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陪孩子玩玩“角色扮演”

来源 :妇女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e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部电视剧挺吸引人,我一有时间就泡在网上看。
  这天回到家,我又急急忙忙开电脑,继续在网上接着看电视剧。就在我聚精会神看得入迷时,儿子忽然出现在我身边,也不说话,伸出小手照着电脑键盘就是一通猛敲,敲完了就跑——这小子,咋这么调皮,把我的电视剧都给敲没了。
  我只好重新搜出电视剧,接着看。
  正看到精彩处,儿子又悄无声息地溜了过来,趁我不注意,抓起鼠标就是一通乱点,点完又跑了。这不明摆着捣乱嘛,又把我正看的电视剧给鼓捣没了。
  我顿时恼了,冲儿子喊:“爸爸正看电视剧,你不要捣乱好不好。再捣乱,老虎来咬你。”
  听见我的警告,儿子跑进卧室,关上门躲了起来。
  我搜出电视剧接着看。
  这次我提高了警惕,看着电视剧,没忘留意儿子的举动,以免他再次溜过来搞破坏。只见儿子悄悄开了卧室的门,蹑手蹑脚走了出来,一点一点往我这边挪,我心想,这小子,这回是乱敲键盘还瞎点鼠标呢?等他挪到离我大概一米远的地方,我猛地起身,一把扯住了他:“又来捣乱是不?我捉住你了吧,让老虎来咬你,看你往哪儿跑。”儿子挣扎着想挣脱我,嘴里还不承认:“爸爸,我不捣乱,不捣乱。”
  “你都捣两回乱了,还不承认——爸爸问你,还敢不敢了?”我让儿子下保证,不再捣乱。儿子倒也痛快:“我不捣乱,不捣乱了。”
  我放了儿子,儿子一下子蹿出去老远,一副逃离虎口的样子。
  这次,儿子果然自己玩去了,没再捣乱。我正暗自高兴,没想到儿子很没耐性,自己玩了不大一会儿,又偷偷溜到了我身边,趁我不注意双管齐下,一只手拍打电脑键盘,一只手抓住鼠标一通乱点……
  我再次捉住儿子,问:“不是说好不捣乱了吗?说话不算数,爸爸打屁股。”说完,我将儿子夹在腿上,做出要打屁股的样子。
  兒子喊:“不捣乱,不捣乱了。”
  “还说不捣乱,乱敲键盘,乱点鼠标还叫不捣乱?说,你到底想做什么?”我假装生气地问儿子。“上超市,我想跟爸爸上超市。”儿子说出了他的心愿。
  “爸爸正看电视剧,不能上超市。”
  “爸爸不看电视,我们上超市。”儿子苦苦争取。
  “不行!”我坚决回绝。
  “哼,上超市……”儿子见我态度专横,像是受了委屈一样哭了起来。你哭吧,我才不怕你哭呢!心里这样想着,我继续看电视剧,儿子则继续哭。妻子跑了过来,问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妻子:“儿子讹我去超市,我说不去他就哭了。”
  妻子劝我:“儿子想去超市,你就陪他去呀!反正你现在也没事,电视剧什么时候看不行?”
  我说:“不能惯儿子这种坏脾气——他说上哪儿就上哪儿,翻天了!”
  妻子没办法只好劝儿子:“爸爸不跟你去超市,那妈妈跟你去超市好了。”说完,妻子把家里的牛奶呀,棒棒糖呀,彩纸呀,小人书呀全都找出来,摆放在桌子上。我奇怪了,问妻子:“你不是说陪儿子去超市吗?寻出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放桌子上干啥?”
  妻子说:“把这些东西放桌子上,不就等于一个超市了嘛。”说着,妻子递给儿子一沓纸,说:“这是‘钱’,你拿了钱来‘超市’买东西,我是‘收银员’。”我恍然大悟,原来妻子是要模拟超市,跟儿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再看儿子,接了“钱”破涕为笑,在他妈布置好的“超市”里开始选购东西,自己还找了一个小篮子,挎在胳膊上当购物筐。嘿,这就是“上超市”呀,这不是过家家嘛。
  虽然这是个模拟超市,但儿子跟他妈玩得挺开心,购物,交钱,刷卡,找零……
  我忽然明白了,儿子要我跟他去超市,并不是去真的超市,只是想让我陪他玩而已。而我却被电视剧“绑架”了,忽视了儿子——我这个爸爸当得真是不合格!
  想到这儿,我关了电脑,走到儿子跟前问:“儿子,爸爸陪你一起选东西好不好?”儿子一听很高兴,立即把手里的小篮子交给我,说:“爸爸,你提着篮子,我交钱。”
  我接过儿子的小篮子,跟儿子一起逛起了“超市”……
  逛完了“超市”,我又带儿子一起爬山——把家里的被子、枕头等堆在一起,堆成一座“山”,然后跟儿子在上面“爬”。儿子玩得满头大汗,大喊过瘾。
  孩子说要做什么,并非真的想做什么,有时他们只是想让大人陪他玩。懂得了孩子的这种心思,做家长的就要少看些电视,多陪陪孩子,这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总之,孩子的快乐比看电视剧更重要。
   〔编辑:冯士军〕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产品快速更迭、企业处在种种不确定情况下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企业该怎样刺激自己的创新性?  提升“清零”能力  首先,企业要让各种不同的创新保持平衡——有些创新是渐进式的,有些创新是颠覆式的,还有些创新处于两者之间,企业内部要让这三类创新保持一个很好的平衡和匹配。  其次,一个成功的企业或者企业家,必须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尤其认识到:过去的成功可能会成为未来创新的包袱。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