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实践活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学实践活动意味着:数学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与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促进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学习认识图形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设计活动游戏,可以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玩具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布置活动场地,自备活动道具;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活动选手。各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决定,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实例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学生知道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三、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教育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像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中关于平面对称现象后,开展平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还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摸索、创新,使实践活动课更加完善,具有多样性。
                        一、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促进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学习认识图形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设计活动游戏,可以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玩具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布置活动场地,自备活动道具;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活动选手。各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决定,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实例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学生知道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三、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教育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像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中关于平面对称现象后,开展平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还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不断摸索、创新,使实践活动课更加完善,具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