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50例病例系列报告

来源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近年来儿童卒中的发病率显著增长,其中动脉缺血性卒中比例居多,儿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与成人不同,早期识别、及时对因治疗,能显著降低致残率.目的 分析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对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的动脉缺血性卒中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结果 50例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男29例,女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8.8±3.9)岁,7~10岁21例(42%).病因包括烟雾病39例(78%),感染5例(10%),头部外伤3例(6%),血管炎、心脏病和未找到明确病因各1例(2%).卒中发作时47例(94%)表现为肢体瘫痪,感觉减退或麻木、语言障碍各9例(18%),其他表现包括中枢性面瘫、意识障碍、癫(癇)等.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梗死灶位于多发脑叶19例(38%)、基底节区15例(30%)、单发脑叶10例(20%),脑干1例(2%),多发病灶(基底节、脑叶、小脑及脑干)5例(1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前循环受累34例,其中23例(67.6%)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学龄期是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烟雾病和感染是主要病因,前循环受累较后循环多见,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梗死最常见.
其他文献
背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差异明显,目前国内外对症状前期PMD患儿的诊断尚无共识.目的 探讨婴幼儿时期症状前期PMD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并探讨血清肌酶水平在DMD和BMD分型诊断中的价值.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江西省儿童医院确诊的症状前期PMD患儿,分析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并以基因检测结果为诊断标准分为DMD组和BMD组,血清肌酶通过ROC曲线分析以
背景 IgA肾病是亚洲人群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肾活检是诊断金标准,寻找可用于辅助诊断原发性IgA肾病的血清标志物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血清IgA及IgA/C3比值对儿童原发IgA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设计诊断准确性研究.方法 以肾活检病理为金标准分为原发性IgA肾病(真阳性)和非IgA肾病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真阴性),以血清IgA和IgA/C3比值为待测标准,建立预测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的诊断模型.截取人口学特征、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结果、肾活检病理检查报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
目的 总结儿童桥本脑病(HE)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科收治的HE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MR、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7例HE中,男5例,发病年龄5~12岁.3例病初伴发热,起病前有感染史、病毒性脑炎史、食欲亢进及排便增多、癫(癇)病史各1例.癫(癇)发作3例,2例为癫(癇)持续状态;精神行为异常和意识状态改变各3例;外展神经受损1例.血常规WBC、CRP升高1例;脑脊液细胞数和蛋白升高分别为3和1例;5例行寡克隆区带检测2例阳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