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中渗透STSE教育的途径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从其内涵可知STSE是一种“开放型”的教育,它否定了“课堂教学唯一”的陈旧观念,而要求建立一种大课堂教育观——社会即课堂。将STSE教育渗透到研究性学习中,有助于构建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教学新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精神,符合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
  一、开展研究性课题的选择,联系STSE教育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强调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我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究。
  1. 从教材中选择课题
  新课程化学教材都安排了研究性学习专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课题进行研究。
  2. 从化学实验的“意外”现象中找课题
  如在铜和浓硫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常出现“反应后的试管内有大量‘白色沉淀’,静置后溶液呈淡蓝色”的“异常”情况,可提出课题“铜和浓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为什么有大量白色物质析出”。
  3. 从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中选题
  如通过观察发现学校的生活垃圾难以处理,通常以焚烧方式处理,对环境和师生生活造成影响,提出《对学校生活垃圾处理的研究》。
  4. 联系实际,将实用性知识现实化
  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一节时,教材上介绍NaHCO3粉末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素材,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究:胃酸过多的病人有哪些症状?胃酸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如何治疗胃酸过多?选择用药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用NaHCO3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是什么?治疗胃溃疡病人,能否使用NaHCO3?治胃病新药“斯达舒胶囊”,通过调查了解其成份、用途。上述课题确定后,学生们兴趣高涨,他们自觉分组利用周六、日走访医生、病人,了解治疗者的疗效,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写出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报告。
  5. 调查研究类课题
  对于调查研究性课题,应选择与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环境直接相关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促进学以致用,关注社会、人文。如《教室里CO2浓度的测量》,通过测量让学生们认识到降低教室CO2浓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深化STSE教育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当一个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后,每个组内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或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文献;或去工厂、去户外实地调查;或到附近社区发问卷调查;或走访科技人员和权威人士;或对假设、判断作实证研究;或对统计、数据作分析评价。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环境、能源、人口、工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思考,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产技术、社会需要是紧密结合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学会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会设计问卷调查表、采访纲要获取信息,学会处理数据、图像整理信息,学会用所获得的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让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又增强了学生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深化STSE教育。
  三、开展研究性课题评价,构建STSE教育评价体系
  STSE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研究性课程评价时,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分数评价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用综合指标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及创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整体质量评价。让学生通过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成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老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与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为了促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今年五月,我参加了惠州市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欣赏了几节精彩的阅读课,目睹了几位年轻的语文教师的神韵和风采,不禁让我感叹新课程焕发的神奇力量,折服于执教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不但改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变“带着问题读”为“发现问题读”  “学贵有疑”,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这个疑从何而来呢?我觉得必
综合探究课的有效实施是课改的难题,怎样避免综合探究课在实际操作中举步维艰,流于形式的局面?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不能简单“一刀切”,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做到有选择,分层次,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第一,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把探究的内容化整为零,灵活融入常规的课堂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与相关知识点关系紧密,往往是相关
一、原因1.考试体制、考试方式的制约虽然我区小学现行的考试方式是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但是计算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方面的数据都以笔试成绩为依据,口试成绩只作参考。相信
【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适时、适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变革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互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整合;教与学;变革  Education technique and academics integrationEfficiently prom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