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教学法选择探究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ong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机械化、形式化,本文提出以培养学习者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选用策略,为教师更好地选用课堂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习者能力 教学方法 选用策略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要达到既定目的,显然离不开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迄今为止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见解。
  关于什么是教学方法,学者们意见并不统一,但形成了几点认识:一是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它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二是教学方法是由一系列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组成的,其过程必定有明显的衔接性;三是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既有外显的动作,也有内隐的动作。笔者在本文中研究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为有效培养学习者知识技能而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和教学程序的总称。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现状
  通过对一些教师的授课过程的观察研究,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准确的依据和清晰的目标,而在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形式化,没有注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经过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影响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的因素
  笔者通过与部分中小学教师访谈得知,教师在备课时对于上这节课选用哪些教学方法是最合适的这类问题并不是很清楚。有时根据参考书的建议采取一些教学方法,但大多数时候是根据教师的习惯来上课。如果是学校公开课或教研课,教师们则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尤其是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自己平时上课的教学方法选用上较为随意,且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于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的教学方法则少有运用。
  2.学生的因素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会影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教师事先布置一项任务给学生,如搜集关于树的知识,让学生课后分小组协作学习,但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期效果,教师以后就会少用此类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一方面,如教师对某一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头脑风暴,由于学生害怕说错话,反应不积极,这也会影响教师对此教学方法的选用。
  3.教学内容因素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方法选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不同,影响了教师选用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内容,教师会较多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对于内容简单或者选学内容,教师则会采用自学、合作学习、讨论等教学方法。
  三、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如何解决中小学教学方法选用存在的问题,让教学方法的选用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笔者提出以学习者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选用策略。首先,明确教学方法选择的价值取向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当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习者发展。其次,提供以培养学习者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体选用策略。
  不同的教学理念产生相对应的教学模式,而各教学模式又包含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还需从教学模式的分类说起。钟志贤教授根据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教学组织形式把教学活动性质(接受—探究)和教学组织形式(个体—群体)作为分析教学模式类型的两个基本变量,通过对基本变量的取值和相互组合,构成一个教学模式分类框架。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以上教学模式的新分类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选用提供了参考。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学习者的能力是不同的,例如,接受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习者识记、观察、模仿等能力。探究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习者思考、合作、协同、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反思等能力。当前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知识时代的学习和教学有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为学习者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以激起感同身受的情愫,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探究;教师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协作,共享资源,互助同进。
  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相对应的主要教学行为或学习行为。以学习者被动接受为倾向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这些方法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于初级能力的获得和知识继承方面来说比较有效;而以学习者主动探究为倾向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项目的合作、案例教学、协同实验、自主学习等,这些方法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果,对于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创新方面来说比较有效。
  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运用接受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直接教学,如展示/示范、讲授、提问/总结等。教学过程成了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强调精确的行为目标,传授既定的知识,讲究序列化和线性化的程序,运用总结性评价。学习者在此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观察、记忆、模仿、讨论、练习等行为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建构类的教学方法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创造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包容不同的学习风格,让学习者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合作、协同、思考、研究、反思、自我评价等行为方式进行学习。
  客观来说,各种教学方法都有相应的价值和适用范围,比如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方法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于低阶能力的获得和知识的继承方面来说比较有效;而建构主义倾向的教学方法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往往趋向于集体—接受类教学方法,他们往往在课堂中使用多种练习,为有效传递信息而设计教学活动;而少数教师使用探究类教学方法,向学生提供更复杂而丰富的认知经历,要求学生产生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并鼓励学生最终提出并解决他们自己的质疑。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策略
  1.注重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应以培养学习者能力为导向,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外在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方法。由于教师个人的兴趣偏好、知识结构不同,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擅长或操作便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缺乏考虑。
  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局限于学习者低阶能力的培养,随着知识时代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强调学习者能力的培养。例如,要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即培养学习者惯于提问、分析、推理、解释,善于面对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就应当为学生提供发现、思考的机会,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在探讨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给出证据与根据,还应确保探讨问题的时间等。学习者的能力特别是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方面,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能力。
  2.注重个性化培养
  教师需要认识到,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速度,教学应当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应当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化培养。由于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存在一种适应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兼顾个性不同和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应当运用多种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兴趣的学习与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发展。
  3.多样化灵活运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针对性和局限性,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程式化地运用教学方法是客观主义教学理念的直接投射,教师若以“普遍的程式”来应对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境,将导致教学方法运用的机械化和僵化。在实际的教学方法运用中,不可能像程式化那么简单和线性化,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不同,即便是同一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是有差异的。当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学科特点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考虑教学时间和效果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该是灵活、弹性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活动。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尽量做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讲授知识与训练智能的统一,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统一。要启发性、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地将各种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功效。
  总之,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以培养学习者能力为导向,明确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将有效培养学习者哪项具体的能力或思维。所有的教学方法在培育学习者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都可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但在层次上却存在明显差异:建构主义倾向的教学方法适用于高级学习,发展学习者各方面能力,比较适合知识时代发展的需求;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基础知识和低级能力的学习,适用于接受性和继承性的学习。
  五、结语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教学方法选用方面要注意,没有哪种方法对于促进学习者理解是唯一的或最好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根据具体的学习类型、预期的学习结果和其他条件(如时间、场地、设备等)的限制来选用教学方法。对直接教学模式不要存在偏见,事实上“直接教学”是帮助学习者在短时内系统掌握知识技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把培养学习者的能力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思维、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9.
  [2]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17-219.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00 .314- 315.
  [4]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41-49.217.
  [5]钟志贤.知识时代学习与教学模式的特点[J].教师博览,2002.(11).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力帆光彩学校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刘启明
其他文献
编者按:本刊去年第10期曾做过一期“兴趣与教学”专题,在读者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基于此,本期编者再次策划专辑,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一、提问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它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如《珍珠泉》一课,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我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社会性质的发展,使学生开展对社会的认识、参与和适应的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爱心、优秀的道德习惯和个性品质兼具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新课标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和学生与社会的直接交流更加重视。它不但强调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也强调了在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中要注重个性的培养。笔者认为,要想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每位化学教师都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多媒体从设计悬念、实验探究、讨论交流三个方面来谈谈怎样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用设计悬念来培养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听单田芳老师讲评书,我们会发现每听完一回,他都会在最后留下一个悬念,用这个悬念来激发我们再听下一回;看电视剧,每集也都会在最后留下一个悬念,用这个悬念来促使我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