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消香断有谁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ji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其中的爱情、婚姻、家庭研究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研究领域,它内含作者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各领域的思考与探索。而宝、黛、钗、凤姐、四春等人的爱恨情仇共同构建出大观园中的爱情婚姻世界,形成一部婚姻悲剧史,作者笔下众人的婚姻展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也揭示了封建婚姻的价值观念及其悲剧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封建社会;婚姻;爱情;悲剧;启示
  作者简介:余琦(1995-),女,汉族,广东中山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1
  作为一部人情小说,《红楼梦》“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曹雪芹打破以往人情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模式,以封建社会制度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书写悲剧,表现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全书被提及姓名的人物近五百人,典型人物数十位,其中产生爱情婚姻故事的占比很大,大观园的爱恨情仇构筑了一部爱情婚姻悲剧史。《红楼梦》对婚姻悲剧的揭示是复杂而深刻的。
  林黛玉、贾宝玉二人,自幼“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耳鬓厮磨,共同思想驱使之下产生情愫亦是必然。二人在灵魂层面的契合共鸣以纯粹相对,坦诚真挚。因旁人难免将不时发作“小性儿”的黛玉与表现出封建淑女品质的宝钗对比,封建家长都认为宝钗更端庄大气,是标准的儿媳人选。加之黛玉寄人篱下,自然没有根基门第之类作支撑,而与薛家联姻的益处却不言而喻。于是孤傲不懂奉承的黛玉在封建家长眼中,至少在择媳方面无一能与宝钗相提并论,因此宝黛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封建家长的择媳标准与叛逆子孙的择妻标准严重不一致的这一矛盾中。
  而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悲剧则是心灵思想无法契合造成的。黛玉的纯洁赢得了宝玉的痴心,薛宝钗的八面玲珑获得了荣府的青睐,但洒脱的宝玉与世故的宝钗却格格不入。宝钗在封建礼教的严格规范下,丧志了少女天性,她德才兼备却有极深城府,为人温柔内心却冷酷无情。宝玉和宝钗可以结合,却难以产生思想情绪的共鸣,貌合神离的二人即使为婚姻捆绑一时,也终会分道扬镳。宝钗博学宏览却不能兼济天下,也无法选择伴侣,她一度以为可以凭一己之力感化宝玉,可她低估了宝玉的叛逆。爱情婚姻之路无所谓对错,而在于同行之人是否可与之携手。宝钗的悲剧足以证明封建制度不仅毁灭了与其相悖的忤逆者,同样毁灭了屈服于其之下的拥护者。
  《古今小说评林》曰:“一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无非痛陈夫妇制度之不良,故其书绝未提出一对美满夫妇,而所言者俱是婚姻苦事。”书中除了宝黛钗爱情悲剧外,还描写了不同地位的妇女的婚姻悲剧。
  众人眼中享尽荣华的贾元春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悲哀,最终郁郁得疾,病死于深宫,这是宫廷贵族妇女的婚姻悲剧。而富家已婚妇女的婚姻则可以王熙凤为代表,强势的王熙凤唯我独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积怨已久的贾琏纳小妾、金屋藏娇,嫌隙渐生的婚姻逐渐走向破裂。贾琏能够对死去的尤二姐牵动情绪,却不曾给过王熙凤多少温存。年轻的李纨丈夫早死仍守节不移,过着槁木死灰般的日子,被封建礼教打入了深不见底的冷宫。她们的生活也映射出了富家已婚妇女的种种婚姻不幸。同样的,迎春可怜“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探春远嫁,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漂泊在外无依无靠;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独卧青灯古佛旁”……这些都是千金小姐的婚姻悲剧。
  面对日益衰退的家族贾府无动于衷,但面对超出他们容忍范围之外的美好爱情婚姻却要合力绞杀。然而即使是符合他们的道德伦理的爱情婚姻,也并没有完满的结局。贾王史薛四个家族错综的联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体现了清代贵族群体认同的婚姻观念,同时可窥见贵族的婚姻观念具多元倾向,他们既向往美好的爱情,又沉溺于糜烂的生活,人们虽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压制,却也有了民主自由思想的萌芽。
  《红楼梦》给后人带来的关于婚姻的启示无穷无尽,有如下一种言论,笔者认为较为独到:“人们对婚姻有诸多的要求,婚姻要承担起它神圣的职责,但对于婚姻里的男女,婚姻给他们的是义务,而不是情爱。从婚姻的缔结到维系,爱情都处于尴尬地位,爱情一直苦苦追求着婚姻,却不能适应婚姻的要求;婚姻也不肯放下它庄严的架子,去俯就爱情的需要。背离是人们在文化上的认同,曹雪芹在创作中,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赋予《红楼梦》婚姻与爱情相互背离的特点。这是文学史也是历史的宿命,尤其是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困惑和悲哀。”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而婚姻要求的是共容与分享,这对无法扭转的矛盾注定引发各种矛盾与冲突。而如何在爱情与婚姻直接寻求平衡,是每一个选择婚姻的人所要花费毕生去参透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付善明.《红楼梦》与古代婚姻制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李国祥.论《红楼梦》的婚姻道德观[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91-94.
  [3]邱培君.历史的宿命——论《红楼梦》婚姻与爱情的背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4]于婷婷.论《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底片、影片、唱片、录像带、录音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影像、声音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计划生育声像档案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具有查考价值、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宝贵财富。做好计划生育声像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不仅对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开展人口与计划
摘 要:苏轼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一词借由彭城夜宿燕子楼对盼盼的追忆来展开对坚守个人操守和命运无常的思考,在时间空间的多重转换中得出“人生如梦”的结论而依旧旷达乐观选择做好这个梦。  关键词:苏轼;《永遇乐》;黄楼时期;人生如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01  “黄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泅水以为池。
摘 要:特里·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专著的中文版,即《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一书的中文标题存在不妥。“甜蜜的暴力”这个译法,既不符合英文原名中sweet violence 这一词组被提出时的原意,也不能起到指明伊格尔顿悲剧理论核心与关键的作用。Sweet violence的原名在修辞上是一种矛盾修饰法,其点明了该书的理论要点,即伊格尔顿对种种悲剧观念辩证矛盾关系的看法,中文版译名应当完成对这一要点的
提到职场,你会想到什么?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焦虑的工作方式,看不到未来的工作方向?为了同答这个问题,GQ找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是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放弃高管生涯,当奶爸、做公益、捡垃圾;有的壮年时出家,与古佛为伴,研发佛法机器人;有的身兼数职,转战不同领域;有的不悔初衷,择一事终老。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职业经历同答着:职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你如何选择你的职业,取决于你如何度过你的人生。  闫杰:
摘 要:近些年我国媒体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有很多新兴的网络媒体也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其中微博作为较受关注的媒介,在社会发展阶段,就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微博发展非常迅速,作为网络影评发展的新产物,微博影评具有其特有的魅力。本文笔者将会针对微博影评的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微博影评的特性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微博影评;现状分析;特性;网络影评  作者简介:杨艺潇,周口师
夏末之雨,一沾既走,欲语还休。  难耐落雨时节,  伞柄轻撑着回忆。  怀念与你撑伞走过江畔的夜雨,  彼岸灯火,心之所向;  此岸梧桐,念之所及。  伞骨刚劲,不过撑起方寸之地;  波涛洄澜,冲刷回忆,志不忘记。  思念余味太多層次,等不及一一触及。  风急雨骤,你已远离。  从此,屋外强风呼啸,摧枯拉朽;  屋内之人目光灼灼,烟波热切。  窗影孤灯,不见故人,颔首侧颜。  唯有伞上还挂着一串雨
企业档案纵连企业历史诸多阶段,横贯各个领域,记述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存储了大量可靠、珍贵、广泛的原始信息,是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档案工作旨在满足企业各项活动在证据、责任和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技术与管理方法,通过资源整合和开发,为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规范化管理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和企业管理通行的作法,
我的手机:  见信好。  过去两年,我经常想,以前没手机的日子,我们是怎么过的?  四十年前,我经常想,以前没电视的日子,我们是怎么过的?二十年前,我经常想,以前没电脑的日子,我们是怎么过的?  我并不是不爱电视和电脑,我太爱它们了。有了个永远闪烁的屏幕,我就永远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们,无论它们在播放多么傻的内容,我永远就像蚊虫爱光一样爱着有光的电视和电脑。后来,我认定,他们利用了人性弱点,电视屏幕不
摘 要:现代派自然诗歌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激烈批判19世纪后浪漫主义诗歌,力图从古希腊抒情诗和法国象征派中吸取灵感,在创作中追求朦胧美。他们以特有的创作方式表示着对社会的抗争,流露出对人生的惆怅。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阎安是中西现代派诗人的代表,其二人的诗对于现代派诗歌研究有关键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现代派诗歌;比较研究;《未选择的路》;《南方 北方》  [中图分类号]:I10
摘 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真实还原了90年代里小人物的庸常生命状态,揭示了在宏大时代中个人的悲哀与痛苦。因此,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角度解读《一地鸡毛》中“小林”的人生历程,分析现代化中个体存在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一地鸡毛》;现代化;精神困境  作者简介:李佳妮(1999-),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