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热销的健康养生类图书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无论在大型图书商厦还是网上书城,健康养生类图书都长期稳居销量排行榜前列,成为图书市场的亮点之一。不可否认,一批内容科学、制作精良的养生书籍确实适时满足了百姓的健康知识需求。但是,健康养生类图书也大量存在内容重复、粗制滥造、相互抄袭的现象,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出版商更是不惜请“枪手”炮制伪健康的养生书籍,以致一些内容离谱、违背科学精神的“惊人”理论纷纷出笼,误导了渴望健康的大众,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对此,您有何认识和看法?
  
  加强监管,设立养生类图书准入门槛
  王小庆
  
  “西瓜和香蕉是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不可服用维生素片;肉块能吃死人,最好喝肉汤;海产品皆有毒:不能吃豆腐……”这些与百姓生活常识相悖的养生观点,居然出自近几年来出版并热销的某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一些书中提到的养生观点甚至相互矛盾,例如,某本书提到常喝豆浆有利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寿。而另一本书却说常喝豆浆会导致男性公民早衰。难怪不少读者说,如今的养生类图书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健康理念逐渐受到重视的今天,养生类图书无疑适应了市场需求。现代化的生活导致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所烦扰,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冠心病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健康养生类图书恰逢其时,成为读者直接了解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健康养生类图书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一大亮点。无论在大型图书商厦还是网上书城,健康养生类图书都长期稳居销量排行榜前列。据有关资料。仅在2007年上半年,健康养生类图书的同比增长率便超过了32%,远远超过整体图书零售市场水平。
  不可否认,一批内容科学、制作精良的养生书籍确实适时正确地引导了百姓的健康知识需求。但是,健康养生类图书也大量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相互抄袭的现象,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出版商更是不惜重金请“枪手”炮制伪健康的养生书籍,以致种种内容离谱、违背科学精神的“惊人”理论纷纷出笼,误导了渴望健康的大众读者,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不小的伤害。有些发行量达几十万册的养生书,其作者仅仅是“医学爱好者”,连行医资格都不具备,却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是中医世家、专家、“教母”、“教父”。
  当健康养生类图书刚走进百姓生活时,相关部门将之列为医学类图书中的一种,但没有单列,也没有相应的部门来监管。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有严格的准人制度,比如,药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但是,健康养生类图书却没有专门的监管办法。有些相关图书在出版前,出版单位连作者的身份、医学背景都没做调查了解,更别提约请相关领域的医学专家帮助审稿了。这种做法说轻了,是不负责任,说重了,是拿百姓的健康当儿戏。在医疗和药品类广告受到严格监管的今天,如何走出粗制濫造养生类图书的怪圈,加强对养生类图书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
  
  养生保健类图书热销的背后
  谷 军
  
  我认为,造成当前养生保健类图书热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物质生活富裕之后,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其二,现阶段,大众的医学知识水平还比较低,一项调查显示:一般读者西医常识普遍缺乏,中医常识就更不普及了:以这样的医学知识水平,怎么能够要求一般读者一眼就看得出书的好坏呢?因此,他们只好跟着感觉走。其三,得归结于商家的“炒作”。某些作者和商家把准了中国的国情和民情的脉搏,有意无意地宣传自己是“中央首长保健医生”、古代“御医”及其“传人”来招揽大众。另外,求医难、看病贵,仍是当今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和老百姓的一块心病。而现在有人告诉你,不用求医了,只要求自己就行了或学会使用自己的身体就行了,自然会得到读者的欢心:中国老百姓本来为了生存,应付竞争,就已经身心疲惫,万事只求省事、实惠,现在有几本这样的书只需花几十块钱就能让你的这些目的和愿望都达到,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使用手册》《×××的智慧》《××不如求己》等书自然被老百姓热捧起来。由此不难看出,当前养生保健类图书热销的背后是:有人精心“引导”,有人盲从追风。
  正确的做法是:选购保健养生类图书时,不要被所谓的养生“妙法”、“圣经”忽悠,不要盲目追风。除此之外。有关管理部门应尽快行动起来,加强健康养生类图书的质量控制和把好出版关卡。同时,有条件的读者能去读一些古人谈养生之道的书,这叫“兼听则明,偏信则味”,相信能让你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有利于你选好书和读好书。
  
  “养生热”中防误导
  朱震宇
  
  按照事理,凡事形成潮流或形成运动、形成热,往往都会失去理性,其时,只要人们能稍稍冷静,让这种热退退烧,做点理性分析就可能发现问题。在如何看待养生类图书持续热销的问题上,亦是如此。如某某“首席专家”已近七十岁了,据他自己说,诊疗工作特忙,而且每天还要陪家人话聊(谈心),散步几个半小时,近几年间还在全国各地演讲千余场。这样,他的业余时间有多少,一算就知道了。可是,就这么一点业余时间,他却能在几年间一口气写了七十几本书。假设平均每本书是20万字(其实不止),用小学生算术一算就知道一共是多少字,不要说写了,让他读一遍恐怕都来不及。这些高速炮制出来的书是什么书呢?一是同类书改编,即把同一本书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二是拼凑一些过了时的洋观点,结合自己总结的“口号”,加上自己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团队的“帮忙”下就出笼了。再如《水是最好的药》一书,单看书名就有问题,既然水是最好的药,那么不管得什么病只要喝水就好了,是不是手术刀和药物。甚至整个医学都是多余的呢?还有所谓《求医不如求己》等,这类书名的共同点就是以绝对化的字眼来夺人眼球,强调自己给自己治病是可能的或是万能的。假如你腹中生了一个化脓性脓肿或患化脓性阑尾炎,按医学常理这是会马上引起脓毒血症导致死亡的。试想,不求医生用药或手术治疗,仅凭自己,这能行吗?强调自己能代替医生,这恰恰是错把医学看成为极其简单的儿戏或小学生的算术。其本身就是对博大精深的医学科学的藐视和无知。我们不否认。有些中、西医学常识老百姓可以了解,但这仅仅作为常识,可让你对疾病心中有数而已。绝不能因为掌握了常识就可以取代医生的职能。为什么医生的职能一般人不能取代?因为一个医生读了五年、七年或近十年的专业书,对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药理和中医学,才能有所认识,之后,通过层层考核以基本掌握,虽仍然不能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但这一番功夫却非一般 人所能具备。难道仅读了几本养生书就能成为医生?外科医生就更不能被取代,他们不仅需要具有解剖、病理、诊断治疗的知识,其手术基本功还必须经多年实践磨炼才行。日常生活中。就有好多疾病因为药物用得不及时、不当或手术不当、延误而导致死亡。这就是说,即便是学了多年医学专业的医生也不能完全解决疾病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仅大病不求医生不行,小病不求医生同样也不行,因为小病如果不及时防治,也会使病情延误,酿成祸患。
  
  發行量越大,危害越大!
  李晓海
  
  近年来,在人们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的同时,我国悄然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养生热。养生热带动了养生图书出版的持续走红,除此而外,还引来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全面跟进。据有关统计,仅养生类图书一项,近年全国出版物已高达1万种左右。那么,编书者是谁呢?其中有“中央首长保健医生”、“×太医”、“××巴人”,还有已被判刑的台湾假博士林某某等。他们写的书有《水是最好的药》《求医不如求己》《人体××使用手册》等。这些书是否让人们把握准自己的养生方向?是否真正引导人们走上了正确的养生之道?人们有没有从这些书中受益,得到了真正的健康呢?现实很值得人们思考。
  其实,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尽管人们近些年一直严格按照当今走红的那些所谓养生专家的理论去吃、去动、去饮,然而,让人们倍感困惑的是:威胁人类寿命和健康的疾病却不减反增。目前,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越来越肆虐,已成为夺命的三大元凶。尤具有嘲讽意味的是:越是秉持所谓养生理念的城市人群,这类疾病发病率越高,而不太读这类养生书、不太照这类养生专家说法去做的农村居民,发病率反而比较低。据有关资料,高血压病全国发病人数1.6亿人,患高血脂的人也是1.6亿。全国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已经达到6500万左右,并且还在猛增,且多分布存城市。此外,还有脂肪肝、子宫肌瘤等其他疾病发病率电在不断攀升。这些现象就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什么天天看这类养生书,并照着执行,结果却越来越糟?按照某些养生书的指导去做,为什么不能养生?
  不仅媒体披露,×太医、林××等几人头上的“名医”、“博十”、“太医传人”的光环都是假的,而且这类“专家”写的书在医界人十看来,明显不合科学之处甚多,并且充满教条及形而上学。可以说。发行量越大,危害越大!然而,可悲的是,至今仍有很多人将其奉为“圣经”,照做不误。
  
  观点打架 难辨真伪
  王大庆
  
  某些养生书籍鲜亮夺目的封皮、丰富多彩的插图引人注目,但书中内容却经常会出现一些相互矛盾的观点,让读者越读越糊涂。
  笔者注意到,对于日常的洗脸,有的书中提出,“洗脸最好要用冷水,以刺激脸部血管,这样有助于分泌皮脂”:有的却认为,“洗脸要用温水,毛孔扩张有利于清洁”,有的书中说,水果不能与海鲜同吃:有的书却介绍,海鲜水果沙拉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有本书宣称:舌苔应该用牙刷勤刷,理由是舌头上的味蕾长期被舌苔遮盖,除了不卫生外还会产生口臭,味觉也会变得迟钝:而另一本书则称:不宜刮舌苔,长期刮舌苔会使味蕾萎缩,功能减弱,食欲也会跟着降低。
  有本叫《有病不用上医院》的书中写道:游泳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好的运动疗法之一。而另一本书则认为,哮喘患者不适宜游泳,理由是“游泳池中的氯会诱使哮喘发作”。有意思的是,就在这家书店,摆放在《有病不用上医院》一书旁边的,恰恰是一本《有病就得看医生》的书。
  像这样截然相反的观点,作者在各自书中都解释得头头是道,然而,消费者究竞应该听谁的呢。
  
  鱼目混珠 变相害人
  徐 静
  
  据业内人士披露,有的出版商为了自己的养生类图书畅销,特别招聘一批“枪手”东拼两凑,为的就是经济利益。有时,1个月就能拼凑一本书,为吸引读者眼球而广泛征集奇淡怪论。书中的观点往往未经科学实验、科学论证。一些号称保健专家的作者,也是因为先写书成名后才成为了所谓的“专家”的。而不是成为专家后才写书的。这些粗制滥造的养生书籍鱼目混珠,已经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不满。
  与其他书籍不同,养生类书籍直接关系到读者的健康,不少读者冈为相信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才去购买,然后以书l:的说法、介绍去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如,吃什么、怎么吃、运动还是静养、早晚要注意什么、四零要怎样保养,等等。如果书中存在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东西,岂不是误导读者,变相害人?
  
  选好养生书
  唐学丰
  
  中华健康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不仅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念,而且还注入了中华民族“大德必寿”、“修身为本”的传统道德伦理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和幸福观。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学习健康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自身的调理、以求达到养生健体之目的。因此,选购几本“适合自己”的养生图书,让科学的养生理念及文法引领人们走向健康、走向长寿、走向快乐,已成为大家,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特别需求,然而,书店里,书摊上,养生类图书版本太多,且内容繁杂,面对浩如烟海的养生类书籍,挑选出一本心满意足的养生书,还真不容易。
  那么,如何选择好养生书籍呢?我的体会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养生与养神的统一。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孔子提倡“以德润身”。都说养生的第一要义是养德,强调养德对养生,对延年益寿,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一个人修养好,品行正,才是养生的基础。为此,我首选养德兼养生方面的图书。这一类图书,版本很多,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我偏爱选择古人养生至理名言类书籍。
  第二,在选择养生类书籍时,坚持“五看”:一看书“皮”。书皮指该书的“前言”或“序”以及书后的“跋”或“后记”。看看作者是不是医学专家、中医药大家,同时,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并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选择两三个感兴趣的话题,认真阅读,细细品味,能提起我的兴趣,吊起我的胃口,勾起我买书的欲望者,我才定下选择的主意。二看出版社。现在出版社多如牛毛,只要你有钱,就给你出书,而且盗版书籍已成灾泛滥,书价也很便宜,切莫为“便宜”而心动。我是相信老牌的、有权威性的出版社,而某些出版社重盈利,轻社会效益,出书质量低劣,错漏 多,还是不看不买为好。三听专家的意见。四上百度网站,进一步查证核实。
  
  辩证对待保健书
  张荣泉
  
  时下,在各地新华书店里,保健养生类书籍非常多,多得让人眼花繚乱,不知选择哪种好。还有,在一些网上书店,养生保健类书籍竞达千余种。一些保健图书的书名非常夺人眼球,《不生病的智慧》《万病皆可心药医》,等等。有一本名为《神奇自然疗法》的书上赫然印着“有病不用上医院”。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看书就可以不生病?生了病到底要不要去医院?究竟该相信谁?喜爱阅读保健养生类书籍的以中老年读者居多。他们一般根据自己的病症有针对性地购买,而普通读者则比较偏爱科学饮食、滋补养生等实用性强的图书。读者除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外,更青睐于购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作者的著作。对此,我认为,在目前没有养生保健类书籍准入门槛的情况下,读者在选购此类书籍时应当谨慎。由专业人员撰写的、有充分科学依据、兼具通俗性和实用性的保健书,才是读者最需要的。如果作者本身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其著作内容的可信度也就比较高。此外,读者要注重书中阐述的养生理论和讲授的保健方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虽然有些图书的观点十分新颖,然而缺乏科学依据,只能是误导了广大读者,甚至带来健康损害。所以,要辨证对待保健书。
  
  学而时习之
  黄智生
  
  一个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人,买一些健康养生类图书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养生类的书,的确具有真知灼见。萧言生先生的《老年人经络养生经》中说,指掐合谷穴、按揉下关穴、按压颊车穴、按揉风池穴、指掐少海穴、按揉阳溪穴、指掐牙关穴、按揉面颊穴、推行间穴可以治疗牙痛。我在牙痛时,便照其所述的方法进行按摩,果然有效,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知识靠学习,书本是载体,我们要学习养生的知识就要购买养生类书籍。
  但是,无庸讳言,养生类图书良莠不齐。因此,我们还得记住古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教诲。首先,购书要有选择,尽可能购买那些公认的医学大家的著作。其次,读书时要多动脑思考,看书上说的是否真有道理。因为无论怎样的专家,也可能有错,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要边学边照着做,有效的,就继续坚持下去。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有边学边实践的含义。
  孔伯华先生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早年即名满京城,曾任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孔伯华养生医馆所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无疑是值得一看的书。但书中的某些内容,笔者也不敢恭维。比如水果养生篇中说:“猕猴桃中钙的含量是苹果的17倍,香蕉的4倍”,同页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明猕猴桃的含钙量是32毫克,然而,该书58页标明苹果的含钙量是11毫克,如此算来,猕猴桃中钙的含量并非苹果的17倍;该书28页标明香蕉的含钙量是6毫克,猕猴桃中钙的含量也不是香蕉的4倍。如此前后矛盾,经不得推敲,其科学性不能不让人怀疑。《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中说:“柚子中含有的特殊氨基酸还能够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抑制血糖在肝脏中转化为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因此,我一直不敢买柚子吃,因为我得过糖尿病,糖尿病是因胰岛素不足造成的,如果再抑制一下,胰岛素不是更少了吗?但我遇到的一位糖尿病病友说,他只能吃柚子,其他水果都不敢吃,这是医生给他推荐的。到底谁的正确?我可不敢以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遇到这种情况,我只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何况柚子并不是非吃不可的。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阴道镜活检与宫颈锥切联合应用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以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共计78例,将这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宫颈锥切术后与术前检查结果相同的共计有44例,所占比例为56.4%,总漏诊率为43.6%。因此,阴道镜活检与宫颈锥切联合诊断对于宫颈癌的检出率较高,与仅仅进行阴
【摘 要】血较简单,但是对于新生儿成功的采血、合格血片的制作及制作出良好血片并非易情。我院从2010年开始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在两年多的采血工作中,经过我们的严格要求、规范采血,在新生儿足跟内外侧缘反复寻找最佳的采血点,不断总结分析、研究探讨采血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使一次性采血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足跟采血  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以来新生儿疾病
期刊
前段时间,我和资深“驴友”小李一起去印度旅游。出发前我们通过互联网联系了当地的一家旅行社,那里的导游泰格先生将陪同我们参观孟买的各个景点。  我们在孟买国际机场下了飞机,兴冲冲地前往机场入境处办理手续。办手续的是一个穿着制服的印度男人,他拿着旅客的护照、身份证明等证件,慢悠悠地检查着,不时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闲谈几句,全然不顾面前排起的长龙。作为印度最重要的航空枢纽,孟买国际机场硬件设施还是不错的,
【摘 要】目的:探究缝合打包在乳腺癌术后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进行缝合打包的3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女29例,男1例,年龄45~72岁,平均56.5岁。20例术中快检诊断为乳腺癌,10例术前穿刺确定诊断。导管癌20例,湿疹样癌1例,乳头状癌5例,髓样癌2例,鳞状细胞癌2例。观察疗效。结果:30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皮下积液。6例创缘部分变黑坏死,经换药愈合。结论:缝合
【摘 要】目的:观察心肌康在高血压病性左室肥厚逆转中的临床作用以及作用机理。方法:选取了2010年5月到2012年5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高血压病性左室肥厚患者共84例,并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心肌康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所好转,且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血压、血脂以及心脏室间隔(
【摘 要】目的:总结我院7年来剖宫产率的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分娩的5483例剖宫产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②剖宫产各因素所占的比例发生了变化,社会因素,羊水过少,巨大儿剖宫产率上升。结论:加强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和监护,进一步提高产科医师及助产师的技术水平,注重产程观察,防治产科并发症,提高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乌头碱中毒最易致多种心律失常,5例1天痊愈,10例1周内痊愈。结论:要注意乌头碱中药的用药安全,正确认识乌头碱中毒的临床特点,有助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乌头碱;中毒;心律失常;治疗  乌头碱是川乌、草乌、附子、一枝蒿等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