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三尖瓣环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远期成功率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早搏(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43例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早、室速患者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构建三尖瓣环与右心室几何模型,激动标测出室早/室速最早激动点,起搏标测予以验证。根据室早/室速标测最早激动点部位将患者分为游离壁组与间隔组。游离壁与后间隔起源室早/室速消融采用温控盐水灌注模式,功率设定为30~40 W,流量17 ml/min,温度设为43℃,消融时间30 s/次。前中间隔起源室早/室速消融采用温控非盐水灌注模式进行,功率设定为30 W,温度设为55℃,消融时间设为30 s/次。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来门诊随访,随后每6个月随访1次。每次随访均需行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结果

43例患者的室早/室速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标测显示22例(51.2%)起源于游离壁,21例(48.8%)起源于间隔侧。靶点电位提前时间、消融功率、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在游离壁组与间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时温度游离壁组显著低于间隔组[(39.3±6.3)℃对(43.5±4.7)℃,P=0.03],而消融时灌注速度游离壁组显著高于间隔组[(11.9±9.3)ml/min对(4.6±8.2)ml/min,P=0.02];三尖瓣环间隔部起源的室早/室速手术时间也显著高于游离壁组[(110.4±45.6)min对(85.4±27.9)min,P=0.04]。即刻消融成功39(90.7%)例,游离壁即刻消融成功率显著高于间隔组(100%对81%,P=0.03)。4例消融失败患者的室早/室速均位于间隔侧,其中前间隔与中间隔各2例。手术过程中未出现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45.5±14.0)个月。4例患者室早复发:后游离壁2例,中游离壁1例,中位间隔1例,3例接受2次消融成功,1例拒绝再消融。随访3.8年显示三尖瓣环起源室早/室速消融成功率为81.4%。

结论

导管消融是治疗三尖瓣环起源室早/室速有效方法,手术安全性好。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简单、快速的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FAST)评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3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静脉溶栓前完成头颅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病例126例,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
目的分析合眼敏感相关癫痫的电-临床特点。方法将2017年1—6月在西京医院接受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中具有合眼敏感的癫痫患者纳入此项研究,分析合眼敏感相关癫痫的电临床特征。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共发现51例癫痫伴有合眼敏感的患者,其中眼睑肌阵挛伴失神癫痫(EMA)33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ME)13例、癫痫伴觉醒期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例、特发性枕叶癫痫(IOE)3例。4例EMA及1例IOE患者合眼诱发的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是脑梗死自然病程的一部分,也是溶栓等疗法的主要不良反应,不仅与脑梗死预后不良相关,也是多种改善血流疗法使用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出血转化的定义、分型、危险因素、诊断和处理原则。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写作组,通过查询和评价现有研究证据、参考国际共识和指南、结合国情反复讨论,提出了相关的共识性意见,希望对出血转化的正确认识、临床处理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指
目的探讨慢性偏头痛患者伴发的胃肠道症状及其与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量表(PQSI)、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调查问卷,分别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的151例符合国际头痛学会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二版诊断标准的慢性偏头痛患者和同期收集的151名健康对照者的胃肠道症状、焦虑
约2/3癫痫患者通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可达到长期无发作,目前普遍认为癫痫无发作至少2年以上,权衡利弊后可考虑逐渐减药直至停药。一般认为器质性脑损伤、异常脑电图及特殊癫痫综合征等是影响撤药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异常脑电图,特别是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癫痫撤药后复发的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我们就癫痫患者撤药不同时期的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撤药后复发的预测意义进行综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它涉及复杂的神经系统异常。近来对偏头痛神经病理生理学认识上的进展,使得我们能够解释某些症状学方面的问题,也推动了新的靶向治疗的发展,这可能会改变偏头痛在未来的治疗方式。偏头痛的治疗是个体化的,其中预防性药物治疗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预防偏头痛药物治疗新进展,重点是针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途径的新治疗。
脑卒中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的三大重要疾病之一,其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首选,但大量研究表明静脉溶栓会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文中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分型、发生率、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并探讨出血性转化的可能预测指标,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的危险因素及UIA的存在是否会影响ACI患者的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CI的患者。通过急诊头颅磁共振及三维时间飞跃序列技术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three dimen
目的总结永久起搏器心外膜植入术后当天、短期术后和长期术后心外膜电极导线的心室阈值的变化,分析心外膜植入起搏器是否安全、稳定。方法入选2007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阜外医院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且出院后进行1次及以上程控随访的43例患者。成人患者7例,其中3例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心室导线心外膜植入,4例VVI永久起搏器心外膜植入;儿童患者36例,均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行心外膜永久起搏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静脉途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新华医院经右侧腋静脉行永久性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的腔内标测电图、起搏程控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共15例患者入选,其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停搏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所有患者均同意经右侧腋静脉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术中单极起搏有2例未达到左束支区域起搏标准,其余13例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