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的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它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等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与成败。一般说来,学生的智商差别并不太大,但学习成绩却可能相差甚远,这些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 熟悉学生
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运用学生的语言,学生喜欢听的歌,我也试着去听,学生喜欢的影片,我也争取去看,学生喜欢收集的东西,我也收集一点,这样我和学生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言。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对老师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陌生。
2. 关心学生
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关心,好学生如此,差学生更是如此,差生失败的时候,感情上的压抑和创伤更深,常常表现为失去自信心,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因此更需要关心、鼓励。每次考试之后,我都把那些成绩不好或进步不大的学生分别找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找出他们的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学生对老师这种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点名批评他们,而是个别帮助他们分析得失的做法很满意,纷纷表示:老师这么给我们留面子,还一个个的帮我们分析,是真心为我们好,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英语。
3. 宽容学生
每一个人都难免犯错误,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所犯的错误,有的是有意的,大多数是无意的。我的原则是对任何一个学生,不翻旧帐,不存偏见,一视同仁。有一个班的学生元旦贺卡中写道:“老师,希望您原谅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所犯下的错误,我们不是有意的。”我对他们说:“我一定会原谅你们的,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你们在错误中成长。”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萎靡不振,但在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电脑游戏中却表现得十分活跃。在英语教学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听、说、唱、画、游戏、表演、辩论等各种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活动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在参与和表现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强了信心,对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
2. 课堂教学设计要合理
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比如在讲《No Smoking》这一课的时候,我就把它设计成一节辩论课,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正方的观点是:吸烟有害,我反对吸烟,反方的观点是:吸烟无害,我不反对吸烟,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为自己的一方提供至少两条论据,男、女生各自都想获胜,大家争先恐后的去翻报纸,去图书馆查资料,双方都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比如反方说:“吸烟对身体无害,我们的前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都是heavy smoker,但他们的寿命比一般人都长。”正方说:“那是他们的身体素质比一般人好,如果他们不吸烟,一定会活的时间更长。”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对课文中的论点越来越清楚,很多学生说,我长大后一定不吸烟,也不许我家里的人吸烟。在这种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畅所欲言,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3. 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我们的课文有对话、课文、书信、新闻报道、剧本等,如果我们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为了使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有新鲜感,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把课分别设计成表演课、实践课、竞赛课、辩论课、想象课等不同的课型,特别注意为那些英语较差的有特长的学生安排好适当的角色,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4. 让学生参与评价
我在口头作业的检查上,采取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的方法,比如一个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自己先说读得怎么样,然后再由其他同学评论,大家一致认可就算通过,否则,大家一起指出他的问题及原因,这样读的学生认真,听的学生仔细,是否能够过关由学生自己决定,没有偏见,人人平等。这种方法尤其对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是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也同样有机会去评价别人,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从而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自信。
运用以上种种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还要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信心。
总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心身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 熟悉学生
我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运用学生的语言,学生喜欢听的歌,我也试着去听,学生喜欢的影片,我也争取去看,学生喜欢收集的东西,我也收集一点,这样我和学生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共同语言。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对老师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陌生。
2. 关心学生
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关心,好学生如此,差学生更是如此,差生失败的时候,感情上的压抑和创伤更深,常常表现为失去自信心,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因此更需要关心、鼓励。每次考试之后,我都把那些成绩不好或进步不大的学生分别找来,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找出他们的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学生对老师这种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点名批评他们,而是个别帮助他们分析得失的做法很满意,纷纷表示:老师这么给我们留面子,还一个个的帮我们分析,是真心为我们好,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英语。
3. 宽容学生
每一个人都难免犯错误,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他们所犯的错误,有的是有意的,大多数是无意的。我的原则是对任何一个学生,不翻旧帐,不存偏见,一视同仁。有一个班的学生元旦贺卡中写道:“老师,希望您原谅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所犯下的错误,我们不是有意的。”我对他们说:“我一定会原谅你们的,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你们在错误中成长。”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萎靡不振,但在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电脑游戏中却表现得十分活跃。在英语教学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听、说、唱、画、游戏、表演、辩论等各种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活动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在参与和表现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强了信心,对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
2. 课堂教学设计要合理
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比如在讲《No Smoking》这一课的时候,我就把它设计成一节辩论课,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正方的观点是:吸烟有害,我反对吸烟,反方的观点是:吸烟无害,我不反对吸烟,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为自己的一方提供至少两条论据,男、女生各自都想获胜,大家争先恐后的去翻报纸,去图书馆查资料,双方都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比如反方说:“吸烟对身体无害,我们的前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都是heavy smoker,但他们的寿命比一般人都长。”正方说:“那是他们的身体素质比一般人好,如果他们不吸烟,一定会活的时间更长。”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对课文中的论点越来越清楚,很多学生说,我长大后一定不吸烟,也不许我家里的人吸烟。在这种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畅所欲言,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3. 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我们的课文有对话、课文、书信、新闻报道、剧本等,如果我们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兴趣索然,为了使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有新鲜感,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把课分别设计成表演课、实践课、竞赛课、辩论课、想象课等不同的课型,特别注意为那些英语较差的有特长的学生安排好适当的角色,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4. 让学生参与评价
我在口头作业的检查上,采取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的方法,比如一个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自己先说读得怎么样,然后再由其他同学评论,大家一致认可就算通过,否则,大家一起指出他的问题及原因,这样读的学生认真,听的学生仔细,是否能够过关由学生自己决定,没有偏见,人人平等。这种方法尤其对那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是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也同样有机会去评价别人,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长处,从而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自信。
运用以上种种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还要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信心。
总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两者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贯彻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心身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