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三乐”教学艺术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john6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作为高中语文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文言文教学应当且必须体现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如何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文言知识与技能,以达到艺术地教学文言文的境界呢?笔者认为必须把诵读背诵,赏析拓展这几个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步骤都想方设法地艺术化。笔者称其为“三乐”。
  
  一、艺术地指导背诵——让人人乐背
  
  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但很多学生因背诵无方而惧怕背诵,对文言文则更是“提背色变”。为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背诵的艺术性。
  1.巧背。情境记忆和趣味记忆不但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而且记得牢。读书时代,地理老师教了珠峰高度的记忆法,8848即“爬爬死爬”;历史老师教了毛主席逝世日期的记忆法,1976年9月9日即“泣流久久”。笔者就灵活地把这方法用到许多科目需要记忆的内容上去,真是受益不浅。教学文言文背诵时笔者特别推荐了这种情境性记忆和趣味记忆法,学生渐渐就用得得心应手,而且饶有趣味,经常在课后互相交流。朗朗上口的、有意义的方法笔者就在全班推广,这样学生就更来劲了。
  2.遮背。教学生采取苏轼的做法:先读熟,然后遮住每行的大部分文字,只留开头几个字,再背出后面的句子,这样由句至段再至篇,反复几次,便能背出整篇文章。
  3.试背。指导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因为尝试再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使人更能集中精力。同时,它又是一种自我检查过程,能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4.循路背。引导学生理解后循着思路背。这就是对于在每段文章中出现的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这些细目,要一个个清理,并做到明确掌握。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的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5.想象背。好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背诵时,可在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很多古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背诵。
  6.互竞背。为了增强兴趣,在背诵文言文时,笔者开展了组际人际竞背。具体做法是: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是参赛选手,同选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在两三天内利用课余时间背会。每组都有编号,每组的每个组员也都有编号。会背了就去下一组的对应编号的同学处背诵。不同时间段背会得不同的分数。规定期限一到就结算小组总分及小组每个组员的得分,排出各小组的名次和每组各组员的名次,分别给予奖惩。 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督促学生背诵的手段,它利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促使每个人都努力背诵课文。
  
  二、艺术地进行赏析——让人人乐赏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对于文言文应提倡赏析性阅读,含英咀华,引导学生走入文心,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真正体悟到文言课文之美,从而会赏、乐赏,在赏析阅读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1.善于联系史实和背景,以扩充见闻。教师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2.善于把握文言文的文学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生已经讨厌了那种只是文言字词的教学和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那么浓厚的状况,文言文的文学性教学就更必要。如多篇《史记》选文在讲解时注重其中人物形象的赏析,学生会乐此不疲。
  3.善于以古照今,以拉近心理距离。教学时力求寻找到古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鸣处,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的情感共鸣。比如学习《劝学》,课文关于“积累、坚持”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4.善于引导体验,以接受熏陶感染。引导学生接受以思想见长的文言文的熏陶感染,让他们直接感受一流人物的博大胸怀,自觉提升品格修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时常想到诸葛亮的忠、李密的孝、孔子的不弃、司马迁的不屈、魏征的不畏等等以自勉,文言文教学就达到了文道统一的最高境界。
  
  三、艺术地设计作业——让人人乐做
  
  现在高考都考课外文言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因此真正学好文言文还必须做好夯实基础与拓展迁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地设计好作业,以达到人人乐做的理想境界。从而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得到巩固、得以延伸,并形成能力。
  1.注重积累。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地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为了推进这项极其重要同时又容易令人生厌的工作,教师可采用定期检查和交流评比的的方法。
  2.着力迁移。培养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选择合适的课外文言文进行迁移训练,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题中涉及的实词、虚词都力求找到课文中对应的典型例子。学生对此会有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很乐意去翻找。学生只要坚持课外文言文与课内所学相联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3.创新作业。可以布置学生把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做成小练习,互测互批互评互正。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有了这个自主权,对待作业的每一个程序都很认真到位,其效果自然不错。
  4.利用影视。那些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假期布置学生上网看,学生对此类作业是拍手欢迎的。比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
  面对我们的学生, 我们一定要讲究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言学习中来,让他们真正体味到学习文言的乐趣,产生一种真正征服文言文后的自豪感。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226300)
其他文献
近些日子,范雨素,一位普普通通的京城育儿嫂,44岁的湖北襄阳农村妇女,成了网络红人!  一篇《我是范雨素》的自传体文章,瞬间成为“10万+”爆文,阅读量很快突破460万!普普通通一篇自传文章,为何引起如此强烈反响?仔细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文章写得非常别致!朴实,冷峻,有文采,不张扬,完全不像一位新手所作。  其二,作者竟然是个农妇!没读多少书,完全凭自学,非常有悟性,相当有灵气。  其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