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叙文离不开写人记事,写人就要塑造人物形象,记事就要把情节说清楚。要想做到这两点,细节描写必不可少。细节描写被称为“一滴水中的太阳”,它是指抓住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具体情节,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细节描写主要包括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细节描写(情节、事件的细节描写)、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三个方面,其中,后两者比较常见,需要细细玩味。
一、抓住细微的神情
在写作中,我们时常会对人物的肖像进行刻画,抓住人物的细微表情,对反映人物心理、性格起着积极的暗示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他好像很难为情,叫了杯不加牛奶的咖啡,那群年轻人闲谈着露宿沙滩的事,他却紧张地抽烟。再上车,女孩又和温哥同坐,不久,他不胜心酸地慢慢说出了自己的沧桑。
——彼得·哈米莉《幸福的黄手帕》
主人公温哥是个刚刚获释的囚犯,“难为情”是因为和这群充满自信的年轻人坐在一起,感到了自卑;“紧张地抽烟”是因为怕回家时看不到妻子挂在树上的黄手帕而尴尬、失望、痛苦。这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形象刻画出了温哥想要祈求得到家人原谅,但又怕不被接受的矛盾心理,这就为后文看到树上挂满黄手帕的情节做足了感情铺垫。
二、摄取细小的动作
动作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一个动作可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揭示人物的内心秘密,所以,动作描写万万不可简单化,一个小小的动作便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在描写时,我们要注意人物的细微动作,使人物的形象真正地站立起来。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克拉夫琴科《母亲的来信》
这段文字用了“放、揣、伸、打、掏、拆、抽”等动词,写把小男孩不经心和不耐烦的态度刻画得入木三分,并和母亲对他的关爱形成了对比。信纸里掉出三卢布的这个细节,则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结尾虽然戛然而止,却是无声胜有声,此时,母亲的爱已经感动了儿子,感动了大家。
三、写出具体的语言
语言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形式,它能很好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梁晓声《第一支钢笔》
这是“我”向母亲索要钢笔时的一段对话。家境的贫困让母亲无能为力,面对“我”的追要,她只能苦口婆心,一个排比句突出的母亲的无奈与无助。
四、抓住感人的场面
场面描写是描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内的特定人物,包括言行、表情、心理等,也可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环境。具体、细致地刻画场面,能把特定的气氛渲染得更直接、更感人、更生动。
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梁晓声《第一支钢笔》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也是集中反映母爱的一个场面细节。当“我”向推车人索要工钱时,母子相互对望,全怔住了。此时,作者细化了母亲的表情,憔悴的脸、湿透的衣服、瘦削的双肩、起伏的胸口……此时此景,让人怎不心疼?为了一支钢笔,母亲竟然当起了人力车夫……
五、描摹真实的心理
人的心理空间是无边无垠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人记事时,可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把它的丰富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有层次有变化。当然了,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而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自然流露。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这段心理描写就采用了直述式,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出来。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
六、勾勒细小的事物
写景状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有重点有选择地介绍。重点景观要做具体描绘,在细小之处再现景物的特点。而且,往往由眼前之景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镶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老舍《内蒙风光》
内蒙的草原有着无限风光,作者却重点描写小丘,抓住小丘“绿”的特点,以点带面,再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进而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总之,细节描写的方法有很多,在此就不逐一说明了。需要注意的是,细节描写要真实,不能凭空捏造。只有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的细节,文章才能生动,才能感人。有些同学不注意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苍白无力。另外,细节描写还要紧凑,突出一个“细”字,从小处入手,使细节描写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这样,文章就不会烦琐、冗长,也能很好地突出中心思想了。
一、抓住细微的神情
在写作中,我们时常会对人物的肖像进行刻画,抓住人物的细微表情,对反映人物心理、性格起着积极的暗示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他好像很难为情,叫了杯不加牛奶的咖啡,那群年轻人闲谈着露宿沙滩的事,他却紧张地抽烟。再上车,女孩又和温哥同坐,不久,他不胜心酸地慢慢说出了自己的沧桑。
——彼得·哈米莉《幸福的黄手帕》
主人公温哥是个刚刚获释的囚犯,“难为情”是因为和这群充满自信的年轻人坐在一起,感到了自卑;“紧张地抽烟”是因为怕回家时看不到妻子挂在树上的黄手帕而尴尬、失望、痛苦。这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形象刻画出了温哥想要祈求得到家人原谅,但又怕不被接受的矛盾心理,这就为后文看到树上挂满黄手帕的情节做足了感情铺垫。
二、摄取细小的动作
动作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一个动作可以包含丰富的潜台词,揭示人物的内心秘密,所以,动作描写万万不可简单化,一个小小的动作便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在描写时,我们要注意人物的细微动作,使人物的形象真正地站立起来。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克拉夫琴科《母亲的来信》
这段文字用了“放、揣、伸、打、掏、拆、抽”等动词,写把小男孩不经心和不耐烦的态度刻画得入木三分,并和母亲对他的关爱形成了对比。信纸里掉出三卢布的这个细节,则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结尾虽然戛然而止,却是无声胜有声,此时,母亲的爱已经感动了儿子,感动了大家。
三、写出具体的语言
语言细节描写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形式,它能很好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
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
——梁晓声《第一支钢笔》
这是“我”向母亲索要钢笔时的一段对话。家境的贫困让母亲无能为力,面对“我”的追要,她只能苦口婆心,一个排比句突出的母亲的无奈与无助。
四、抓住感人的场面
场面描写是描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内的特定人物,包括言行、表情、心理等,也可以描写自然景色和社会环境。具体、细致地刻画场面,能把特定的气氛渲染得更直接、更感人、更生动。
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梁晓声《第一支钢笔》
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也是集中反映母爱的一个场面细节。当“我”向推车人索要工钱时,母子相互对望,全怔住了。此时,作者细化了母亲的表情,憔悴的脸、湿透的衣服、瘦削的双肩、起伏的胸口……此时此景,让人怎不心疼?为了一支钢笔,母亲竟然当起了人力车夫……
五、描摹真实的心理
人的心理空间是无边无垠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人记事时,可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把它的丰富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有层次有变化。当然了,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而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自然流露。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这段心理描写就采用了直述式,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出来。在描写心理活动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
六、勾勒细小的事物
写景状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有重点有选择地介绍。重点景观要做具体描绘,在细小之处再现景物的特点。而且,往往由眼前之景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镶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没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老舍《内蒙风光》
内蒙的草原有着无限风光,作者却重点描写小丘,抓住小丘“绿”的特点,以点带面,再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进而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总之,细节描写的方法有很多,在此就不逐一说明了。需要注意的是,细节描写要真实,不能凭空捏造。只有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的细节,文章才能生动,才能感人。有些同学不注意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苍白无力。另外,细节描写还要紧凑,突出一个“细”字,从小处入手,使细节描写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这样,文章就不会烦琐、冗长,也能很好地突出中心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