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zhich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诗歌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适宜实施情感教育。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实践以“先学后教,主体参与”为模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开拓思维、培养自信、成就梦想。
  语文学科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积累了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形成共鸣,理解诗歌艺术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名篇,它们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积累,折射着历史,形成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挖掘教材中极富感情的内容,披文人情,创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生动、丰富、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程度。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重视课文的朗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等,在朗读中拉近学生和作者心灵的距离。
  七年级(上)《在山的那边》一诗抒写作者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与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笔者先让学生自学,理解并掌握诗中字词,接着让学生重点进行朗读、感受,根据“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等诗句,想象山的险峻和海的壮美,然后引导他们用“山不仅仅是山,还是……海不仅仅是海,还是……”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能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准确地理解“山”与“海”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而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语言文字本身的意蕴,走入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产生共鸣。
  初中生仍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完全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认识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获得哲理美的享受。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包含具有深意的艺术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陶醉其问,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理解艺术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为此,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诗歌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诗人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
  如教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笔者首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郭沫若的资料,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其在黑暗中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然后结合诗句启发学生领悟“天上的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的生活自由幸福,实际上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对幸福、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诵,学生就会因此受到感染而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之中,领会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情智结合的过程。”教师应该以自身快乐的、饱满的情绪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情绪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以朗读来实现师生的情感融洽。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当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诗歌的多种风格,决定了朗读的多种风格。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深入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经历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激情满怀,才能体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2008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获得者、金华五中的叶香美老师在执教《雨说》时,为帮助学生深入体味诗歌所创设的优美意境,把握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由师生共同朗读开始,反复吟诵,相互感染,形成了良好的氛围,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他们深入学习诗歌的兴趣。学生通过随后的分析、研讨,能够准确理解诗人拳拳的赤子之心,以及对祖国改革开放事业和下一代美好诚挚的祝福。
  一般来说,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对诗歌深层次的学习,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四、引导学生互相之间产生共鸣,促使诗歌学习常态化、生活化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与每位学生的情感经历有关。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相互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浓厚的诗歌学习氛围,促成诗歌学习的常态化、生活化。
  笔者曾经组织几个爱好诗歌的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欣赏诗歌,然后写“诗歌日记”,引导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日记的内容涉及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等诸多领域,要求必须表达真情实感,必须是“写真”的。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诗意的表达都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个人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进来,他们相互影响、相互鼓励,学着字斟句酌,虽然大部分“诗歌日记”显得幼稚和粗糙,但他们乐此不疲。还有的学生自发组织“读诗会”,每个星期都安排活动,有的激情朗诵,有的讲评,有的质疑……大家都很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更加深切地体悟到诗歌中蕴涵的形象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先学后教,主体参与”,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采取多种方式,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形成学生相应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可使其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
  参考资料:
  1.刘墨等《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傅道春等《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邵君华《积累品味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三步法》,《中学语文》2007年第26期。
  4.张国鹏《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意象的解读》,《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更深远,在教学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中也有关于机器人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从而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进小学
一、研究的背景  刚参加完两次优质课的评比活动,心头有颇多感受。两堂课(《风筝》《伟大的悲剧》)经过多次的磨课,不断地改稿。但每次试教,遇到不同的学生,依然有太多预设不到的“意外”。而要“化险为夷”,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追问”。受此启发,结合两次优质课评比的亲身体验和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开展了“初中语文有效课堂之智慧追问”的研究活动,将“追问”进行到底。  二、研究的必要性  1.存
2012年,8月25日满怀着憧憬和希望,我走进了襄阳五中实验中学,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从那一天起,我的班妈生涯开始了。“手握戒尺,眼中有光”我郑重地把这句话写在了班主任日志本的扉页。  小亮,一个非常调皮的男孩儿,班级班规,根本没有放在眼里,对于我这个班主任也更是爱答不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广大教师的心愿。而不抛弃,不放弃却是我们小五中的特色。所以我要求自己时常用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和他聊聊。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与品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试卷的分值占比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语文写作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教育理念的缺失、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该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方法,培养初中生的
[摘 要:数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而数学则是学习生涯基础中的基础,它的作用至关重要。学生计算能力往往决定了数学能力的好坏,计算能力是每一名学生应该牢牢掌握的技能。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全面注重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从日常中的生活和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让学生们了解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感受数学计算的趣味性。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与提高]  生活中的计算无处不在,高中时期的二次函数
[摘 要:中国元素作为中国文化的积淀与表达,是广告行业近几年来主要的利用素材,对广告业界和广告赛事的创意以及制作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近年来部分含有中国元素的广告以及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中的获奖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相关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梳理,对中国元素在平面、电视广告中的应用与表达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中国元素;广告;作品]  一、中国元素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中国元素?查阅学术界
[摘 要:在初中学习英语需要很长时间。在我国新的教育形势下,初中英语课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老师和父母只是重视英语的广泛学习,以满足考试的要求,但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英语是否充满热情,是否摆脱了学习英语的困难。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负面以及初中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专家学者研究相关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核心素养
摘要:新闻是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无数事件进行多样化记录与描述的一种媒介方式,新闻资讯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体育、军事等诸多领域,是现代社会传递重要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新闻翻译则是更加有效地实现国与国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英语新闻的翻译工作不仅要完成不同语言表达内容之间的合理转化,同时也要实现不同文化信息之间的转化。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新闻翻译工作中的融入,是提升英语新闻翻译准确性的
前段时间,我们参加了焦作市山阳区语文“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三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八年级教师在这里大显身手,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这三节课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同课异构”课堂不仅张扬了教师的个性特长,而且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同课异构”中感悟自我,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所带来的惊喜。回味整个讲课过程,我品出了三种不同味道的精彩:  一、“薛式”《奇妙的克隆》
[摘 要: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与王朝更迭中逐渐形成并最终确定的统一体。由古论今,当下如何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我国民族事业稳中求进的发展,只有通过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互动来增强民族认同,从而唤醒中华民族实为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其中,民族文化可以成为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彼此认同和接受的纽带。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整合;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