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及全球经济发展与竞争对人才创造性能力培养提出的紧迫需要,在教育考试中有的放矢地引进探究性试题,对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我们认可探究性试题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考查形式:说它年轻是因为各省在高考试题中采用这种方式最早始于2001年上海综合卷,比较大规模地采用则在2005年和2006年江苏、广东、海南等省的相继试行;说它古老是因为作为一种探究思维方式的考查与古代的政论、策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高考选拔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试题类型,因为研究较晚,人们对其研究不是很深入,在中学教学中的实践价值还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今日有幸看到谢树平教授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的《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变化走势、定位与命制》[1](以下简称谢文)一文,深受启发。他站在大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所作的高屋建瓴、深富前瞻性的言论的确发人深省,然而读罢全文再细细品味,总觉得与我们中学教育的实际存在着一段距离。笔者试就谢文的观点提一些异议,以表达高中教学对命题的需求。
一、站在新课程角度看,不应把探究性试题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混在一起
探究性学习方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特点是(1)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2)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3)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2]。探究性试题是指以探究性题材进行命题,研究课题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是由学生在题目所给的情境中,根据所研究的课题来设计方案,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通过假设、实验、求证等科学研究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试题类型。
从此二者的涵义看,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题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学生主动确立课题,选择科学的方案,提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较为合理的推理获得结论的行为。探究式命题涉及的内容的确比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得更广泛,但是不得不强调的是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获取新的知识仍应是命题的赋分重点;更进一步地说,求证某一知识(可能这个知识并不是学生已知的,但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来的)也应成为探究式命题的重点。相反,对探究程序和方案设计的考查可以适当降低赋分,我们的意见在谢文中得到了共鸣:“仿效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设计探究课题,用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步骤和方法应答,只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强化训练,没有真正参加过研究性活动的学生也能做得出来。”这显然不是高考的初衷,故而正如谢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为江苏省在最近两年的命题所摒弃。尽管谢文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但是在考查内容的定位上仍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难道考查探究的程序要比考查探究的能力更重要吗?2010年上海卷第26题或者是一种启示。我们也试着命制一题,是为回应。
例1.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孔子儒学的提出到孟子的更加系统化,由董仲舒加以制度化,到宋代理学发展,经朱熹令之变成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的学问,从而为后来明清两代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存在着两条线,一条是主张将儒家制度化、属于改革的实践的路线;一条是主张儒家思想化,属于守成的研究的路线。思想家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候,后者占主流,但是当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则前者占了主流。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发展过程的理解(难度低一些: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在选择中前进的理解)。
这种题型其实在历史课探究题中已经普遍采用,政治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且“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这个观点在课本正文中有明确表述,只是课标没有作过高的要求,但它在文化研究领域却备受重视。
二、站在学科综合的角度看,探究的立意可以更高远,更务实
谢文充分认可命题立意高远的要求,同意“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力求体现“三维”目标,突出新颖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们当然倾向于谢文是在理论指导而不是在具体操作的角度提出探究的立意问题,可是一旦当他的笔锋触及探究题情境构筑的时候,他却不经意地进入了具体的操作层面,从而把立意问题放在一边了。单单注重“三维”标准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如要考查其他多方面的能力恐怕不是谢文所能涵盖的本意。这也难怪,毕竟苏、沪、粤等省的探究题也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比如对“两难抉择”题型的考查,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准引入试卷;对实验调查设计的考查将过程与方法引入其中。但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现实大学对高中生培养提出的要求及现在高中教师普遍对孩子们知识贯通能力的担忧,提醒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学生综合思辨能力的发展。综合各课改省市对综合课程的设置一直都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考查方案的现状来看,要实现“通才”培养的可能性还是有点遥远。我们也试着在这方面举一例,或可作为参考。
例2.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等确立美元的中心地位,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1年开始崩溃,但是美元中心地位的事实到现在还依然保留着。到1985年美国通过“广场协议”使日元大幅升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经济之后十多年的低迷。
材料二: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人民币升值,同时美国实行“弱美元”政策,向世界大量发行美元,从而使自己贬值,其目的在通过打击中国与东南亚等新兴国家,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为此,我国中央领导人不断出访欧洲,加强与各国的货币交流,并在IMF、G20等重要的经济会议中呼吁各国对现行世界货币体制进行改革,得到各国的响应。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都对美国的“弱美元政策”持否定态度。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分析中国当如何应对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 本题要求学生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汇率的变化及其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与外汇储备等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也许大家认为这样的题目有点难,笔者以为,不用说与国外的高考题相比,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不是不可以的,这种题目充分体现了时代性,抓住了社会的热点,学生无论是通过用历史的方法进行分析还是关注一下新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应该能够完成的,看看历史高考探究题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站在传统命题原则的角度看,我们不能轻描淡写地把常规的原则弃之不顾
谢文把命题的普遍原则设置为默认,单就探究题的特殊性方面提出了一些技术规范,已有的相关论文都较为认同这一点[3]。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对谢文有过高的要求,毕竟谢先生也只是就高考命题来说的,而我们关注的是整个教学工作。达标性考试的探究题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论断性考试的探究题应当有区分度和针对性,选拔性考试的探究题则必须要有深度,有探究性,就像谢先生说的那样:“让大多数人可以得到基本分,少部分可以拿到高分。”事实上,普遍性体现在特殊性之中,具体来说,命题的导向性、全面性、科学性与梯度性也是探究性试题命制的要求。
例3.专家们在分析中国吉利收购国际名牌沃尔沃这个经济案例后,总结出了五条成功的经验:一是吉利人对产业和战略的深入分析,早在2002年他们就意识到要收购沃尔沃,可以学习沃尔沃的技术和管理,可以短时间拉近与跨国企业竞争距离,形成走出去的竞争力,同时获得一个更大和更平衡的市场份额和业务结构;二是通过边实践边探索的方法,相继收购英国锰铜公司和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等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对大公司的管理能力;三是广揽各方英才,寻找到了对汽车业的财务、投资、研发、管理和销售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为收购做准备,并且还充分利用国际上有优秀操作经验的投行、律师行和会计行等;四是充分利用自有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国内融资和国外上市招股等方式筹集到收购资金;最后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民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要求,顺势而为。
①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的原因?(达标性考试的要求)
②你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国家、民族和企业有哪些经济学意义?(诊断性考试的要求)
③有人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能不能管理好是一个问题,有人说吉利一定能够管理好沃尔沃。这两种观点你更支持哪一种,并对另一种观点加以批驳。(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四、站在学生探究的角度看,是不是只能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究
按探究本身的意义来说的确是强调对未知知识的探究,但是学生探究与科学家及各行业专家的探究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因此,必须加以区别。这启示我们的命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已知知识,也可以考查学生未知的知识;当然在其中适当地加一些角色体验之类的话题,将使这种题型更加的丰满。
例4.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论:文明,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中国及东方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东方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更甚之,亨廷顿相信,未来世界,伊斯兰国家和西方的军事对抗将会更加激烈,甚至导致暴力冲突。
要求: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向你提问,要你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论,你将如何回答?
高考探究题的命制存在着问题,并不表明它处于停滞状态,相反应该看到各省、市也正在努力发掘和研究新的探究题类型。上海卷创新起点高,但发展较慢,求稳;江苏卷变化大,进步快;浙江卷起点低,发展慢,进步缓慢;广东卷亮点多,但缺乏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我们的评价不能算是科学,但无论如何对未来的探究题在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前景方面应该持乐观的态度。
我们也希望未来的探究题命制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的实践,试卷命制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打破原有的复制粘贴的命题习惯。认真地命制一份试卷,是考量教师基本技能、知识素养与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考纲、了解教材、了解社会、了解新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同时通过命题还能更多地接触名师,实现交流,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要实现这一点也需要高考命题组成员与高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一起为培养创新人才尽一点力。
参考文献
[1] 谢树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变化走势、定位与命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8).
[2]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庄美金.细微之处见能力,探索之中显水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今日有幸看到谢树平教授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的《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变化走势、定位与命制》[1](以下简称谢文)一文,深受启发。他站在大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所作的高屋建瓴、深富前瞻性的言论的确发人深省,然而读罢全文再细细品味,总觉得与我们中学教育的实际存在着一段距离。笔者试就谢文的观点提一些异议,以表达高中教学对命题的需求。
一、站在新课程角度看,不应把探究性试题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混在一起
探究性学习方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特点是(1)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2)学习的基本形式是“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3)学习的基本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2]。探究性试题是指以探究性题材进行命题,研究课题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是由学生在题目所给的情境中,根据所研究的课题来设计方案,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通过假设、实验、求证等科学研究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试题类型。
从此二者的涵义看,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题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程序:学生主动确立课题,选择科学的方案,提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较为合理的推理获得结论的行为。探究式命题涉及的内容的确比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得更广泛,但是不得不强调的是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获取新的知识仍应是命题的赋分重点;更进一步地说,求证某一知识(可能这个知识并不是学生已知的,但可以通过分析得出来的)也应成为探究式命题的重点。相反,对探究程序和方案设计的考查可以适当降低赋分,我们的意见在谢文中得到了共鸣:“仿效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设计探究课题,用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步骤和方法应答,只要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强化训练,没有真正参加过研究性活动的学生也能做得出来。”这显然不是高考的初衷,故而正如谢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为江苏省在最近两年的命题所摒弃。尽管谢文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但是在考查内容的定位上仍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难道考查探究的程序要比考查探究的能力更重要吗?2010年上海卷第26题或者是一种启示。我们也试着命制一题,是为回应。
例1.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孔子儒学的提出到孟子的更加系统化,由董仲舒加以制度化,到宋代理学发展,经朱熹令之变成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的学问,从而为后来明清两代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存在着两条线,一条是主张将儒家制度化、属于改革的实践的路线;一条是主张儒家思想化,属于守成的研究的路线。思想家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时候,后者占主流,但是当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则前者占了主流。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发展过程的理解(难度低一些: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在选择中前进的理解)。
这种题型其实在历史课探究题中已经普遍采用,政治也将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且“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这个观点在课本正文中有明确表述,只是课标没有作过高的要求,但它在文化研究领域却备受重视。
二、站在学科综合的角度看,探究的立意可以更高远,更务实
谢文充分认可命题立意高远的要求,同意“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力求体现“三维”目标,突出新颖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们当然倾向于谢文是在理论指导而不是在具体操作的角度提出探究的立意问题,可是一旦当他的笔锋触及探究题情境构筑的时候,他却不经意地进入了具体的操作层面,从而把立意问题放在一边了。单单注重“三维”标准已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如要考查其他多方面的能力恐怕不是谢文所能涵盖的本意。这也难怪,毕竟苏、沪、粤等省的探究题也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比如对“两难抉择”题型的考查,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标准引入试卷;对实验调查设计的考查将过程与方法引入其中。但是我们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现实大学对高中生培养提出的要求及现在高中教师普遍对孩子们知识贯通能力的担忧,提醒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学生综合思辨能力的发展。综合各课改省市对综合课程的设置一直都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考查方案的现状来看,要实现“通才”培养的可能性还是有点遥远。我们也试着在这方面举一例,或可作为参考。
例2.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等确立美元的中心地位,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1年开始崩溃,但是美元中心地位的事实到现在还依然保留着。到1985年美国通过“广场协议”使日元大幅升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经济之后十多年的低迷。
材料二: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人民币升值,同时美国实行“弱美元”政策,向世界大量发行美元,从而使自己贬值,其目的在通过打击中国与东南亚等新兴国家,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为此,我国中央领导人不断出访欧洲,加强与各国的货币交流,并在IMF、G20等重要的经济会议中呼吁各国对现行世界货币体制进行改革,得到各国的响应。世界各主要国家也都对美国的“弱美元政策”持否定态度。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分析中国当如何应对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 本题要求学生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汇率的变化及其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与外汇储备等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也许大家认为这样的题目有点难,笔者以为,不用说与国外的高考题相比,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不是不可以的,这种题目充分体现了时代性,抓住了社会的热点,学生无论是通过用历史的方法进行分析还是关注一下新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应该能够完成的,看看历史高考探究题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三、站在传统命题原则的角度看,我们不能轻描淡写地把常规的原则弃之不顾
谢文把命题的普遍原则设置为默认,单就探究题的特殊性方面提出了一些技术规范,已有的相关论文都较为认同这一点[3]。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对谢文有过高的要求,毕竟谢先生也只是就高考命题来说的,而我们关注的是整个教学工作。达标性考试的探究题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论断性考试的探究题应当有区分度和针对性,选拔性考试的探究题则必须要有深度,有探究性,就像谢先生说的那样:“让大多数人可以得到基本分,少部分可以拿到高分。”事实上,普遍性体现在特殊性之中,具体来说,命题的导向性、全面性、科学性与梯度性也是探究性试题命制的要求。
例3.专家们在分析中国吉利收购国际名牌沃尔沃这个经济案例后,总结出了五条成功的经验:一是吉利人对产业和战略的深入分析,早在2002年他们就意识到要收购沃尔沃,可以学习沃尔沃的技术和管理,可以短时间拉近与跨国企业竞争距离,形成走出去的竞争力,同时获得一个更大和更平衡的市场份额和业务结构;二是通过边实践边探索的方法,相继收购英国锰铜公司和澳大利亚DSI变速器公司等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对大公司的管理能力;三是广揽各方英才,寻找到了对汽车业的财务、投资、研发、管理和销售各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为收购做准备,并且还充分利用国际上有优秀操作经验的投行、律师行和会计行等;四是充分利用自有资金的基础上,通过国内融资和国外上市招股等方式筹集到收购资金;最后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民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要求,顺势而为。
①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的原因?(达标性考试的要求)
②你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国家、民族和企业有哪些经济学意义?(诊断性考试的要求)
③有人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能不能管理好是一个问题,有人说吉利一定能够管理好沃尔沃。这两种观点你更支持哪一种,并对另一种观点加以批驳。(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四、站在学生探究的角度看,是不是只能对未知知识进行探究
按探究本身的意义来说的确是强调对未知知识的探究,但是学生探究与科学家及各行业专家的探究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因此,必须加以区别。这启示我们的命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已知知识,也可以考查学生未知的知识;当然在其中适当地加一些角色体验之类的话题,将使这种题型更加的丰满。
例4.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根据亨廷顿的理论:文明,是文化群体的最高形式,以宗教、历史、语言和传统划分。他认为,三个主要文明是西方的欧洲及美国文明、中国及东方的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他认为东方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这两种文明存在着结构性冲突,而只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而这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更甚之,亨廷顿相信,未来世界,伊斯兰国家和西方的军事对抗将会更加激烈,甚至导致暴力冲突。
要求:如果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外交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西方记者向你提问,要你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评论,你将如何回答?
高考探究题的命制存在着问题,并不表明它处于停滞状态,相反应该看到各省、市也正在努力发掘和研究新的探究题类型。上海卷创新起点高,但发展较慢,求稳;江苏卷变化大,进步快;浙江卷起点低,发展慢,进步缓慢;广东卷亮点多,但缺乏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我们的评价不能算是科学,但无论如何对未来的探究题在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前景方面应该持乐观的态度。
我们也希望未来的探究题命制能更符合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的实践,试卷命制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打破原有的复制粘贴的命题习惯。认真地命制一份试卷,是考量教师基本技能、知识素养与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考纲、了解教材、了解社会、了解新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同时通过命题还能更多地接触名师,实现交流,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要实现这一点也需要高考命题组成员与高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一起为培养创新人才尽一点力。
参考文献
[1] 谢树平.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变化走势、定位与命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0(8).
[2]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庄美金.细微之处见能力,探索之中显水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