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近年来中高考考查的重点。学生在做题时,经常读懂了诗、审准了题,却不知道如何去理出思路、准确表述。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指导学生把握规律,走出迷宫。
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象出诗中所述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
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动词
一首诗,是由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二)修饰语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直达人心深处。
(三)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
叠词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四)含蓄、意蕴深远的词语
诗贵在含蓄,具有弦外之音的词又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比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姑妇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如果要鉴赏其中的“闲”字,我们就万万不能只抓其表面意思。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繁忙时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只是诗人没有从正面说,而是从背面和侧面落笔,用“闲”衬忙,花闲,人不闲,读来令人兴味尤饶。
二、鉴赏诗歌中的修辞
古诗词中,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形象性与抒情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节烟雨迷蒙的情景。
三、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技巧
诗歌的表现技巧很多,举不胜举。其实,只要掌握了景与情、虚与实、形与神、隐与显等表现手法,便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如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能以乐景衬托哀情。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盎然的春意,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四、鉴赏诗的色彩美
诗歌通过语言的描写直观地再现色彩,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向着无垠的空间由点到线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明丽的色彩组合正描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鲜明的对比色可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人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着色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
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诗人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心灵的密码,那么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象出诗中所述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
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动词
一首诗,是由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二)修饰语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直达人心深处。
(三)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
叠词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四)含蓄、意蕴深远的词语
诗贵在含蓄,具有弦外之音的词又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比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姑妇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如果要鉴赏其中的“闲”字,我们就万万不能只抓其表面意思。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繁忙时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只是诗人没有从正面说,而是从背面和侧面落笔,用“闲”衬忙,花闲,人不闲,读来令人兴味尤饶。
二、鉴赏诗歌中的修辞
古诗词中,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形象性与抒情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诗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节烟雨迷蒙的情景。
三、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技巧
诗歌的表现技巧很多,举不胜举。其实,只要掌握了景与情、虚与实、形与神、隐与显等表现手法,便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如孟云卿的《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能以乐景衬托哀情。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盎然的春意,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四、鉴赏诗的色彩美
诗歌通过语言的描写直观地再现色彩,可以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向着无垠的空间由点到线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明丽的色彩组合正描绘出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鲜明的对比色可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人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着色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