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7~2008年在宁南山区进行冬小麦品种试验,结果表明:95W0812平均产量最高为5 363.3kg/hm2,较中引6号增产14.19%,丰产适应性较好,可继续试验观察;ST99-111平均产量5 105.0kg/hm2,其抗性差;静冬9718平均产量4 975.0kg/hm2,抗性稍强;LD99-67产量最低,为4 303.3kg/hm2,较对照中引6号减少8.38%。
关键词冬小麦;品种试验;宁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S512.1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163-02
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冬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占当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14.4 %,年种植面积达10.67万公顷,平均单产2.40t/hm2。目前该区水田冬小麦生产水平尚不高,急需改造,笔者认为首要应该改变现有品种的生产性能。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其利用价值,筛选出适宜宁南山区水地种植的优良新品种,为品种审定、布局、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近年来培育和引进的品种进行了区域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共设5个试点,分别为隆德沙塘、西吉将台、泾源香水镇、固原东郊、彭阳城阳,各试点选择具有当地代表性的地块,均设在川水地上,海拔1 630m左右,基础地力均匀,土质黑垆土、浅黑垆土、黄沙土,前茬为蚕豆、胡麻、冬麦等,肥力中上。各点试验前和收获后分别耕翻2次,并结合播前耕地基施农家肥45~90 t/hm2、二铵112.5~300.0kg/hm2、尿素112.5~225.0kg/hm2。试验所在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降雨量多集中在秋季,6~9月的降水量326.5mm,占全年的69.3%,冬春干旱对小麦生产负面影响很大。
1.2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95W0812、ST99-111、静冬9718、LD99-67、中引6号(CK)。
1.3试验方法
试验统一设计方案,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收获面积12m2,区距0.3m,排距0.4~0.5m,播量按有效粒数525万粒/hm2计算。除固源东郊点采用机播外,其他各点均人工开沟条播,播种期9月20日至10月17日。收获期6月25日至7月17日。密度420~615万株/hm2。小麦生长期中耕锄草2~3次,保证试验无杂草危害。彭阳城阳点灌水1次,其他点灌水2次,并结合灌水追施尿素75~150kg/hm2,各试点均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整地、施肥、锄草、浇水、防虫等管理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气候特点及其对小麦发育的影响
2008年度小麦生长期主要气候特点为:播后阴雨连绵长达18d,隆德沙塘、西吉将台、彭阳城阳3试点因连续阴雨播种推迟至10月16~17日(播期推迟近1个月),对幼苗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冬前土壤墒情充足,气温偏低,各试点冬前植株无分蘖。冬季严寒且降雪较多,地表积雪覆盖时间长,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极为有利。进入3月气温较高,返青期较常年提早1周。4月11日降水约10mm。4月21日雨加雪降水约10mm,此时正值小麦生理拔节时期,伴随降雪受新疆东移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10~12℃,22日凌晨最低气温-6℃,致使小麦叶尖受冻干枯。各试点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期间50多天无有效降水,加之昼夜有风天气多,加大了土壤失墒程度。6月2日固原东郊试点田间观察,干土层厚达20cm以上,造成各参试品种植株底部1~3片叶变黄干枯,上部叶片叶鞘处于凋萎状态。直到6月6日降小到中雨,才缓解了旱情,15日降中到大雨,降水31.6mm,彻底解除了旱情。但此时小麦已进入灌浆后期。
因小麦拔节至灌浆前期几乎无降雨,使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但各试点均未出现病害。只有西吉将台点蚜虫发生较重,采用氧化乐果进行喷药防治。4月至6月中旬近3个月无有效降水,虽为水地试验,但各试点水源有限(仅灌1~2水),加之长期无降水造成大气干旱,使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植株变矮,不实小穗增多,籽粒欠饱,除隆德沙塘、西吉将台2点产量较高外,其余各点产量较低。
2.2结果分析
参试的5个品种平均产量变幅为4 303.3~5 363.3kg/hm2,其中较对照中引6号(产量4 696.7kg/hm2)增产的品种有95W0812、ST99-111、静冬9718,平均产量分别为5 363.3 kg/hm2、5 105.0kg/hm2、4 975.0kg/hm2,增产14.19%、8.69%、5.93%,LD99-67与对照相比减产,减产8.38%(见表1)。
对参试品种进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LSD0.05=0.493 1,LSD0.01=0.654 0,结果表明:品种间、试点间、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均为极显著,表明品种间存在着真实差异,各试点间气候及栽培条件不同,参试品种在各试点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ST99-111、95W0812较CK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见表2、表3)。
2.3品种简评
(1)ST99-111。第2年参试,较CK 4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平均5 105.0kg/hm2,增产8.69%,居参试品种第2位。中熟型品种,生育期268d。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生长势中,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67.46cm,长方穗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上,落粒性中,平均穗数643.05万穗/hm2,穗粒数27.99粒,千粒重40.60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差,熟相好,下年终止试验。
(2)LD99-67。第2年参试,较CK 5点次减产,平均4 303.3kg/hm2,减产8.38%,产量居参试品种之末。晚熟型品种,生育期277d。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生长势中,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78.4cm,纺锤穗型,顶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落粒性中。平均穗数640.65万穗/hm2,穗粒数26.5粒,千粒重37.23g。抗寒、抗旱、抗青干性较差,返青迟,返青后生长发育缓慢,抗倒伏强,熟相较好,下年终止试验。
(3)静冬9718。第2年参试,平均4 975.0kg/hm2,较CK 4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增产5.93%,居参试品种第3位。晚熟型品种,生育期271d。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生长势强,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84.34cm,长方穗型,无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落粒性中。平均穗数640.5万穗/hm2,穗粒数30.75粒,千粒重37.27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差,熟相较好,下年继续参试鉴定。
(4)95W0812。第1年参试,较CK 5点次全部增产,平均5 363.3kg/hm2,增产14.19%,居参试品种第1位。中熟型品种,生育期267d。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生长势、分蘖力强。平均株高74.12cm,纺锤穗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易落粒。平均穗数693.93万穗/hm2,穗粒数28.98粒,千粒重38.04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强,熟相较好,该品种丰产性、适应性较好,下年继续参试。
(5)中引6号。对照品种,平均4 696.7kg/hm2,产量位居第4。中晚熟品种,生育期272d。幼苗匍匐,叶片绿色,生长势中,分蘖力强。平均株高87.8cm,纺锤穗型,顶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上,不易落粒,平均穗数645.6万穗/hm2,穗粒数26.9粒,千粒重39.26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差,熟相较好,下年仍作为水地对照品种。
3参考文献
[1] 申芸萍.水地与旱地对互助县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98-200.
[2] 孙秋生,樊景豪.菏泽市2007~2008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14,218.
关键词冬小麦;品种试验;宁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S512.1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163-02
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冬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占当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14.4 %,年种植面积达10.67万公顷,平均单产2.40t/hm2。目前该区水田冬小麦生产水平尚不高,急需改造,笔者认为首要应该改变现有品种的生产性能。为了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其利用价值,筛选出适宜宁南山区水地种植的优良新品种,为品种审定、布局、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近年来培育和引进的品种进行了区域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共设5个试点,分别为隆德沙塘、西吉将台、泾源香水镇、固原东郊、彭阳城阳,各试点选择具有当地代表性的地块,均设在川水地上,海拔1 630m左右,基础地力均匀,土质黑垆土、浅黑垆土、黄沙土,前茬为蚕豆、胡麻、冬麦等,肥力中上。各点试验前和收获后分别耕翻2次,并结合播前耕地基施农家肥45~90 t/hm2、二铵112.5~300.0kg/hm2、尿素112.5~225.0kg/hm2。试验所在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00mm,降雨量多集中在秋季,6~9月的降水量326.5mm,占全年的69.3%,冬春干旱对小麦生产负面影响很大。
1.2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95W0812、ST99-111、静冬9718、LD99-67、中引6号(CK)。
1.3试验方法
试验统一设计方案,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收获面积12m2,区距0.3m,排距0.4~0.5m,播量按有效粒数525万粒/hm2计算。除固源东郊点采用机播外,其他各点均人工开沟条播,播种期9月20日至10月17日。收获期6月25日至7月17日。密度420~615万株/hm2。小麦生长期中耕锄草2~3次,保证试验无杂草危害。彭阳城阳点灌水1次,其他点灌水2次,并结合灌水追施尿素75~150kg/hm2,各试点均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整地、施肥、锄草、浇水、防虫等管理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气候特点及其对小麦发育的影响
2008年度小麦生长期主要气候特点为:播后阴雨连绵长达18d,隆德沙塘、西吉将台、彭阳城阳3试点因连续阴雨播种推迟至10月16~17日(播期推迟近1个月),对幼苗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冬前土壤墒情充足,气温偏低,各试点冬前植株无分蘖。冬季严寒且降雪较多,地表积雪覆盖时间长,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极为有利。进入3月气温较高,返青期较常年提早1周。4月11日降水约10mm。4月21日雨加雪降水约10mm,此时正值小麦生理拔节时期,伴随降雪受新疆东移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10~12℃,22日凌晨最低气温-6℃,致使小麦叶尖受冻干枯。各试点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期间50多天无有效降水,加之昼夜有风天气多,加大了土壤失墒程度。6月2日固原东郊试点田间观察,干土层厚达20cm以上,造成各参试品种植株底部1~3片叶变黄干枯,上部叶片叶鞘处于凋萎状态。直到6月6日降小到中雨,才缓解了旱情,15日降中到大雨,降水31.6mm,彻底解除了旱情。但此时小麦已进入灌浆后期。
因小麦拔节至灌浆前期几乎无降雨,使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但各试点均未出现病害。只有西吉将台点蚜虫发生较重,采用氧化乐果进行喷药防治。4月至6月中旬近3个月无有效降水,虽为水地试验,但各试点水源有限(仅灌1~2水),加之长期无降水造成大气干旱,使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植株变矮,不实小穗增多,籽粒欠饱,除隆德沙塘、西吉将台2点产量较高外,其余各点产量较低。
2.2结果分析
参试的5个品种平均产量变幅为4 303.3~5 363.3kg/hm2,其中较对照中引6号(产量4 696.7kg/hm2)增产的品种有95W0812、ST99-111、静冬9718,平均产量分别为5 363.3 kg/hm2、5 105.0kg/hm2、4 975.0kg/hm2,增产14.19%、8.69%、5.93%,LD99-67与对照相比减产,减产8.38%(见表1)。
对参试品种进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LSD0.05=0.493 1,LSD0.01=0.654 0,结果表明:品种间、试点间、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均为极显著,表明品种间存在着真实差异,各试点间气候及栽培条件不同,参试品种在各试点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ST99-111、95W0812较CK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见表2、表3)。
2.3品种简评
(1)ST99-111。第2年参试,较CK 4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平均5 105.0kg/hm2,增产8.69%,居参试品种第2位。中熟型品种,生育期268d。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生长势中,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67.46cm,长方穗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上,落粒性中,平均穗数643.05万穗/hm2,穗粒数27.99粒,千粒重40.60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差,熟相好,下年终止试验。
(2)LD99-67。第2年参试,较CK 5点次减产,平均4 303.3kg/hm2,减产8.38%,产量居参试品种之末。晚熟型品种,生育期277d。幼苗半匍匐,叶片绿色,生长势中,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78.4cm,纺锤穗型,顶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落粒性中。平均穗数640.65万穗/hm2,穗粒数26.5粒,千粒重37.23g。抗寒、抗旱、抗青干性较差,返青迟,返青后生长发育缓慢,抗倒伏强,熟相较好,下年终止试验。
(3)静冬9718。第2年参试,平均4 975.0kg/hm2,较CK 4点次增产,1点次减产,增产5.93%,居参试品种第3位。晚熟型品种,生育期271d。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生长势强,分蘖力中等。平均株高84.34cm,长方穗型,无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落粒性中。平均穗数640.5万穗/hm2,穗粒数30.75粒,千粒重37.27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差,熟相较好,下年继续参试鉴定。
(4)95W0812。第1年参试,较CK 5点次全部增产,平均5 363.3kg/hm2,增产14.19%,居参试品种第1位。中熟型品种,生育期267d。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生长势、分蘖力强。平均株高74.12cm,纺锤穗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易落粒。平均穗数693.93万穗/hm2,穗粒数28.98粒,千粒重38.04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强,熟相较好,该品种丰产性、适应性较好,下年继续参试。
(5)中引6号。对照品种,平均4 696.7kg/hm2,产量位居第4。中晚熟品种,生育期272d。幼苗匍匐,叶片绿色,生长势中,分蘖力强。平均株高87.8cm,纺锤穗型,顶芒,白壳,红粒,角质,籽饱度中上,不易落粒,平均穗数645.6万穗/hm2,穗粒数26.9粒,千粒重39.26g。抗寒、抗倒伏性强,抗旱、抗青干性较差,熟相较好,下年仍作为水地对照品种。
3参考文献
[1] 申芸萍.水地与旱地对互助县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98-200.
[2] 孙秋生,樊景豪.菏泽市2007~2008年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