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新高考理念的全面落实,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与优化,全国包括广东省在内共有八省市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实施新高考模式,即“3 1 2模式”,其中数学不再分文理科。在新模式下,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考查形式都将会有所改变。作为任教高三数学的一线教师,在当前新高考背景下,积极对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不断尝试和创新,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结合在经历新高考改革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当前我国高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误区,同时总结实效性较强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三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研究
笔者从2007年开始一直担任高三数学教学工作,经历了多次高考改革,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一直在教学中探索符合新高考要求并行之有效的数学复习备考策略。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部分高三数学教师的复习课存在几大误区,现论述如下。
一、当前我国高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几大误区
1.课堂复习教学“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三数学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往往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整堂课都在讲,完全不管学生懂与不懂,更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导致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灌输,这样的复习效果自然不好。新高考倡导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而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2.只重视知识梳理,忽视知识的逻辑关联
高三数学复习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前进行数学知识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很多教师的复习课就是将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罗列出来,然后再讲相应的习题。这种复习方式只是高一、高二学习的重复,学生学习的知识还只是“碎片化”状态,没有将知识进行逻辑关联,成绩自然得不到提高。新高考要求把复习内容有机整合,体现知识的关联性,达到螺旋上升的复习效果。
3.评讲习题和试卷时就题论题,忽视提炼思想方法
高三的课程,评讲习题和试卷占的比例很大,而在评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就题讲题,没有错因分析,更没有思想方法的提炼,导致会的学生不想听、不会的也没有收获,这样的评讲课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能有多少实效呢?新高考所提出的必备知识有一项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包括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讲习题和试卷时,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充实学生的必备知识。
4.使用復习资料照本宣科,缺乏恰当的取舍和整合
当前我国学校高三的复习备考,大部分学校都是订一套资料,然后教师就按订的资料进行复习教学。由于资料编写的局限性,题量和难度很难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教师只是一味地按所订资料进行复习,导致一些学生无所适从,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新高考提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因而在复习教学中应做到“因材选教,因材施教”,切实提升每个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上述种种教学误区都是导致高三数学复习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不仅提高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高三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提升复习课程的实效性呢?
二、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三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策略
实施新高考改革后,对数学学科将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布局,对原有的数学教学体系进行修改。另外,伴随新高考模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做了调整,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一新名词和要求,这就使数学高考教学要求逐渐演变到“核心素养”层面。在这种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复习备考要从题型训练回归课程中重点内容的本质理解上来,重视学生“四基”的发展,它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途径,也是提升高三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现将笔者总结的几种实效性较强的高三数学复习策略论述如下。
1.问题启发模式
新高考更加趋向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教育目标,使高考由“解答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此,高三数学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启发模式复习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不懂的地方,以此进行启发式的复习教育,进而提高复习课程的实效性,实现素质教育推出的“关注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复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平移问题时,笔者向学生提出:(1)将函数y=sin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请问其函数解析式是什么?(2)已知函数y=sinx,如何变换其图象得到函数y=sin(2x )?(3)已知函数y=sin(2x ),如何变换其图象位置,使得到函数y=cos2x?三个问题组成问题串,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法则求得函数解析式;第二个问题则可启发学生利用公式从函数解析式的变化反推图象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平移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则在前两个问题上进行深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名不同与平移的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图象平移的相关知识。利用问题串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探索知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也提升了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
2.质疑反思模式
正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由此可见,学习与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质疑”。高中数学知识是难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的一个逻辑性学科,只有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时,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与探究,进而更加深刻地感知相关内容。在高三的数学复习课程中,“质疑”也是同等重要的。因为新高考一直强调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从“质疑”出发,更加深刻地分析相关内容。高三数学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更加大胆地提问,培养其质疑与反思数学现象与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时,笔者先将等差数列的定义an=an-1 d(n≥2)列出,再列出an=qan-1(n≥2) 以此对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提问。质疑1:若an=qan-1(n≥2),能说明{an}是等比数列吗?质疑2:若an=qan-1(n≥2),q≠0,能说明{an}是等比数列吗?通过不断地质疑反思,学生终于明白:若an=qan-1(n≥2),q≠0,且an≠0,才能说明{an}是等比数列。这种质疑反思复习模式,大大提升了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三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研究
笔者从2007年开始一直担任高三数学教学工作,经历了多次高考改革,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一直在教学中探索符合新高考要求并行之有效的数学复习备考策略。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部分高三数学教师的复习课存在几大误区,现论述如下。
一、当前我国高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几大误区
1.课堂复习教学“满堂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三数学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往往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整堂课都在讲,完全不管学生懂与不懂,更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导致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灌输,这样的复习效果自然不好。新高考倡导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而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2.只重视知识梳理,忽视知识的逻辑关联
高三数学复习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前进行数学知识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很多教师的复习课就是将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罗列出来,然后再讲相应的习题。这种复习方式只是高一、高二学习的重复,学生学习的知识还只是“碎片化”状态,没有将知识进行逻辑关联,成绩自然得不到提高。新高考要求把复习内容有机整合,体现知识的关联性,达到螺旋上升的复习效果。
3.评讲习题和试卷时就题论题,忽视提炼思想方法
高三的课程,评讲习题和试卷占的比例很大,而在评讲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就题讲题,没有错因分析,更没有思想方法的提炼,导致会的学生不想听、不会的也没有收获,这样的评讲课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能有多少实效呢?新高考所提出的必备知识有一项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包括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讲习题和试卷时,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充实学生的必备知识。
4.使用復习资料照本宣科,缺乏恰当的取舍和整合
当前我国学校高三的复习备考,大部分学校都是订一套资料,然后教师就按订的资料进行复习教学。由于资料编写的局限性,题量和难度很难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教师只是一味地按所订资料进行复习,导致一些学生无所适从,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新高考提到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因而在复习教学中应做到“因材选教,因材施教”,切实提升每个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上述种种教学误区都是导致高三数学复习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不仅提高不了学生的数学成绩,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高三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提升复习课程的实效性呢?
二、新高考背景下提升高三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策略
实施新高考改革后,对数学学科将重新调整知识结构布局,对原有的数学教学体系进行修改。另外,伴随新高考模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做了调整,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一新名词和要求,这就使数学高考教学要求逐渐演变到“核心素养”层面。在这种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复习备考要从题型训练回归课程中重点内容的本质理解上来,重视学生“四基”的发展,它是发展学生素养的途径,也是提升高三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关键所在。现将笔者总结的几种实效性较强的高三数学复习策略论述如下。
1.问题启发模式
新高考更加趋向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教育目标,使高考由“解答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此,高三数学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启发模式复习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不懂的地方,以此进行启发式的复习教育,进而提高复习课程的实效性,实现素质教育推出的“关注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复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平移问题时,笔者向学生提出:(1)将函数y=sin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请问其函数解析式是什么?(2)已知函数y=sinx,如何变换其图象得到函数y=sin(2x )?(3)已知函数y=sin(2x ),如何变换其图象位置,使得到函数y=cos2x?三个问题组成问题串,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法则求得函数解析式;第二个问题则可启发学生利用公式从函数解析式的变化反推图象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平移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则在前两个问题上进行深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名不同与平移的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图象平移的相关知识。利用问题串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探索知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也提升了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
2.质疑反思模式
正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由此可见,学习与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质疑”。高中数学知识是难度较大、涉及范围较广的一个逻辑性学科,只有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时,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与探究,进而更加深刻地感知相关内容。在高三的数学复习课程中,“质疑”也是同等重要的。因为新高考一直强调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从“质疑”出发,更加深刻地分析相关内容。高三数学教师在复习课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更加大胆地提问,培养其质疑与反思数学现象与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复习等比数列的定义时,笔者先将等差数列的定义an=an-1 d(n≥2)列出,再列出an=qan-1(n≥2) 以此对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提问。质疑1:若an=qan-1(n≥2),能说明{an}是等比数列吗?质疑2:若an=qan-1(n≥2),q≠0,能说明{an}是等比数列吗?通过不断地质疑反思,学生终于明白:若an=qan-1(n≥2),q≠0,且an≠0,才能说明{an}是等比数列。这种质疑反思复习模式,大大提升了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