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整合融合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821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存在较大的效率空间。通过课程的整合与融合,容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实现课程之间的相互解释,符合知识之间联系的内在规律,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符合系统论的哲学观点,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整合;融合;能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4-0020-02
  Conformity and Syncretizing of Electron and Info CoursesVS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Li Chunbiao
  Abstract There lays great efficiency space in the educating of electron and info courses.We can syncretize those courses , by this means we can grasp the inner connect of knowledge , andrealize the interpreting each other .This accords with the inner law of knowledge and the cognization mind ,and also tallies with the philosophy view of system theory .By conformity and syncretizing of electron and info courses, we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training of practice,so do help for cultivating the high diathesis skill person.
  Key words conformity ; syncretizing; ability; system
  Author’s address 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其他文献
研究了碳含量(0.13%,0.25%,0.32%,质量分数)对Cr25系高铬铸钢显微组织、高温抗氧化性能及高温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含量铸钢的显微组织均由铁素体和(Cr·Fe)23C6型碳
用函数的方法证明并加细了几个常用的重要不等式.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为了更好地上好体育课我们采用了六步教学法。    1 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因"绝经17年,阴道脓性排液3个月、流血2个月"于2013年1月15日第1次入院。病史:诉16岁月经初潮,周期23~24 d,经期6~7 d,自然生产3次,人工流产2次,
VRML是开发虚拟实验的主流语言。介绍如何利用Java与VRML的结合,实现数据通信功能,实现黑板板书的虚拟实验。
转喻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模式反映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中。本文从语用失误和语用等效的角度出发,在对英汉隐喻进行语用对比的基础上,以杨宪益《红楼梦》英译中转喻
为了让广大的心内科、普通内科医师、全科医生及心电图工作者、了解心律失常与心电学的新进展,提高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将联合举办2014年度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九届“全国心律失常与心电学新进展研讨会”。  具体安排如下:(1)时间:2014年6月12日~15日; (2)地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
春去秋来,不知不觉中,新课程的改革之风潜移默化般地已深入教师的心中。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教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给他们和学生带来的变化。笔者就此谈谈几点感受。    1、新课改让教师走进学生的世界    笔者静下心来,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历程,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感受。有时上完一节课感觉特别轻松,很有成就感,学生也兴致勃勃。有时却有种老牛拉破车的感觉。为什么每堂课会有不同的效
存在主义"共在论"思想关注人的主体存在以及人之间的理解、交往与互动,肯定人与世"共在"的自由与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它寓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中,影响了现代教学论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