逆反人情,悖于事理,但却合道,就是反常的手法。  诗词是“文学骄子”,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都在其中得到很好的运用。《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为遭罪贬谪岭南的罪人,宋之问偷偷逃回家乡。但是越是接近家乡,久居岭外的他却一反常态,本应“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选编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一段有名的文字,因为这段文字中有对严监生临死时经典的细节描写,以致于严监生后来被学术界定性为吝啬鬼的形象。可如果我们细读相关的文本就会发现,已成定论的评判和文本的实际内容有很大的出入,严监生不但很难说是一个贪婪的吝啬鬼,而且有时还得承认他很慷慨,他在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也另有隐情。  “吝啬”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过分爱惜
我不知道教室里为什会有讲台,是为了讲授方便还是为了显示师道尊严,但我知道从我上学到我当老师,三尺讲台都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教室里的讲台特高,没有一尺,至少也有八寸,老师站在讲台上,特威严,我们望而生畏,凡走上讲台的大都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是为接受批评或者惩罚才被叫上去的,平时谁也不随便登上讲台。等我上初中了,教室也成了砖瓦房(不再是以前的窑洞了),讲台也低了许多,也许是年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