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分层递进教学”初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03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科学、有效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教学方法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能力培养,忽视了差异性的存在,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恰好能够弥补这一缺憾,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探索的途径。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分层递进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个性的差异,鼓励个性的发展,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忽视学生差异性的传统教学往往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需要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前提下,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授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佳的发展[1]。
  二、“分层递进教学实验”及实施方法
  2010年,我们开展了初中史地分层递进教学实验,探索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提高学生成绩的关系,试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分层递进教学实验”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学生分层、异质分组与合作探究、教学目标分层、实施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六大部分。
  1.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三个层次的要求,将学生依上、中、下按1:3: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优等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较为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帮助和解答B、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中等学生,能在教师和A层学生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其学习需要督促和帮助;C层是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需要教师和A层学生的督促与帮助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2.异质分组学习,合作讨论探究
  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我们将不同学习层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比例组成学习小组。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1个A层,3个B层,2个C层),桌子按3 3对桌而坐来布置,2个C层学生分坐A层学生的左右,便于讨论、交流和辅导。A层学生担任各组组长,并各选3至5名代表组成学习理事会。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工作,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知识,检测学习效果,自我矫正学习偏差。就这样,小组成员互帮互进,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针对不同水平,实施目标分层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量身制定教学目标。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处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各层教学目标。一是C层目标:全体学生均可掌握,体现课程标准最低要求的目标;二是B层目标:中等以上的学生均可掌握,体现课程标准较高要求的目标;三是A层目标:优等生均可掌握,体现课程标准范围拓宽和加深发展的目标。
  4.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课堂教学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施教、因材施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具体设计了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针对A层学生,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相同的情况下,教师为其提供一些与本节课配套但又有所提升的教学内容,以便进一步挖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针对B层学生,在其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可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针对C层学生,教师应着重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做好基础过关和查缺补漏的工作。
  5.把握能力差异,实施作业分层
  在课后作业方面,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模仿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综合性作业。针对C组学生,要求其完成第一层次的作业,第二、三层次的作业选做;针对B组学生,要求其第二层次的作业必做,第三层次的作业选做;针对A组学生,要求其第三层次的作业必做,其他层次的作业选做。由于分层次地布置作业考虑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因而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6.落实有效激励,实施评价分层
  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旨在更多地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其相应层次预设的目标及是否顺应其各自的发展情况[2]。因此,我们为每个学生设立成长记录袋,把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记录下来。没什么能比成功更鼓舞人心了,我们热情地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3]。为达到激励的效果,对于A、B层学生,我们更多地使用竞争性的评价,并结合指正性的评价,并不是一味地肯定、表扬,不仅给学生成功的激励,更培养学生继续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对于C层学生,我们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不向困难低头。
  三、优化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分层递进教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使优等生的能力得到展示和发挥的同时,也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增强了其学习的信心,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要提高“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应注意三方面问题。
  1.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
  “分层递进教学”是强调适应学生的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因此,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都应有所区别。
  2.以学生为本,树立长远的观念
  “分层递进教学”是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某些学生一时没有起色就半途而废。同时,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多变的,而不是贴标签式的。因此,应以学生为本,树立长远的观念。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处在发展中的,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4]。
  3.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分层递进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霞.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探析——以PYP的课堂教学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
  [3]Diane Heacox.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肖连奇.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邢欢 梁金)
其他文献
2011至2012学年第2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揭晓后,笔者带的高一(12)班的数学平均成绩为53.4分,没有一个学生及格。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班主任的笔者效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创设了新“小先生制”,让本班学生利用每周三晚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自习课充当数学教师,即“学生教学生”。  一、新“小先生制”的内涵  新“小先生制”,即在事先规划好的时间里,由本班学生像教师一样
“严谨、朴实、奉献、进取……”响亮的声音在我校孔子广场上空久久回荡,孔子广场人头攒动,队列整齐……这不是一群学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年龄各异;这又是一群学生,他们正在缅怀青葱岁月、重温母校校训。这是2012年我校百年校庆校友们自发组织的一个活动。“吼一吼,吼出当年的精气神,”参加活动的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校友说,“在望城一中做学生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老师们就带着我们大声读校训,还真能止饿忍苦。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的课程设计,应以“实践—反思”为基点,培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并打造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培训模式,其培训课程设计和实施,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度研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及实施,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看到教师成长的足迹。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从教师对教学中这三者之间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认识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教师成长的初始阶段——以“课本”为本  在进入教学的初期,由于指导思想上、方法措施上或教师自身素质等原因,大多数教师会先经历“教书”——“教课本”“教教材”的阶段。从“照本宣科
郭华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上发表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主体教育实验18年回顾》一文,是一项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所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恰是多年萦绕在本人的脑海中,未能想好且又没有表达出来的,我深表赞同,并很受鼓舞,愿意作一点解读,与读者、编者、作者交流,如有误读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人觉得,这篇文章至少在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上,富有建设性,很有启发性,需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王玫:我认为这与当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影视文化、科技文化等的广泛流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与工具不断更新换代,而且这一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孩子们的视野被打开,他们可以快速
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隔30年的今日,这“三个面向”,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战略方针和发展方向,也是人民对优质教育的现实要求。2013年9月13日、14日,北京乐成教育研究院和美国西部院校协会在北京乐成国际学校联合主办“提升学生全球竞争力”教育论坛,来自北京、深圳等地的60多位一线教师与国内外教育专家共聚一堂,热议当前教育如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主持专家 郑新蓉教授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女权辩护》。  进入性别研究领域已经有七八个年头,女性主义的作品也读过一些,但我一直不敢用“女性学者”来标明自己的身份,最多算是一名女性“学着”,学着去
刘良华教授在2010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一文,用了较大篇幅谈“教师怎样做研究”这个话题。作为一名大学教授,能够这样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非常难得。该文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意义、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笔者认为刘教授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对于刘教授提出的研究,笔者以为还不完全是教师的研究,而是更接近于研究者的研究,或者是研究
一、在教学相长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中国教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都是关注的焦点,过去的体育课堂常常是“放羊的课堂”,您是如何看待体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呢?体育课是如何体现“教学相长”的呢?  孟文砚:我认为在任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备受关注的。  第一,教师的责任感是体育课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我不认同过去的体育课常常是“放羊的课堂”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