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有一个段子:法国人会用一芬尼给情人买束玫瑰,英国人会买一本书,意大利人会买一块比萨,而德国人,则会赶快拿到银行存起来。虽然是全世界历年GDP前五的国家之一,但“病入膏肓”的节俭已经成了德国人享誉世界的国民性格和生活标签。
跟德国朋友一起吃饭,你要做好掏钱包的准备,因为让他们掏钱包比登天还难。德国人不仅生活节俭,活得也很克制。德国联邦统计局的一项数据表明,德国家庭平均每月花在吃饭上的钱(包括饮料和烟、酒)只占其净收入的14.3%。
对自己都节俭到如此了,更别提对别人了。无论是庆贺生日、结婚、生孩子,还是圣诞等节日,能收到一件几十欧元的礼物就偷笑吧。就算有朋友公司聚会,招呼客人的方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自助餐,因为可以按自己想要的量拿,也不会因为吃不了而倒掉。这就是他们的惯性观念——礼轻情意重。
最夸张的是,德国人对自己狠到连上厕所都不放过。尽管大多数超市里有各种各样不同档次的厕纸可供选择,比如有回收纸浆制造的、超柔的、湿厕纸、带香味的、好几层的……但德国只有一种厕纸卖得最好——最便宜的。英国《卫报》打趣地总结:“德国人知道,他们的钱不能就这么随便冲到马桶里去。”
德国帅哥虽然养眼,但如果你真跟他建立家庭,即将迎来的不是ATM取款机,而是妥妥的储蓄银行。据统计,德国人平均将自己近13%的收入存入银行。德国人爱存钱真不是因为穷,相反,大城市的年轻居民最爱存钱,炒股和房贷在德国就没啥市场。
德国国民节俭的癖好,确实是由历史先天条件加后天环境养成的。要知道,世界上第一家储蓄银行,就是1778年在德国汉堡成立的。之后,储蓄在德国更发展成为一种国家运动,当时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德国人拥有储蓄账户。
这种根深蒂固的性格习惯早就种在了德国人心里。“二战”结束之后,德国经历了艰难的穷困潦倒时期,储蓄不再是道德上的义务,已经成了一种克制的生活习惯。尽管1970年后,德国人普遍在经济和生活上“守得云开见月明”,但银行打出的广告语依然是:“储蓄,让你负担得起奢华品以及美好度假。”
让德国人掏腰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尚奢侈品牌的销售在德国举步维艰。10年前,大部分德国人都反对买名牌商品,更喜欢去廉价超市或者在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