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语言。学生正是依托言语的存在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品读中拔节、在运用中内化语言的能力。
一、语言,在阅读中积累
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那么,如何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呢?
1.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注重课内阅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是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选入的文章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精讲多读,通过读把文本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产生共鸣。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做了量的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想小学生看书往往出于兴趣和好奇。因此,我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上,每学一篇文章,都要求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读一读,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充了课堂的容量。
3.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语言积累的领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都是语言积累的来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投身社会、投身自然、与人交流等,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二、语言,在品读中拔节
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领悟表达方法,最终练就感悟语言的能力。
1.在品读中思辨。缺乏思辨性是品读环节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思辨的方式去品读课文。薛法根《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中辨析“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5个词语的环节。月光如银:月光好像白银一般,月光美在它的什么?(洁白,皎洁);月光似水:月光好像泉水一般,月光美在它的什么?(清澈,透亮;水一般的柔情);静影沉璧:这两个词语之间加上一个字,静影如沉璧,即月亮在水中静静的倒影,好像一个沉在水底的璧玉。月亮美在它的什么?(它的倒影);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有皎洁的明月,地上有清澈的二泉,月与泉,相互辉映,诗情画意,那就叫——二泉映月。
学生在辨析的过程,感知了、体验了,学生的语感逐渐敏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阅读、辨析精彩的语言,使他们受到鼓舞,逐渐认识到精彩语言的内核,体会其妙处。
2.在品读中欣赏。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远隔为近距。在引导学生欣赏《敕勒歌》时,我采用近距设喻的方式设计了一个儿童画的欣赏向导。
师:下面对《敕勒歌》意思、语言风格的两种评论,哪个说得比较贴切?
师:《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小提琴般悠扬婉转,如春日垂柳般婀娜温柔,如江南小桥流水红莲秀。《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安塞腰鼓般恢弘豪迈,秋日碧空般辽远,如草原驱马般洒脱。
生:我们阅读的感受是第一种。
语言风格本是很抽象的东西,而将它说成一种是安塞腰鼓一种是琴声,这就感性化了。我们只要能够抓住语言的价值点,把语言的赏析点设计成很好的感性化问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一定会很可感、很深刻。
3.在品读中感悟。在阅读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规律,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发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入境生情,展开活动。如学习《鲸》一文。学生动手画一画,不同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的语言材料感悟。
三、语言,在运用中内化
语文教学可以因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举措和行为都应该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
1.关注表达,驰骋思维。我们反对“独白式”语文教学,是因为这种令思维沉睡、语感麻木的语文教学,实质上是给新生的生命做精神“催眠”。一教师执教《半截蜡烛》时有学生质疑: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保护蜡烛时所想的办法都很巧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教师旋即出示了三位人物的台词,请学生静思默想: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作批注,然后交流。
生1:杰奎琳说话时有指定的对象,是对那位少校军官说的,还尊称对方为司令官。(关注称呼,对话要有听者意识。)
生2:杰奎琳说话时是面带微笑的,我记得有人曾说过“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关注提示,对话时学会微笑表示友好。)
生3:杰奎琳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触动了少校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唤起了他对小女儿的思念。(关注内容,对话时若能直抵对方的心灵,收效会好得多。)
师:同样是好方法,表达的形式不一样,收效也就不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2.入情入境,及时练笔。为防止脱离文本情境的言语实践对文本整体意境的破坏,教师可在文本中找到合适的情境,借助语言范例的迁移,落实言语的实践。
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个句子写得如何?
生:它使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大自然的美,还抒发了赞美之情。
师:你真会学习,不仅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关注怎么写的。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感悟语言的精妙,然后,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感受“写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由此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活学活用,言意兼得。一位老师在执教《麋鹿》一课时,以“学做解说员,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色彩”为抓手,进行言语实践。学生由被动的阅读者变为主动的体验者。这样的言语实践扣准了学生的情感喷发点,很容易激起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解说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自觉地调动语言经验,表达个性化的想法。这样的言语实践所呈现的语言是富有张力、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能运用课内习得的文本语言形式之“法”,自由表达想法,这也是阅读教学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学生要想成为“运用语言”的高徒,教师是责无旁贷的。教师应当多读书报,多背妙文佳作,经常动笔写作,培养敏锐的语感,努力让自己成为高明的“语言医生”。
一、语言,在阅读中积累
学习语文,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那么,如何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呢?
1.在课内阅读中积累语言。注重课内阅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是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选入的文章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精讲多读,通过读把文本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产生共鸣。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做了量的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想小学生看书往往出于兴趣和好奇。因此,我把着眼点放在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上,每学一篇文章,都要求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读一读,引导学生多读书,扩充了课堂的容量。
3.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语言积累的领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都是语言积累的来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投身社会、投身自然、与人交流等,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二、语言,在品读中拔节
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领悟表达方法,最终练就感悟语言的能力。
1.在品读中思辨。缺乏思辨性是品读环节的不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思辨的方式去品读课文。薛法根《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中辨析“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5个词语的环节。月光如银:月光好像白银一般,月光美在它的什么?(洁白,皎洁);月光似水:月光好像泉水一般,月光美在它的什么?(清澈,透亮;水一般的柔情);静影沉璧:这两个词语之间加上一个字,静影如沉璧,即月亮在水中静静的倒影,好像一个沉在水底的璧玉。月亮美在它的什么?(它的倒影);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有皎洁的明月,地上有清澈的二泉,月与泉,相互辉映,诗情画意,那就叫——二泉映月。
学生在辨析的过程,感知了、体验了,学生的语感逐渐敏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阅读、辨析精彩的语言,使他们受到鼓舞,逐渐认识到精彩语言的内核,体会其妙处。
2.在品读中欣赏。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远隔为近距。在引导学生欣赏《敕勒歌》时,我采用近距设喻的方式设计了一个儿童画的欣赏向导。
师:下面对《敕勒歌》意思、语言风格的两种评论,哪个说得比较贴切?
师:《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小提琴般悠扬婉转,如春日垂柳般婀娜温柔,如江南小桥流水红莲秀。《敕勒歌》这首诗的语言如安塞腰鼓般恢弘豪迈,秋日碧空般辽远,如草原驱马般洒脱。
生:我们阅读的感受是第一种。
语言风格本是很抽象的东西,而将它说成一种是安塞腰鼓一种是琴声,这就感性化了。我们只要能够抓住语言的价值点,把语言的赏析点设计成很好的感性化问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一定会很可感、很深刻。
3.在品读中感悟。在阅读中,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规律,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发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入境生情,展开活动。如学习《鲸》一文。学生动手画一画,不同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的语言材料感悟。
三、语言,在运用中内化
语文教学可以因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举措和行为都应该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
1.关注表达,驰骋思维。我们反对“独白式”语文教学,是因为这种令思维沉睡、语感麻木的语文教学,实质上是给新生的生命做精神“催眠”。一教师执教《半截蜡烛》时有学生质疑: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保护蜡烛时所想的办法都很巧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教师旋即出示了三位人物的台词,请学生静思默想: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作批注,然后交流。
生1:杰奎琳说话时有指定的对象,是对那位少校军官说的,还尊称对方为司令官。(关注称呼,对话要有听者意识。)
生2:杰奎琳说话时是面带微笑的,我记得有人曾说过“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关注提示,对话时学会微笑表示友好。)
生3:杰奎琳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触动了少校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唤起了他对小女儿的思念。(关注内容,对话时若能直抵对方的心灵,收效会好得多。)
师:同样是好方法,表达的形式不一样,收效也就不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2.入情入境,及时练笔。为防止脱离文本情境的言语实践对文本整体意境的破坏,教师可在文本中找到合适的情境,借助语言范例的迁移,落实言语的实践。
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个句子写得如何?
生:它使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大自然的美,还抒发了赞美之情。
师:你真会学习,不仅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关注怎么写的。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感悟语言的精妙,然后,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感受“写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由此引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活学活用,言意兼得。一位老师在执教《麋鹿》一课时,以“学做解说员,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色彩”为抓手,进行言语实践。学生由被动的阅读者变为主动的体验者。这样的言语实践扣准了学生的情感喷发点,很容易激起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学生在解说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自觉地调动语言经验,表达个性化的想法。这样的言语实践所呈现的语言是富有张力、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能运用课内习得的文本语言形式之“法”,自由表达想法,这也是阅读教学中追求的理想境界。
学生要想成为“运用语言”的高徒,教师是责无旁贷的。教师应当多读书报,多背妙文佳作,经常动笔写作,培养敏锐的语感,努力让自己成为高明的“语言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