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国际神经医学相关会议(二)
【摘 要】
:
【出 处】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05年4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毁损海洛因成瘾大鼠双侧伏隔核、扣带回前部,利用条件性地点偏好实验测定术前、术后成瘾大鼠对注射海洛因的偏好分,评价伏隔核和扣带回前部在药物强化效应的作用.结果 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核能够完全消除条件性地点偏好,毁损扣带回前部明显减少条件性地点偏好.术后未见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 伏隔核和扣带回是调节强化作用的重要位置;本实验为阐明药物依赖机
目的 体外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物对PCI2细胞的活性作用,并探讨其产生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培养至第4代第7天的SD大鼠MSCs培养上清,按不同的体积百分比浓度加入到PC12细胞培养体系中,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1 d和4 d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用丙二酸钠对PC12细胞造成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加入不同体积百分比浓度的MSCs培养上清,采用MTT法测定24 h后的细胞活性.结果有突细胞/总细胞数、最长突起
从1997年起,国际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 ofmedicaljournal editors,ICMJE)发表了<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uniform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 icalioumals),对生物医学出版物的文章书写和杂志编辑两个方面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该要求内容包
期刊
目的 结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以及扩散张力成像(DTI)技术及磁共振影像(MRI)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进行对照研究,评价MRSI、DTI、MRI在ALS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MRSI、DTI及MRI技术对ALS患者及对照组进行扫描,观察沿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包括中央前回皮层下(SWM)、半卵圆中心(CS)、侧脑室旁白质(PV)、内囊后肢(PIC)、大脑脚(CP)的各向异性
目的 探讨颅骨固定钉在颅骨修补术中固定自体骨瓣的方法.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3年6月对开颅减压术后骨瓣包埋皮下组织的患者行颅骨修补术,采用颅骨固定钉固定颅骨骨瓣,观察术中,术后检查情况.结果在二期手术中利用颅骨固定钉固定自体骨瓣固定牢固,平整,术后头颅X线拍片及CT检查示还纳的颅骨骨瓣无移位.结论应用颅骨固定钉固定还纳的自体骨瓣操作简便快速,固定牢固可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于2006年11月7日上午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4名医师获此殊荣。神经医学领域的获奖专家共有四名,他们分别是我刊总编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徐如祥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天津市环湖医院院长只达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慕容慎行教授,黑龙江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吴庆沿主任医师。
期刊
目的 总结带蒂颞肌筋膜瓣修补硬脑膜缺损的应用经验.方法对实施该项手术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术后恢复良好40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3例.没有出现脑嵌顿、皮下积液、脑脊液切口漏、感染和颞肌下坠等并发症.结论带蒂颞肌筋膜瓣是一种理想的硬脑膜修补材料,具有裁剪方便,手术操作简单等优点。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措施,以提高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6例59个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和术后的处理.结果 55例58个动脉瘤均获夹闭,1例行孤立术后死亡;随访6月至10年,55例均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结论 合理的手术措施对颅内动脉瘤包括多发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目的 评价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γ-刀)治疗的效果.方法 105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γ-刀治疗,病灶直径大小0.4~1.8 cm(平均1.2 cm).采用多个等中心照射,周边剂量12~15Gy,平均13 Gy,40%~6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中心剂量20~30 Gy,平均24 Gy.85例获得随访.结果 随访期6~72个月(平均36个月).5.8%(5/85)再出血;31%(26/85)病
目的 探讨腰穿注入尿激酶治疗脑池血肿的疗效.方法将67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池血肿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35例,单纯腰穿放脑脊液治疗;B组,32例,在腰穿放脑脊液基础上注入尿激酶治疗.疗效比较:(1)在伤后第7天、第15天复查头颅CT,分别比较两组病例的恢复例数,并行x2检验;(2)比较两组病例治愈所行腰穿次数,并行t检验.结果经腰穿放液注入尿激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腰穿放液,统计学检验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