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学生似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过分的风吹雨打必将导致其过早的夭折,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可使白痴成为天才。事实证明,“赞美—信心—成功”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
关键词:吝啬;赞美;成功
令我烦恼的是一开学,我接了一个差班,更让我烦闷的是在我满怀热情试图改变班级的落后状况时,任课教师却在班内说,我们班是最差的班级,对学生的批评多、指责多,老师对班级的失望溢于言表,学生形成了“破罐破摔”的逆反倾向,使我的努力收效甚微。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但一定要吝啬你的批评和指责。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学生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解决。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抽烟的基督教徒问牧师:“我在祈祷时能不能抽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教徒又说:“那我在抽烟时能不能祈祷呢?”“当然可以!”牧师干脆地说。简单的故事,蕴涵的哲理却耐人寻味。
一天到朋友家去玩,朋友的孩子高兴地拿着试卷要爸爸签名,朋友接过试卷一看是92分,立刻唬着脸说:“才考了92分,有什么得意的!”小孩子被朋友一抢白,高兴劲一扫而光,一脸的惶恐,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边不敢说话了。事后我了解到,由于题目难他们班只有两个同学考了90分以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说:“你很棒!在班内是最好的!”我想小孩心里的感受该有多好啊!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换个角度和学生交流不照样殊途同归吗?朋友的动机是希望孩子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成绩而骄傲,但是不得不承认,朋友和老师的良好动机在学生的心里可不是那么回事了,学生会认为是“自己考得不好,我们班不行”,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件事使我想起了《中外教育对比》中介绍的美国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并不会公布学生的分数,而是将一份密封的信递到学生手中,在信里他悄悄地对每一位学生重复同一句话:“你是班内最棒的!”学生读后,一脸的灿烂。
学生似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过分的风吹雨打必将导致其过早的夭折。教育也是如此,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海,上课经常打盹、睡觉,作业不做,学习成绩一路红灯,平日里少言寡语,老师们多次“教导”,他都是紧锁心扉,不见效果。我私下了解,才得知他经常上网,喜欢打游戏,这使我如获至宝,在一节信息课上,我特意坐在他的身边,尽情享受他玩游戏的快乐,游戏结束,我不禁惊叫:“你真是太棒了!”在同学们数十双眼睛的注视下,王海满脸通红,我接着说:“王海是我班的游戏高手,谁敢与他比高低?”课堂立刻热闹起来,经过几场激烈的比拼之后,王海得了冠军,我趁势表扬了他的聪明与机敏。从王海脸上泛起的喜悦光芒,我看得出成功的感受是那么的有魅力。以此为突破口,我点燃了他自信之火,紧接着,在学习上我给予他更多的表现机会,帮他找回了自信,慢慢的他变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事实上,当学生满怀兴趣地做一件事情时,他们的进步是令人惊奇的,常常是在成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他们总会在一次一次被肯定、被褒奖的赞美中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以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贪婪地、不知疲倦地学习着、收获着。正像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即当我们成人在工作中得到上司的赏识后,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那么孩子、学生同样如此。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面对个性,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美,让他们感觉成功,增强信心,逐步由小成到大成。“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可使白痴成为天才。事实证明,“赞美—信心—成功”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
我要大声说,为了学生的明天,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但要吝啬你的批评和指责。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辛兴联小)
关键词:吝啬;赞美;成功
令我烦恼的是一开学,我接了一个差班,更让我烦闷的是在我满怀热情试图改变班级的落后状况时,任课教师却在班内说,我们班是最差的班级,对学生的批评多、指责多,老师对班级的失望溢于言表,学生形成了“破罐破摔”的逆反倾向,使我的努力收效甚微。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但一定要吝啬你的批评和指责。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学生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解决。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抽烟的基督教徒问牧师:“我在祈祷时能不能抽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教徒又说:“那我在抽烟时能不能祈祷呢?”“当然可以!”牧师干脆地说。简单的故事,蕴涵的哲理却耐人寻味。
一天到朋友家去玩,朋友的孩子高兴地拿着试卷要爸爸签名,朋友接过试卷一看是92分,立刻唬着脸说:“才考了92分,有什么得意的!”小孩子被朋友一抢白,高兴劲一扫而光,一脸的惶恐,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边不敢说话了。事后我了解到,由于题目难他们班只有两个同学考了90分以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说:“你很棒!在班内是最好的!”我想小孩心里的感受该有多好啊!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换个角度和学生交流不照样殊途同归吗?朋友的动机是希望孩子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成绩而骄傲,但是不得不承认,朋友和老师的良好动机在学生的心里可不是那么回事了,学生会认为是“自己考得不好,我们班不行”,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件事使我想起了《中外教育对比》中介绍的美国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并不会公布学生的分数,而是将一份密封的信递到学生手中,在信里他悄悄地对每一位学生重复同一句话:“你是班内最棒的!”学生读后,一脸的灿烂。
学生似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过分的风吹雨打必将导致其过早的夭折。教育也是如此,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海,上课经常打盹、睡觉,作业不做,学习成绩一路红灯,平日里少言寡语,老师们多次“教导”,他都是紧锁心扉,不见效果。我私下了解,才得知他经常上网,喜欢打游戏,这使我如获至宝,在一节信息课上,我特意坐在他的身边,尽情享受他玩游戏的快乐,游戏结束,我不禁惊叫:“你真是太棒了!”在同学们数十双眼睛的注视下,王海满脸通红,我接着说:“王海是我班的游戏高手,谁敢与他比高低?”课堂立刻热闹起来,经过几场激烈的比拼之后,王海得了冠军,我趁势表扬了他的聪明与机敏。从王海脸上泛起的喜悦光芒,我看得出成功的感受是那么的有魅力。以此为突破口,我点燃了他自信之火,紧接着,在学习上我给予他更多的表现机会,帮他找回了自信,慢慢的他变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事实上,当学生满怀兴趣地做一件事情时,他们的进步是令人惊奇的,常常是在成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他们总会在一次一次被肯定、被褒奖的赞美中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以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贪婪地、不知疲倦地学习着、收获着。正像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即当我们成人在工作中得到上司的赏识后,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感受,那么孩子、学生同样如此。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面对个性,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美,让他们感觉成功,增强信心,逐步由小成到大成。“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赞赏可使白痴成为天才。事实证明,“赞美—信心—成功”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
我要大声说,为了学生的明天,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但要吝啬你的批评和指责。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镇辛兴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