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正高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20日午夜,手机响了。“报告老师,瘦子桂学诚是正高了。”那个夜晚,我没有睡意,一直兴奋到天发亮。
  正高就是教授,但是在称呼小学教师时,多称正高,而少称教授。时间过去一个月,对此,我还是想不通,何故?偏重应用而缺乏理论使然;囿于狭窄校园而无高楼大厦之故;发表少且不上核心期刊;参与的研究性会议缺少“大腕大咖”……
  学生时的印象
  小桂是我刚刚调回故乡时的学生。这个学生有点儿“扯眼睛”:瘦高个,清癯,一副仿玳瑁眼镜刚好把他的那双眼睛放大;头发样式像五四青年,在留平头的同学里一站,形象比较特殊。一说上体育课,他就紧张。见他在体育课上不出力,我就觉得奇怪。这个非常好学、好问的学生,从不亲近体育教师,蹊跷地观察了一阵子,终于有了结论:原来他爱出汗。夏天还好,冬天出汗后又上课,往往要感冒。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用旧毛巾为他缝了两件背心,出汗后脱去背心再去上课。那个时候,一周只上两节体育课,背心够用。
  从这个节点开始,桂学诚似乎稍微活跃了一些,参加运动的次数多了,动作更加标准,也收到了教师的表扬。轮到小组做清洁时,他一定会把倒垃圾的活儿揽给自己,来回300多米,重轻变化,觉得爽快。班主任悄悄地告诉我:“小桂的声音洪亮些了,去当小学教师,没有职业障碍。”
  分配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中师生无需自己找工作,全是计划分配,必须服从。
  小桂的父亲是中学教师,很受学生喜欢。在高中,物理和语文都能教且教得好的并不多,桂爸就是其一。他能够吹口琴,而且是复音口琴。对于毕业分配,桂爸十分紧张。他担心自己那个尚好教师坯子的孩子,刚跨进职业门槛就被放到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孩子果真被派到村小,而且是只有两个教师的村小。一位是57岁的男性民办代课教师,一位是即将生孩子的老师,等着桂学诚去顶替。
  桂爸郁闷得很,只能闷在心里,没有任何办法。
  转机
  小桂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学生的眼睛都亮了。他感到了这种亮,是从课前课后的比较中发现的。他虽然感受到了,但说不出原因,不知其中含义。接着,他上算术课、美术课、体育课,学生虽然听话但书写和朗读存在明显的缺陷。“这就是农村小学的特点吧,唱读,教师提醒过我们这批到农村的同学。”
  桂爸星期天来到村小。乡亲们热情地招呼父子,邹老陪他俩串門过午。桂爸问大家:“他的课上得咋样?”邹老抢着说话:“桂老师会上课,比我上得好。学生喜欢听他读课文,说比唱歌还好听。”
  饭后,桂爸往乡上去,向教办主任提议:“村小星期天上课,放星期一,怎么样?我想让儿子在城里看半天课,参加半天教研活动。”桂爸不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这个奇怪的问题,心中忐忑。他也怕闻叶子烟的味道,立时要拔腿告辞。但是那位老教办把烟杆锅一敲,缓缓地给桂爸一个惊喜:“桂老师,就这样说定了。这个村小,星期一不上课。”接着还补充道:“村小的教研活动怎样开展?一直是块心病。乡下课堂与城里的相比,感到惭愧,误人子弟啊!以后,其他村小是不是都这样安排,恐怕也难。他们愿不愿意放弃星期天?谁也说不准!”
  桂爸的眼睛发热,想不到在这里遇上知音。“万万没有料到,在这里碰上真懂教育的乡干部。”桂爸忘情地对教办主任说:“我给你当助手,不要报酬。每个星期天听一个村小的课,把教学抓一下……”他们的手使劲地握着。天将转暗,桂爸才离开乡政府。
  初涉教职与自学计划
  桂家父子研究了小桂的进修计划。桂爸的心思是,孩子要成为有学问、受学生亲近、受家长喜爱的小学教师。他不曾想要孩子今后教中学,也不想孩子去大城市的豪华学校,就教农村学校,而且教得有乐趣、有滋味,自己满意。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决心单打独斗地把孩子的教育培养起来,不能因为身处农村就被耽误。
  桂爸认为,当好班主任和站稳讲台是基础,没有这两样功夫,一切都是废话。把班主任干好是第一件事。当时那个班是二级复式,一、四年级混班上课,共52个学生。小桂首先从学生穿戴的清洁、整齐入手,而后训练入座、起立及问候,再就是取用教科书和文具,一步一步地着手建立秩序。训练三天,他就让生活委员和值日生检查督促。其次是抓阅读训练。小桂的朗读很有示范性,学生的朗读进步飞快。家长在出工前三三两两地到教室外听一阵才乐乐呵呵地下田。桂学诚后来明白了,乡亲们喜欢扭秧歌,有乐感,能够分辨朗诵的好坏。他们在读书姿态、音量等方面的训练并没有花太多的工夫,示范好,模仿就易。桂爸对此心中有数,小桂同意这个观点。父子想方设法地为村小学生寻找课外读物是在一个月以后。他们不打算找小人书。在桂学诚读过的小学,他们收集了101本故事书,没有复本。星期二带到村小,学生乐开了花。大同学读给小同学听,阅读生活着实丰富起来。
  “无用”的思考
  二级复式,麻烦在于其间存在干扰,这在小桂开始上课时就有感觉。桂爸请教中学的教导主任,这教导主任有一些经验。他说:“研究这个问题没有价值。上学的娃娃多了,复式会被淘汰,干扰就没有了嘛。”“不过,课上得好,学生专注,干扰就少。硬生生地设计教法,要把响动错开,难。”
  一个偶然,小桂发现让两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听讲和作业,音量适当放轻,干扰并不严重。父亲听孩子说起这件事,很高兴。他几乎是命令小桂,把这个经验写出来。
  改呀改,短文四易其稿,成了。小桂回到乡下,父亲把文章看了又看,决定专制一回,跑到杂志社替小桂投稿。事后,桂爸表示这样做不妥,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投稿。当时,通讯投稿花钱,反正认识编辑,就跑一趟吧。
  处女作刊发以后
  两个月刚过,处女作发表了,是在杂志比较显眼的位置。小桂觉得文章有点词不达意,父亲也认为可以再讲究一些。“就再改一遍,把两篇稿子放在文件夹里,当作警钟,经常提醒。”
  从这件事开始,小桂用一个备课本写日记——《班主任工作日记》。他觉得许多现象应该记录下来。比如,谁的作业写得条理分明、格式不错;谁进教室,人挤时不忙,总是最后一个跨门槛;扫把从来都是干干净净的,谁在打理……现象描写细致、生动,再加上适当评析,心里就有了愉悦感。邹老读后有感想,也动手写了。   一个学生在邹老的日记本里表现入微,小桂看了特别激动。他说:“你把这个故事写成文章,星期一回城时,让我爸替你投稿。”经过一番推让,这篇稿子由小桂执笔,邹老改定,以两个人的名义发表,当月见刊。小桂的姓名出现在注脚,“桂学诚参加写稿”。
  村小并入中心校
  小桂入职的第四个年头,村小到乡上的道路改成水泥路。上学放学,七岁的孩子来回只需要40分钟,村小就并到了乡中心校。桂学诚被任命为副教导,兼管科研。能写且发表了作品的被安排管科研,可能是那些年的惯例,小桂只好接受。
  也算是运气。小桂履新三个半月,遇上开结题会。一所老牌学校在省里领导的课题完成了,需要评审以便决定取舍。
  天刚亮,小桂上路了。这是他第一次在上课期间进城,心情很是特别。他坐在公共汽车的第三排,异样盼望。“科研?什么叫科研?找遍学校的图书,也没有看见科研这两个字。”汽车在城镇边缘颠得厉害,冷风从没有玻璃的窗户吹到头上,吹进衣领。他把衣服裹紧了,还是有点儿寒意。师傅认识小桂,道:“桂老师,前面来坐,发动机旁边不冷。玻璃烂几天了,没有换。”“谢谢王师傅,我有点怕冷。通过锻炼,现在好些了。”
  结题会一共开了两天半,笔记一大本,几乎尽是新名词:立课题的意义价值、查新查重的结果、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的条件……尤其是那个“技术路线”,很是生疏。反复听,就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为什么叫“技术路线”?会众有200余人,小桂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只是在会间休息向专家讨教:“请问吴教授,技术路线怎样解释?”教授哼哼几句,小桂没有领会到什么,也就作罢!
  桂爸问起开会的情形,也不插话,只是教育儿子,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能耽误一个学生!”
  成熟
  回到學校,小桂在汇报前整理了笔记和思路:我们学校要不要开展科研?报告人侃侃而谈,做补充的信心满满,发言的家长声音颤抖,到会的专家领导喋喋高论……小桂想起父亲和同事们的几次教益:“年轻人要在身旁找两三个优秀的前辈做榜样,进行模仿、理解,把他们成长的经历和经验想透。至少要模仿,最好是吃透,形成自己的东西。”以优秀教师成长作为课题,组织研究,是不是可以立题?做这样的课题,能不能动员学校的教师?能不能形成新概念、新原则、新规律?教科所的领导就是这样要求的。桂爸还有一个意思:把自己身边的优秀教师学到手,再向国内的学一学,大概就有味道、有基础了?“课题研究,尝出味道,找到规律,这就是价值!”
  “对,汇报吧!”
  中心校一共43位教师,高中毕业考入中师的有13个,同班同学有6个。听完汇报,报名参加“小学教师成长轨迹”研究者一共有18人。校长和教办主任很高兴,说:“暂时不报名没有关系,有人先走一步好。希望全校支持课题组,考验课题组。祝他们成功。”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收集优秀教师的材料上。小桂根据自己的经验,规定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收集并且整理五个案例,要求写得细致、生动、有神韵、不跑调,特别是要反映对学生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校长们发现,课题组成员的行为有了章法,说话有了深度,以前只能说一两句话的,现在一招一式讲十来分钟不成问题,问他们:“半年下来,你们有什么感觉?”“现在做工作知道些所以然了。优秀教师的影子就在眼前呈现,有信心!”
  结题时,外乡学校校长评论:“听课题组发言,只感到这里的教师都有一种做派,像是贯穿着教育人的血脉。”桂爸中学的几位教师也在现场,他们感叹:“这批小学教师不简单,身上真正流淌着教育血脉!”
  以后的事就不复杂了。按照小桂的话说,“一年又一年,我体验到教育的乐趣、校园天地辽阔,时时都体会着激动。”
  对于桂学诚,同行和家长的评价很高:班主任工作出色,教学底蕴不薄,效果极佳,主研两项课题获得省政府一等奖,发表文章80余篇。许多学校的老中青教师愿意与他一道研习,支持他的工作。这就是小桂先成为中高,继而成为正高的理由。我还是叫他正高,不去理论称谓算了。
  小桂享有值得羡慕的条件:他始终“泡”在教师文化的温润中,像陶行知先生等主张的,怀着充分的创造性干工作。身坯瘦削却精力饱满,一副好听的嗓子加上喜欢与学生沟通,成为学生心仪的教师。至于学问学识,他有一定的训练,下笔成章,左右逢源,形象与逻辑耦合天然,在小学教师中确实属于佼佼者。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其他文献
2016年年末,一部名为《Shua~》的音乐剧即将在厦门公映,这是一部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神话《神笔马良》,由英国戏剧协会主席伊恩先生亲自编导,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舞台剧。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部用中英文双语表演的舞台剧,参演的演员却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是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师大海沧附校”)的小学生们。此前,《Shua~》曾在北京演出,吸引了30
教《芦花荡》一课时,我注意到文中这样一段话: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最近研读王建军教授撰著的《教育近代化中的梁启超》,使我对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领域的所言所行有了新的认识,对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贡献有了新的认知。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以往的中国教育史研究,对梁启超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末维新变法这一历史时期,其评价相对单一”,建军教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梁启超的一生放置在中国教育近代化总进程下做整体把握,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演变做全方位梳理,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中的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科学组致力于深度学习在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基于学生身边真实的自然或科学现象的科学学习。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释自然或科学现象,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建构科学概念。这种“现象教学”的方式非常值得探索。  本文所述的“现象教学”与芬兰的“现象式教学”(Phenomenon-based Learning)不尽相同。虽然两者均强调基于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
继山东、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实行新课改高考后,2009年,辽宁、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也实行了新课改高考。从新课程高考命题实际看,语文试卷整体结构与内容大都显示出了新意。不过,就文言文阅读试题来看,很多省市的命题基本上保持老面孔:实词解释、虚词辨别、信息筛选、内容观点确认。  2009年浙江卷的文言文试题在考查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的时候,一改过去只局限于分析综合——内容观点确认的做法,立意于对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
编者按:本栏目林富明、孟庆欣两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10期有关“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灵活性”话题的讨论。    一    近期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看待和使用教材的讨论颇为热闹,有恪守“教教材”的,有主张“用教材教”的,也有认为应视情而定的,还有觉得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的。观点各异。总体来看,主张“用教材教”的占了上风,因为它有中西两方面的理论支撑:“中”有叶圣陶那句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名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设计说明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属报告文学范畴。设计时着重考虑两个方面:文体和语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朗读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体会文章的文学色彩。  3 通过比较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
编者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研究方向,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为研究对象;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告诉中文系的学生怎样做语文教师,怎样教语文。目前,一共有六所师范院校设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生招生点。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团队应该说代表着该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博士生导师们对这门学科是如何定位的?他们的治学方法和目前所从事的研究是什么?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