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佩蓉简介】
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于加拿大,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供职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并成功创业。2003年定居北京,集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等诸多称谓于一身。主要作品有《丰盈心态养孩子》《佩蓉谈商务礼仪》等。
从中国台湾到北美,再从北美到北京,蒋佩蓉跨越了大半个地球,跨越了中西两种文化;从麻省理工学院高才生到企业高管,从全职妈妈到“妈妈导师”,蒋佩蓉经历了多个角色转换,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建设有深刻的感悟。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事业家庭二选一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供职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并成功创业,在商界如鱼得水,却因为孩子的到来甘愿收敛职场精英的光芒,全心全意回归家庭,相夫教子。请问,是什么动机促使您这样做?
蒋佩蓉(以下简称蒋):刚结婚的时候,我和丈夫在美国洛杉矶做青少年辅导工作,接触到许多青少年,其中不乏心理创伤的孩子。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创伤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当时我们就决定,等我们的孩子出生了,一定要有一个人辞职在家带孩子。孩子降临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狂倾向确实很容易使我忽略孩子。于是痛下决心,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转型,做全职妈妈,专心陪伴孩子成长。不过说实话,要放弃自己所擅长的一切回归家庭,确实有很多痛苦与心酸。
记:您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
蒋:不,绝不后悔!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做了那样的选择。做全职妈妈,我收获了家庭的和睦和婚姻中的友谊,以及与孩子们最亲密的关系。我的心得是:家庭幸福是没有任何事业的成功能够代替的。
记:您不认为家庭和事业可以兼顾吗?
蒋:在我看来,女人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我的朋友中许多人相信了这个谎言,结果被折腾得焦头烂额。我比较喜欢用“季节”来比喻人生的不同时期,聪明人应该像农民那样,什么季节就做什么样的事,而做适合当下季节的事,不意味着否定其他季节,这样,事业和家庭就获得了平衡。也就是说,人只有明白了生命每个季节的重点,才可以比较恰当地取舍。
记:在家里,您认为丈夫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蒋:丈夫和孩子都重要。如果您指的是家庭成员的关系,那么婚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
记:在许多中国家庭里,只要孩子一出生,亲子关系便超过婚姻关系,家庭的所有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有的女性甚至变身“直升机妈妈”,只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上。
蒋:这样的家庭关系迟早会出问題。我和丈夫一直坚持一项原则:亲子关系是婚姻关系的副产品,婚姻关系经营好了,亲子关系自然好经营,为了亲子关系而牺牲婚姻关系,到最后只会把所有都牺牲掉。所以,在家庭里,最重要的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婚姻关系。
记:您对您现在的婚姻关系满意吗?
蒋:非常满意,因为我和丈夫都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彼此。世上很少有天然融洽的家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尊重和体谅,需要接纳和理解。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幸福的家庭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经营。我和丈夫在麻省理工学院相识相恋,毕业后结婚,感情一直很好,但婚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曾陷入婚姻的困境:因为都处于事业高峰期,生活忙乱,精疲力竭,没有时间给予彼此,情绪很容易爆发,常常一不小心就会吵架。2013年,我和丈夫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辞掉工作,变卖北京所有家产,带上小学刚毕业的小儿子开始了一场为期一年的环球旅行。我把这一年称为“间隔年”。之所以选择休息一年,是为了自我修复,重建婚姻关系。我和丈夫最大的优点是会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旅行开始前,我们进行了40个小时的婚姻辅导,把婚姻生活中累积的问题都倒出来,敞开来处理。间隔年很有效,而孩子在旅行中的成长则是一个惊喜的副产品,也证实了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婚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记:您的三个儿子都蛮有出息的。家庭教育有何秘诀?
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重视的不是培养他们的品质和才能,而是培养我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和一生的友谊。如果没有情感的链接,他们就成了我的一个项目,不是我亲爱的孩子了,那多无趣!我认为,充满爱与信任的亲密关系永远是家庭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基础。
不要仅仅谈生存
记:您从小接受了东西方不同的教育,一定对东西方教育之间的差异有深刻认识,您认为最本质的差异是什么?
蒋:西方比较尊重人的个体,东方比较强调人要怎么样融入社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也就造成了教育的差异。另外,中国的教育历史是从科举而来的,所以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学生普遍抱有通过教育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所以才会有十年寒窗这一类的故事。在北美、欧美这些国家,教育纯粹就是为了学习,即为了追求知识,没有改变命运的包袱,这样更容易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所以,不同的历史背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自然就不一样。
记:有些家长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所以,对就业有帮助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您对此有何看法?
蒋:就业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要生活,我们还是要做人。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要孩子能生存还是能生活?想让孩子生存,就直接让他去打个工,能够吃得饱、住得好就可以了,但是,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他的生活呢?
记:享受生活,对很多家长来说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蒋:那我们怎样定义好工作呢?我的三儿子想当厨师,这是一份好工作吗?恐怕许多家长不乐意,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顶级的厨师年薪几百万美元,难道不是好工作吗?我不是说薪水高就是好工作,但薪水高证明社会承认这个工作不错,如果孩子热爱这份工作,做这份工作时感觉快乐,也能够让周围的人受益,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我们应该把教育的目标设得远一点,我们的视野要宽阔一点,不能仅仅谈生存,更不能有难民心态。 记:什么是难民心态?
蒋:我们的前辈那一代经历过战乱和饥荒,以及各种物质缺乏的时代,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不缺乏物质了,但是我们家长还会有像难民一样的心态。我举个例子:每一次上飞机,大家就抢着往前跑,飞机舱门还没有开就要抢到最前面。抢到最前面还不是要等待吗?每人都有座位,为什么要抢呢?其实,在战乱与饥荒的岁月里,争抢已经潜移默化成為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习惯,甚至都不再思考它有无必要。买房子、上学校,无论干什么都存在着盲目的、很不能理解的焦虑。每一次讲竞争、每一次讲就业,家长心中就会冒出无限的焦虑,甚至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蒋:对,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条。但是我们有没有好好地想过,我们要怎么样去享受目前这一刻?我们要怎样去读懂孩子,然后按照孩子的兴趣、性格来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记:让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您说中国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的确如此。本刊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以出国留学为例,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家长往往追求名校。您作为留学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蒋:我觉得名校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就像名牌衣服没有什么不好一样。但我认为,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一味追求名牌是一件愚蠢的事。有一次我去爬长城,看到一些女士穿着很贵的高跟鞋和满身名牌衣服,好像要去夜总会跳舞似的。我不懂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她们走在长城上一定很辛苦。追求名校同样如此。中国人在国内谈清华、北大,到了北美就谈哈佛、耶鲁;到了欧洲谈剑桥、牛津,换汤不换药。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我们的民族对教育特别重视,这是优点,但也是包袱。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你要是想让哈佛帮助你实现梦想,哈佛很可能会帮助你,但如果你的梦想就是要去哈佛上学,哈佛肯定不会要你,因为你的梦想不够大。此话颇有深意,值得家长们深思。
优秀是四商健全
记: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您认为麻省理工学院希望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蒋:我们的官方网站写得很清楚,学校的使命是要用科技来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所以,如果你喜欢理科,喜欢科技,那跟麻省理工学院很匹配。另外,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学生就像组建一个登山队,录取的学生不是一样一样的考试满分、数学全能的理科机器人,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对集体有所贡献,比如你的幽默感,你的创造力,你的坚韧毅力,等等。
记:对于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来说,怎样的学生才算优秀?
蒋:真正优秀的人要四商健全,即智商、情商、品商和逆商都要有,而且都要高。
记:智商和情商大家说得比较多,品商和逆商指的是什么呢?
蒋:品商指的是品格、人品。没有哪所学校希望看到自己的毕业生将来去坐牢。逆商就是抵抗挫折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特别注重这一点,因为你要做一个科学家,你要创新、你要发明,失败绝对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恐惧失败,没有承受失败打击的能力,不能在失败中学习、成长,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逆商高是成为科学家最基本的条件。
记:在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学生都是在中学里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到了大学就显得不那么优秀了,因为大家的水平在伯仲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心理落差,出现厌学、消沉、迷茫,甚至心理畸变。这恐怕也是逆商不高的表现吧?麻省理工学院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
蒋:当然有。不过,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心理压抑的概率会比较高。
记:为什么会这样?
蒋:我们又绕回了最初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学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背负着沉重的改变命运的使命,必然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中学时学业优秀;第二,大学时不开心。这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很容易识别。即使很早定居欧美的中国家长也是如此。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虎妈”,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妈妈,但她的血液里仍然有中国人对教育的焦虑。因为不开心,中国学生更容易在逆商上出现问题。据美国官方统计,亚裔学生在大学自杀的概率是全美最高的,亚裔女性在全美自杀率也是最高的。
记:听了您的讲述,我觉得想要申请欧美名校的家长要考虑考虑了,至少要做好心理调试,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
蒋:没错,是要深入反思。我认为,孩子到了大学,已经不是在竞争能力跟实力了,而是在竞争动力。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哄着学习的孩子,多半会在大学遇到不适应环境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动力,不是来自外在,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在的驱动力,是我要怎样,而不是我妈妈让我怎样,或者老师让我怎样。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普遍落后于美国学生。这也是美国大学教育比中国更好的根本原因。
记:中国家庭对孩子有哪些正面的影响?
蒋:我的观察是,最优秀的学生都是来自比较民主的家庭,他们跟家长都有比较融洽的关系。另外,家长跟学校有非常良好的关系。其实,世界各地的家长都会抱怨学校的不足,但是我发现那些最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总是在想办法帮助孩子与学校融合得更好。所以我们今天在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不仅是夫妻这个团队,我们跟孩子,跟长辈,跟学校,甚至跟保姆,都要讲团队合作,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编辑:陈彤】
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于加拿大,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供职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并成功创业。2003年定居北京,集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国际商务礼仪培训专家等诸多称谓于一身。主要作品有《丰盈心态养孩子》《佩蓉谈商务礼仪》等。
从中国台湾到北美,再从北美到北京,蒋佩蓉跨越了大半个地球,跨越了中西两种文化;从麻省理工学院高才生到企业高管,从全职妈妈到“妈妈导师”,蒋佩蓉经历了多个角色转换,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建设有深刻的感悟。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事业家庭二选一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曾供职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并成功创业,在商界如鱼得水,却因为孩子的到来甘愿收敛职场精英的光芒,全心全意回归家庭,相夫教子。请问,是什么动机促使您这样做?
蒋佩蓉(以下简称蒋):刚结婚的时候,我和丈夫在美国洛杉矶做青少年辅导工作,接触到许多青少年,其中不乏心理创伤的孩子。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创伤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当时我们就决定,等我们的孩子出生了,一定要有一个人辞职在家带孩子。孩子降临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狂倾向确实很容易使我忽略孩子。于是痛下决心,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转型,做全职妈妈,专心陪伴孩子成长。不过说实话,要放弃自己所擅长的一切回归家庭,确实有很多痛苦与心酸。
记:您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
蒋:不,绝不后悔!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做了那样的选择。做全职妈妈,我收获了家庭的和睦和婚姻中的友谊,以及与孩子们最亲密的关系。我的心得是:家庭幸福是没有任何事业的成功能够代替的。
记:您不认为家庭和事业可以兼顾吗?
蒋:在我看来,女人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我的朋友中许多人相信了这个谎言,结果被折腾得焦头烂额。我比较喜欢用“季节”来比喻人生的不同时期,聪明人应该像农民那样,什么季节就做什么样的事,而做适合当下季节的事,不意味着否定其他季节,这样,事业和家庭就获得了平衡。也就是说,人只有明白了生命每个季节的重点,才可以比较恰当地取舍。
记:在家里,您认为丈夫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蒋:丈夫和孩子都重要。如果您指的是家庭成员的关系,那么婚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
记:在许多中国家庭里,只要孩子一出生,亲子关系便超过婚姻关系,家庭的所有活动都以孩子为中心。有的女性甚至变身“直升机妈妈”,只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上。
蒋:这样的家庭关系迟早会出问題。我和丈夫一直坚持一项原则:亲子关系是婚姻关系的副产品,婚姻关系经营好了,亲子关系自然好经营,为了亲子关系而牺牲婚姻关系,到最后只会把所有都牺牲掉。所以,在家庭里,最重要的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婚姻关系。
记:您对您现在的婚姻关系满意吗?
蒋:非常满意,因为我和丈夫都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彼此。世上很少有天然融洽的家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尊重和体谅,需要接纳和理解。这些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幸福的家庭需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经营。我和丈夫在麻省理工学院相识相恋,毕业后结婚,感情一直很好,但婚姻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曾陷入婚姻的困境:因为都处于事业高峰期,生活忙乱,精疲力竭,没有时间给予彼此,情绪很容易爆发,常常一不小心就会吵架。2013年,我和丈夫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辞掉工作,变卖北京所有家产,带上小学刚毕业的小儿子开始了一场为期一年的环球旅行。我把这一年称为“间隔年”。之所以选择休息一年,是为了自我修复,重建婚姻关系。我和丈夫最大的优点是会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旅行开始前,我们进行了40个小时的婚姻辅导,把婚姻生活中累积的问题都倒出来,敞开来处理。间隔年很有效,而孩子在旅行中的成长则是一个惊喜的副产品,也证实了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婚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
记:您的三个儿子都蛮有出息的。家庭教育有何秘诀?
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重视的不是培养他们的品质和才能,而是培养我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和一生的友谊。如果没有情感的链接,他们就成了我的一个项目,不是我亲爱的孩子了,那多无趣!我认为,充满爱与信任的亲密关系永远是家庭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基础。
不要仅仅谈生存
记:您从小接受了东西方不同的教育,一定对东西方教育之间的差异有深刻认识,您认为最本质的差异是什么?
蒋:西方比较尊重人的个体,东方比较强调人要怎么样融入社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也就造成了教育的差异。另外,中国的教育历史是从科举而来的,所以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学生普遍抱有通过教育改变家族命运的使命,所以才会有十年寒窗这一类的故事。在北美、欧美这些国家,教育纯粹就是为了学习,即为了追求知识,没有改变命运的包袱,这样更容易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所以,不同的历史背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自然就不一样。
记:有些家长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所以,对就业有帮助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您对此有何看法?
蒋:就业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我们还是要生活,我们还是要做人。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要孩子能生存还是能生活?想让孩子生存,就直接让他去打个工,能够吃得饱、住得好就可以了,但是,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他的生活呢?
记:享受生活,对很多家长来说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蒋:那我们怎样定义好工作呢?我的三儿子想当厨师,这是一份好工作吗?恐怕许多家长不乐意,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顶级的厨师年薪几百万美元,难道不是好工作吗?我不是说薪水高就是好工作,但薪水高证明社会承认这个工作不错,如果孩子热爱这份工作,做这份工作时感觉快乐,也能够让周围的人受益,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我们应该把教育的目标设得远一点,我们的视野要宽阔一点,不能仅仅谈生存,更不能有难民心态。 记:什么是难民心态?
蒋:我们的前辈那一代经历过战乱和饥荒,以及各种物质缺乏的时代,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不缺乏物质了,但是我们家长还会有像难民一样的心态。我举个例子:每一次上飞机,大家就抢着往前跑,飞机舱门还没有开就要抢到最前面。抢到最前面还不是要等待吗?每人都有座位,为什么要抢呢?其实,在战乱与饥荒的岁月里,争抢已经潜移默化成為我们骨子里的一种习惯,甚至都不再思考它有无必要。买房子、上学校,无论干什么都存在着盲目的、很不能理解的焦虑。每一次讲竞争、每一次讲就业,家长心中就会冒出无限的焦虑,甚至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蒋:对,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条。但是我们有没有好好地想过,我们要怎么样去享受目前这一刻?我们要怎样去读懂孩子,然后按照孩子的兴趣、性格来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记:让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您说中国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的确如此。本刊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以出国留学为例,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家长往往追求名校。您作为留学专家,对此有何看法?
蒋:我觉得名校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就像名牌衣服没有什么不好一样。但我认为,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一味追求名牌是一件愚蠢的事。有一次我去爬长城,看到一些女士穿着很贵的高跟鞋和满身名牌衣服,好像要去夜总会跳舞似的。我不懂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她们走在长城上一定很辛苦。追求名校同样如此。中国人在国内谈清华、北大,到了北美就谈哈佛、耶鲁;到了欧洲谈剑桥、牛津,换汤不换药。这是骨子里的东西,我们的民族对教育特别重视,这是优点,但也是包袱。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你要是想让哈佛帮助你实现梦想,哈佛很可能会帮助你,但如果你的梦想就是要去哈佛上学,哈佛肯定不会要你,因为你的梦想不够大。此话颇有深意,值得家长们深思。
优秀是四商健全
记: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面试官,您认为麻省理工学院希望招收什么样的学生?
蒋:我们的官方网站写得很清楚,学校的使命是要用科技来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所以,如果你喜欢理科,喜欢科技,那跟麻省理工学院很匹配。另外,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学生就像组建一个登山队,录取的学生不是一样一样的考试满分、数学全能的理科机器人,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对集体有所贡献,比如你的幽默感,你的创造力,你的坚韧毅力,等等。
记:对于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来说,怎样的学生才算优秀?
蒋:真正优秀的人要四商健全,即智商、情商、品商和逆商都要有,而且都要高。
记:智商和情商大家说得比较多,品商和逆商指的是什么呢?
蒋:品商指的是品格、人品。没有哪所学校希望看到自己的毕业生将来去坐牢。逆商就是抵抗挫折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特别注重这一点,因为你要做一个科学家,你要创新、你要发明,失败绝对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恐惧失败,没有承受失败打击的能力,不能在失败中学习、成长,那是肯定不行的。所以,逆商高是成为科学家最基本的条件。
记:在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学生都是在中学里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到了大学就显得不那么优秀了,因为大家的水平在伯仲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些学生会出现心理落差,出现厌学、消沉、迷茫,甚至心理畸变。这恐怕也是逆商不高的表现吧?麻省理工学院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
蒋:当然有。不过,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心理压抑的概率会比较高。
记:为什么会这样?
蒋:我们又绕回了最初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学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背负着沉重的改变命运的使命,必然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中学时学业优秀;第二,大学时不开心。这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很容易识别。即使很早定居欧美的中国家长也是如此。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虎妈”,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妈妈,但她的血液里仍然有中国人对教育的焦虑。因为不开心,中国学生更容易在逆商上出现问题。据美国官方统计,亚裔学生在大学自杀的概率是全美最高的,亚裔女性在全美自杀率也是最高的。
记:听了您的讲述,我觉得想要申请欧美名校的家长要考虑考虑了,至少要做好心理调试,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
蒋:没错,是要深入反思。我认为,孩子到了大学,已经不是在竞争能力跟实力了,而是在竞争动力。那些从小被父母逼着、哄着学习的孩子,多半会在大学遇到不适应环境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动力,不是来自外在,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在的驱动力,是我要怎样,而不是我妈妈让我怎样,或者老师让我怎样。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普遍落后于美国学生。这也是美国大学教育比中国更好的根本原因。
记:中国家庭对孩子有哪些正面的影响?
蒋:我的观察是,最优秀的学生都是来自比较民主的家庭,他们跟家长都有比较融洽的关系。另外,家长跟学校有非常良好的关系。其实,世界各地的家长都会抱怨学校的不足,但是我发现那些最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总是在想办法帮助孩子与学校融合得更好。所以我们今天在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不仅是夫妻这个团队,我们跟孩子,跟长辈,跟学校,甚至跟保姆,都要讲团队合作,一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