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求关系视角下的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

来源 :财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8年住房改革开始,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银行信贷作为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的主要融资渠道,则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密切联系。房地产信贷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商业银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信贷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两者之间的依存度也逐渐增加。本文旨在说明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提出合理建议,控制目前房价过快上涨。
  房地产价格 银行贷款 供求关系
  引言
  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防范房地产泡沫,我国政府频繁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从2003年8月的18号文件、2005年3月的“国八条”以及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2010年的“国十条”,到后来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不断出台新的房价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市场上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言论不绝于耳,分析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得出,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多数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因此,银行信贷的扩张成了众矢之的。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业明显受到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银行信贷投放量的多寡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房地产信贷主要从两方面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是从房地产市场供给角度,银行向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以及流动资金贷款。二是从房地产市场需求角度,银行向购房者发放贷款,个人住房贷款。
  本文选取银行信贷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为切入点,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之间关系。以期揭示在需求层面和供给层面两者的不同关系,从而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给出相关建议。
  房地产业与房地产信贷发展现状
  (1)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实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条式发展、强关联性等特点,很好的带动了金融、建筑、设计等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经济的增长。房地产不仅仅带动了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丰富各行业的收入来源,推动基层建设的前进,稳定经济,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我国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疲软,银行信贷风险凸显等现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如何彼此促进协调发展成为政府调控和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
  1.基于GDP视角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房地产发展与宏观环境有密切关系,回顾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其中人均GDP在1999年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后达到7199.27元人民幣,2003年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约为10599元,并在之后5年保持年平均增速10%以上,这一阶段也是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后又在2009年四万亿刺激下涅磐重生,在2011年人均GDP达到36000元以上,后因经济周期下行而放慢增速。繁盛萧条间,房地产市场也在随之起伏,并且成为GDP发展的主力军,虽然房地产销售量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起起伏伏,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量和其对GDP贡献度的逐年上升则显示了其在经济增长中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从2009年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贡献率保持在10%并逐年增加到15 %。根据发达国家发展轨迹,人均GDP在1300-8000美元阶段是房地产业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约7000美元左右,正值发达国家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分水岭。
  2.基本经济数据不断增长下的房地产业发展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数增加就会对房地产需求增加,并因此影响到房价攀升。我国城镇人口数从1999年的4.37亿到2015年的7.71亿,城市化率从1999年的34.8%到2015年的56.1%,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和3.1%。当家庭收入增加时产生财富效应,人们会将部分收入用于改善住房条件,因此住房需求也会相应增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9年的5854元增长为2014年的28844元,年增长率11.25%。随之增长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也从1999年的19.4 平方米到2014年的33.5平方米,年增长率4.21%。
  3.让政策头疼的房价
  1998-2003年,住房制度改革初期开始实施住房按揭贷款,在体制建设与货币政策上全力推进房地产市场化发展。在政策鼓励下,房地产需求供给都稳步上升,特别是在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的行业特点下,房地产价格保持3 %-5%的逐步增长。2003-2005年,政策号召下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土地价格增加引起房地产成本上涨,导致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过快增长(约15%以上的均价增长率),政府开始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抑制房价飘升。2005年—2006年,“国六条”、“国八条”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住房交易税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提高等措施,力求收紧房地产市场,因此商品房均价增速有所放缓。2008年恰逢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市场受到一定影响,商品房均价下降到3799.9元,同比上年降低1.7%。2009年上半年,我国政府审时度势调整为宽松政策,扶持房地产市场恢复元气并快速发展,这一年全国商品房均价大幅上升高达4681元每平米,增幅达到历史最高23.2%。 2010年,“国十条”、“新国八条”出台,主要以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为主,通过差别信贷手段抑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2010—2014年一系列政策执行有所成效,房价增长率大幅放缓,总体房价仍保持6%左右增速。从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来看,除了2008年略微下降1.7%,其余年份商品房均价都呈上涨趋势。商品房均价年均增长率达到8%左右,尤其是受宽松宏观政策调控,在2009年同比增长率达到峰值23.2%。整体看来商品房均价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且与各时期房地产市场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2016年初至今,又迎来了新一波的涨价热潮,房地产价格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又一波大范围的各地调控政策出台。   (2)房地产信贷发展现状
  近些年,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房地产业由于与银行信贷之间高度的依赖性,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必然使得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规模相应的大幅度增加。200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为1385.08亿元,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吸引着大量的房地产企业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去,使得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信贷规模急剧增长,到2012年,这个数值增长了10倍多,达到了14778.39亿元。
  单从个人购房贷款方面,2016年上半年末,个人购房贷款余额达16.55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较2015年上半年末扩大13.2个百分点。还有许多数据都显示了银行信贷资金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也说明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资金有着巨大的依赖性。
  基于供求关系视角下的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房价以及房地产市场畸形的发展路径也给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从房地产供给方角度切入发现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主要依赖国内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多少决定了开发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从而影响到房地产供给。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导致供给增加,在需求不变时会降低市场价格,产生负相关效应。理论上如此,但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房地产商品化打开了居民住房需求,但土地供给资源有限和供给滞后的约束下,不能达到市场供需均衡,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房地产价格决定上更倾向卖方市场。
  第二,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房地产开发商有自己不同的品牌效应,但这些开发商的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银行信贷,单一的融资渠道将给房地产商和银行带来双重风险。
  第三,房地产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供给方关于房屋的真实信息了解更全面,而需求方則处于劣势,因此房地产开发商更容易人为操纵房地产供给从而影响房地产价格。在供需双方不平等的市场中,由于银行提供房地产开发资金,消费者不能通过推迟消费需求来给房地产企业资金方面的压力,也就强化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卖方优势地位,从长期来看对房价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从房地产需求方角度切入发现的问题
  随着居民住房需求的增加,住房抵押贷款的提供为个人购房能力提供了资金支持,使消费者利用均衡终生收入来实现跨期消费,对受到当前资金约束的个人来说十分有利,但同时也助长了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需求。
  除此之外,房地产具有土地供给刚性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在短期内供给缺乏弹性,但房地产需求却一直高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短期内就会助推房地产价格攀升。
  关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土地供应问题在相关法律及条例中均有规定,此处不谈。针对上述其他几点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
  纵观国内外房地产市场发展,政府时宽时紧的激进货币政策在泡沫产生和破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该灵活采取多元化的货币信贷政策,在总量上调整,在结构上疏导,才能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运行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有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银行信贷规模的变化对房价的影响更为显著。由于货币政策是从总量调控的角度出发,使用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对整个社会流动性进行调整,对各行业影响较大且政策效果有一定风险,因此不宜用于针对某行业的频繁调控,而信贷政策强调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信贷总额和信贷投向的差别化对于房地产行业调控更为有效。虽然货币政策更市场化一些,但在我国金融市场资本环境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政策效果和时滞影响不好把控,因此需要与信贷政策相互配合灵活使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主要以信贷政策为主,配合商业银行利率浮动调整,能够较为平稳地吸收泡沫,使房价实现“软着陆”。从近期目标考虑,可以将银行信贷增长率作为房地产市场风险的预警指标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从长远来看信贷政策需要利率政策的配合,更需要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
  (2)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构建向多元化融资过渡的资本环境。房地产业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暴露了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特别是在经济金融环境不完善的地区,市场风险集中在银行渠道上,因此可以适当地将银行信贷与企业债券结合,在金融体系发达和金融监管完善的情况下考虑境外融资、信托基金等融资渠道,向多元化融资过渡,更好地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并促进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3)加强税费改革和政府引导
  除依靠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及拓宽融资渠道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还可以合理利用财政税收制度,规范税收体系。对于不同购房需求采取差异化的税费税率,比如对于在一线城市购买二套房或大面积高端住宅,可以收取较高的税费来抑制投资需求,而对于有刚需或保障性需求的购买者,则可以适当降低房地产契税等交易税率,以此促进供需平衡。另外,我国房地产开发和购买只有建设和交易税,而没有住房保有环节税,因此可以利用房产持有税改革来抑制投资性需求,但是税制改革影响全社会居民以及各级政府的利益分配,因此还需要在各城市进行试点,基于区域经济情况做出合理调整。只有交易环节和持有环节的税收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房地产业政策环境构建做好铺垫,才能使其真正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房地产行业是政府、开发企业、市场、居民各个主体构成的一个整体,其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同时是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及相关行业关联发展,因此,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改革也不是一墩而就的,本文通过基于供求关系视角下的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分析了我国房地产行业及房地产信贷行业的现状以及目前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有恒产者有恒心,住房问题关乎国家稳定,希望我国房地产行业稳健发展,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陈龙(1988.12-),男,汉,山西榆次,硕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1] 李瑾.房地产价格变动与银行信贷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一基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定量分析田.经济师,2011(12):74-78.
  [2] 房林.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调节有效性研究一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与启示明.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15-17.
  [3] 段忠东,曾令华,黄泽先.房地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增长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7(2):40-45.
  [4] 范育涛.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一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GMM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0):80-81.
  [5] 王庆芳.我国房地产价格、经济增长与信贷扩张研究:基于房地产双重资产属性的分析[J].现代财经,2015(1):32-43.
  [6] 樊怪霖.土地价格、房地产信贷规模与房价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市场,2014(7):25-27.
  [7] 蒋是.土地价格、房地产信贷规模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J].建筑经济,2009(12).
其他文献
高技术投资项目的风险决策在企业投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本文分析了企业高技术投资项目单目标投资决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多目标投资决策应考虑的
城镇化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湖北省恩
面对司法实践的斑斓纷繁,陪审制对事实认定的天然优势也掣肘了其对'小前提'的精准获取。威格莫尔创建的证明机理理论,阐释了基于逻辑学、心理学、一般经验、叙事修辞
天疱疮是临床相对少见、且治疗比较棘手的难治愈性疾病。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主要是从自身免疫出发,患者体内存在针对Ca2+依赖的细胞间粘连分子-钙黏蛋白的抗体,因此表现为皮肤
本文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双创对于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作用,揭示其实现路径和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双创通过优化社会制度安排、强化社会政策供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F-DM)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病人的血糖和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本中心连续纳入60例STBI病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
长篇小说《废置的舞台》于1994年获得俄语布克奖,该书是俄罗斯著名诗人布拉特·奥库贾瓦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的苏联社会历史所进行的自传性的书写。小说中运用了假定性与
中国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改善农业经济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因,西部"三农"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