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溢真情 语言细节透真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963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今天,课堂阅读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又要尊重作家作品的客观存在,要立足文本,解读文字,品读意蕴。
  我仅从一节语文阅读课的教读,来谈谈教者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作品的感受。《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因而,在教学时教者有意让语言成为打开这篇散文的钥匙,现将教学中立足语言,宕开思想之处作一回顾,重温课堂温馨美好时刻。
  一、导语渲染,启动语言之门
  导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座桥梁。
  让我们来聆听《散步》的开场白:同学们,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这样的开场白是我始料未及的,教者仅用简洁优美的几句话就为学生们勾勒了一幅色彩明艳,生机盎然的初春田野风光图。学生从开篇就已初步领略到课文的景与情,从而为进一步理解一家人的情感、体悟生命的意义埋下了感情的伏笔。其次,教者导语的语言句式整齐,用词质朴精炼,给听者以美的享受,为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打下了很好的语言基础。这样的开篇,洋溢着淡淡的春的气息,为进入文本深度阅读做了很好的情景铺垫。
  二、情感朗读,体味语言意蕴
  教学中,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笔者以为,解读文本,体味语言是拉近作品与读者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是学生与课本、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唤起生命体验的基石。在《散步》这节课上,我欣赏到这样一张幻灯片,内容是这样的: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地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这张幻灯片的语言亲切随和,以一个读过作品的过来人的口气提提自己的读书见解。提出的三条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一个要求都是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出发。三个朗读提示,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方法合理。顺着这条曲径深入,学生便可自觉地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在依据,将课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溢情的朗读语言。这样的阅读建议为师生之间进一步讨论作品思想内涵作下潜移默化的情感铺垫。
  三、细处落笔,品味语言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阶段目标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系列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真正做到从“语”出发。
  记得课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四人小组有感情地细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讨论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提示:可以试着从以下角度赏析:
  (1)写景的句子
  (2)传情的句子
  (3)对称的句式
  (4)意蕴的句子
  这一环节,教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抓文中关键语句,反复阅读,深入思索,最终交流合作,挖掘出课文的主旨,体味作品的人性美。实际课堂上,学生也是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指引提示下,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个性化理解。
  如欣赏传情的语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学生认为这句话写了母子关系,不仅表现母亲明理,而且写出了儿子孝顺,两者相映成趣。又如:“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学生说这两句话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在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語言里,学生们好似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了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因而在欣赏阅读作品时,我认为语言文字应成为理解文意主旨的关键,需要仔细品读,反复回味,这些看似生硬的文字在你的眼前将会呈现出另一番独具魅力的课文风景。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年轻的马慧老师到铜陵市20中语文组工作时间不长,但从她精心批改的一百篇作文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优秀教师。作文篇篇都有评语,或详或简,详则百字有余,简则三言两语。但无论详简,都有很强的亲和力,有的是以老师的身份做高屋建瓴的提醒,有的是以大姐姐的身份表示亲切的关爱;有的则透露出一种慈母般的温暖,评语中没有任何说教或训斥的语句但却足以教导学生。  既是作文批语,语文知识及作文相关技巧,当然是
台州市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英语考试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成绩感到不满意,尤其是阅读理解题失分严重,很多学生说能看懂四篇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不过做起选择题时觉得模棱两可,这个选项也行,那个选项也对。本人与学生一起深入地分析了阅读部分,对命题教师的良苦用心深表感谢,因为这部分对我们的教学有不少的启示。通过对试题的分析,总结了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对细节的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针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制定了一系列的方向目标,在其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从大的目标上指明了高中语文学习所应该达到的一个水平。那么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这一部分中,制定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具体目标,虽未详细列出古典诗词的授课目标,但对高中生
怎么教,才能使语文课堂高效呢?语文学科的教学实在是太复杂了。低效课堂令人烦恼,不少教师抱怨“语文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前辈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我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一篇文章,往往综合性很强。如果抓不住重点,教学时很容易重复、枝蔓,不能扎扎实实地使教学要求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文章内容充分把握后,明确地定位好一个核心目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为重心。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我们感觉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难以落实,其中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讲解就是灌输式教学,就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违背;分析内容就是远离语言教学。其实,讲解是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内容则是语言的内核。在新课程理念下,必要的讲解与分析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障。文秋芳博士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理解的水平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三个不同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学习目标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读”是何等重要,“读”贯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探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就朗读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朗读既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创造美,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同时又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古诗词欣赏特别是佳句欣赏成了中考的考察热
创作环境的差异影响创作成就的高低,这种差异通过不同的创作主体,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特征的总和也就有所差异。所以,同为女性意识的作品而众文人皆没有李清照成就显著,这与她独特的创作环境是分不开的。  从留存作品来看,李清照本人的女性意识并不强烈,多方位的创作题材以及其成长及生活的具体环境建构了她不同寻常的创作道路。宋代另有两位著名女词人魏夫人和朱淑真,在创作环境上她们与李清照有明显区别,文学成就也有
【作者简介】国庆波,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位育中学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现任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研优秀教师,全国科研杰出校长;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先进女职工;盘锦市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标兵、十佳女园丁、学科带头人;徐汇区园丁奖、区学科带头人、区好党员。多年来进行了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与教改试验10多项。先后撰写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图书10余本,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 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 课堂的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生生互动的最好方式。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顺畅、高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约定。约定特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