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要是可改真正的落到实处,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科学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的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新课程、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维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要转变学生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我们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争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教师应放手再放手,还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转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从合作学习的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从合作学习的内空上看,合作交流的可以是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和疑点,还可就调查研究性的命题分工实施,再交流综合,还可结合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学习谈收获谈体会……总之,方法灵活多样,内容可涉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终极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第三,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形成学生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面去求得答案。
转变学生的不习方式是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应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改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牧羊式”教学。“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在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三、转化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甄别,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即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和。
注:本文为2001年度枞阳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科学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的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新课程、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维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要转变学生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我们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争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教师应放手再放手,还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转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从合作学习的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从合作学习的内空上看,合作交流的可以是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和疑点,还可就调查研究性的命题分工实施,再交流综合,还可结合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学习谈收获谈体会……总之,方法灵活多样,内容可涉及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终极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第三,要转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究实践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形成学生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面去求得答案。
转变学生的不习方式是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应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改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为“牧羊式”教学。“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在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三、转化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甄别,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即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否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和。
注:本文为2001年度枞阳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