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庄是一幅清简的素描,黑白灰的色调里凝聚着恒远的乡土情感。凝望村庄,铭记村庄里所有的欢乐和忧伤、疼痛和泪水。村庄是散落在黑土地上的缕缕炊烟,是刻录在庄稼上的阵阵吆喝,是涂抹在晨光中的片片云彩,是绽放在深夜里的朵朵月光。
静谧的夜晚,故乡总是乘着一阵轻风翩然而至。故乡原本就是一帧久远的黑白照片,储存在我心灵的底片上,盘桓于脑际,萦纡在胸襟,鲁汀河水一般,清亮婉转,绵长悠然。
村庄端坐在晚风中,静静地盛满清凉的月光,静静地看着我们长大,然后云朵一样远离村庄,留给村庄亘古的岑寂,留给乡亲们倚门倚闾的怅惘和忧愁。
村庄到处都是湿湿的泥土和青嫩嫩植物的气息。芦苇似的女人坐在月光的毡子上,纳鞋底、织线衣、结鱼网,吟唱平和恬淡的生活,吟唱永恒甜蜜的爱情。
我年迈的祖母总坐在阴暗的门槛前,嗫嚅着嘴,哼着古老的歌谣。邻家珠凤掐了一朵栀子花夹在乌黑的发鬓间,白鸽一样栖息着。她身后蹦跳着一只小花狗,踩出一串生动的静谧。
仿佛从诗经里走出来的清秀少女,唱着《拔根芦柴花》,从苇荡里撑出一叶扁舟,柳条儿一般轻盈。竹篙点水,轻舟如箭,美目流盼,巧笑倩兮。河坡上割猪草的少年痴痴地张望着,一抹红霞飞上少女的脸颊,一串银玲般的笑声飘在苇荡上,温软地拂过乡村少年的心。
残阳如血,炊烟袅袅,村庄恰似一幅淡泊的水墨画,静谧安详。我们挎着竹篮,沐浴在橙红色的暮霭里,眼前的田园最具揪心的美丽。身处其境,没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没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苍凉,却有“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宁静,“紫丝晕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的蓬勃。
有月亮的晚上,村庄如一位窈窕淑女,略施粉黛。月儿如碾如盘,莹莹汪汪,玉液四溢。清冷的月光勾勒出房屋的轮廓,如清简的素描,如久远的照片。
村庄长满青草的小路上留下了我稚嫩而成熟的足迹。那大片大片如锦似霞的紫云英曾经装点了我童年美好的梦境。那一畦畦明镜般的水田倒映着姑娘们的倩影,那一行行绿莹莹的秧苗在和风中吟唱着动听的歌谣。我常常听到乡亲们歇在田埂上,唱起散发泥土味儿的《扭秧歌》、《杨柳青》,我的心成了一只飘摇的风筝。
栖居于宁静的村庄里,每到夏日黄昏,夕阳西坠、燠热渐散之际,我总是信步走到村后的水泥桥上,遥想幼时乘凉的情景。那清凉如音乐的夜风,那淳朴如古窑的村妪,那如银似铂的圆月,那如绸如缎的河水,那些生动的细节在心中小蝌蚪般的鲜活起来。
乡民们一撂下饭碗,便陆续来到巷头村尾的小桥上纳凉。明月挂在铁质枝桠间,月辉似汩汩细流,天地如银如铂,朦胧而氤氲。萤火飞舞,虫唱蝉鸣,树木房屋融在轻纱般的雾霭中,空蒙且柔和。
桥两侧依次摆放着竹席、板凳、凉匾等。汉子们往往裸着上身,谈论着豇豆、番茄、黄瓜的长势和收成。村妇们则絮絮叨叨地扯着家长里短,时时爆出一阵朗笑。村里出了名的三侉子和二癞头聊着出去打工、上休闲厅之类的话题,还不时夹些荤段子,惹得媳妇们脸红红地嗔怪一句,他们便捏住鼻子再也不敢作声了。
老队长兴致高时会拉上一段二胡,那悲凉凄婉的淮调让人听了禁不住黯然神伤。姑娘们在月辉下娇羞妩媚,总让人想起《边城》中的翠翠,总让人吟起采薇蒹葭之章。
菊花婶头发盘了一个倭螺髻,再插上一朵洁白幽香的栀子花,显得简洁而秀美。她也亮出了脆刮刮如杜鹃鸟般的嗓子,唱起了《洪湖水,浪打浪》。
人们有的说笑着,有的嚼蚕豆,有的打瞌睡,有的望星空,白天的辛劳和疲惫渐渐消失。河堤旁还聚集着一群织网的村姑,她们时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引得桥上纳凉的小伙子们也发出闷声闷气的怪叫。
有时我们还把船摇到河港心里,那儿的蚊虫少,风也大,水天相接,似印象派的画作。大家轮流讲着妖魔鬼怪的故事,困了,就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待醒来时,太阳已经蹿到对岸的柳树梢上了。
时间如一只小鸟掠过,一眨眼就消失在那片明澈的湛蓝里。
深秋季节,我每每伫立在村后的圩堤上,仰着头,望蓝莹莹的天、白净净的云,望一行雁儿嘹唳着飞过。乡村的秋,是最纯粹的秋,秋气从地脉里渗出,秋风是信使,传递着天国的佳音。
田里的稻谷低着头颅,弯着腰,放射着黄金的光芒,辉煌了整个乡村和田园。稻穗的金黄和杨柳的葱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同色调鲜明的油画。
露白如雪的黎明,乡民们便手握镰刀来到稻田里割稻。银镰挥动,稻子齐刷刷地倒下来,温驯地躺在脚边,凝望着主人作天地间的动人之舞。悬在头顶的太阳,热辣辣的,发出千万支灼烧皮肤的利箭,这狗日的太阳,太毒,乡民们诅咒着。身上的汗珠连成线,淌成一条条小河,啪地掉进泥土里,玫瑰一样绽开,又枯萎。
夕阳落山时分,凉风阵阵吹来,脸上的汗珠竟成了盐霜,舌头一舔,咸滋滋的。翌日,还要打捆、脱粒。打谷场上晾晒的谷子如古老的黄铜镜。看场的农夫眯缝着眼,惬意地打量着堆成小丘的稻谷,盘算着一年的收成。
接下来是收黄豆、摘棉花、挖山芋、闹芝麻、翻老菱、下菜种、掰玉米。棉花田里,姑娘媳妇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裤带上系着个蛇皮袋,腰肢轻盈,动作娴熟地摘棉花,这情景颇像江南采茶采桑的姑娘们。
黄豆秆剐下来后,或用连枷拍打,或摊到公路上由车子压,旁边的人得不停地扫弄,不停地翻秆子。晚上,家家燃烧黄豆秆,灶膛里发出噼噼啪啪的脆响,屋顶上缕缕的炊烟有些呛人,有苦涩的味道。
菱一般长在河沟里,找来先前杀猪的潲桶,爬到里面,即可采菱,少却了以前村姑船头采菱的诸多情韵。现在乡村玉米长得少,掰下来后揎皮,晒干,捋下,由着过年炸玉米花,或卖给养猪的和养鸽的。好想尝尝以前的玉米饼的醇香了。
秋收后的田野,裸露着黝黑的身子,如新婚的女子,热烈而羞涩。圩堤两旁的意杨和水杉,叶片灰褐,秋风阵阵,落叶翩跹,演绎着周而复始的生命哲学。芦竹长长的花絮,灰灰绿绿的,似无数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鲁汀河涨起秋水,岸边的香蒲和蒿茼线条明朗,简洁得如先秦典籍里的文字。
农家小院里,柿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柿子,似多情的眼睛,眺望在岁月的枝头。桂花开了,浓郁的香气直透肺腑。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蹲在天井里筛黄豆,嘴里念叨着远方打工的儿子,神情凄婉,令人泫然。庄上的姑娘和媳妇大都进了服装厂或绣花厂,白天很难见到她们蝴蝶般靓丽的身影。
乡村的秋天,是纯粹的,是坦荡的,是激情的,是温暖的,是诗意的。有霜降这样的节气,有中秋这样的佳节。这时节,是红红火火的,是透彻的简练和萧疏,是一日紧似一日的西北风,是越来越抢眼的裸露和凝重。
以广袤的田野为背景的村庄,其布局并没有多少细节的意韵,却布满了精致的农事小品,村庄平添了许多充实与自足。
如今,大家窝在宽敞的屋子里,紧锁着院门,但少却了与蛙鼓虫鸣、潺潺流水的亲近,少却了乡风民情的濡染和芰荷菰蒲的滋润,少却了大自然诗意的馈赠,少却了孩子们激情的童年,少却的人世间真情的传递。
朴素、平和、宁静、诗意的村庄,是中国版图上农耕文明的恒久记号。人其实就是村庄里的嘉木,安逸、温和、自信,谦抑,似遗世的隐逸者。从村庄里走出的人必定打上村庄的印记,他们灵魂的版图上必定留下平和、恬淡、坚韧、沉默、隐忍、坚毅、旷达的美丽符号。
从村庄里走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沈从文、刘绍棠、刘亮程。他们灵魂深处烙着乡村的印记,他们用艺术诠释着村庄对人们的恩惠。梵高在乌尔那个地方的田野里承受阳光烈辣的烘烤,在旷远无边的静寂里感受着生命深切的跃动,凝聚成阳光般燃烧的笔调。米勒把目光投向拾穗的农妇。梭罗感叹于湖边的静美,以《瓦尔登湖》引得后人凭吊膜拜。
走进村庄,便拥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雅致、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趣和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
村庄是一幅清简的素描,黑白灰的色调里凝聚着恒远的乡土情感。凝望村庄,铭记村庄里所有的欢乐和忧伤、疼痛和泪水。
村庄是散落在黑土地上的缕缕炊烟,是刻录在庄稼上的阵阵吆喝,是涂抹在晨光中的片片云彩,是绽放在深夜里的朵朵月光。
在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和疲惫时,在我们不慎迷失精神家园时,在我们身处逆境时,让我们凝眸村庄,让我们远离虚幻的网络、疯狂的追逐、迷茫的追星、浮躁的节奏、虚伪的应酬,让我们的心灵回归盛满月光的村庄,让如水的月光滤去沾满心扉的尘滓,让心儿盛开成月光下的一朵圣洁的睡莲。
(实习编辑 田静)
静谧的夜晚,故乡总是乘着一阵轻风翩然而至。故乡原本就是一帧久远的黑白照片,储存在我心灵的底片上,盘桓于脑际,萦纡在胸襟,鲁汀河水一般,清亮婉转,绵长悠然。
村庄端坐在晚风中,静静地盛满清凉的月光,静静地看着我们长大,然后云朵一样远离村庄,留给村庄亘古的岑寂,留给乡亲们倚门倚闾的怅惘和忧愁。
村庄到处都是湿湿的泥土和青嫩嫩植物的气息。芦苇似的女人坐在月光的毡子上,纳鞋底、织线衣、结鱼网,吟唱平和恬淡的生活,吟唱永恒甜蜜的爱情。
我年迈的祖母总坐在阴暗的门槛前,嗫嚅着嘴,哼着古老的歌谣。邻家珠凤掐了一朵栀子花夹在乌黑的发鬓间,白鸽一样栖息着。她身后蹦跳着一只小花狗,踩出一串生动的静谧。
仿佛从诗经里走出来的清秀少女,唱着《拔根芦柴花》,从苇荡里撑出一叶扁舟,柳条儿一般轻盈。竹篙点水,轻舟如箭,美目流盼,巧笑倩兮。河坡上割猪草的少年痴痴地张望着,一抹红霞飞上少女的脸颊,一串银玲般的笑声飘在苇荡上,温软地拂过乡村少年的心。
残阳如血,炊烟袅袅,村庄恰似一幅淡泊的水墨画,静谧安详。我们挎着竹篮,沐浴在橙红色的暮霭里,眼前的田园最具揪心的美丽。身处其境,没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没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苍凉,却有“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宁静,“紫丝晕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的蓬勃。
有月亮的晚上,村庄如一位窈窕淑女,略施粉黛。月儿如碾如盘,莹莹汪汪,玉液四溢。清冷的月光勾勒出房屋的轮廓,如清简的素描,如久远的照片。
村庄长满青草的小路上留下了我稚嫩而成熟的足迹。那大片大片如锦似霞的紫云英曾经装点了我童年美好的梦境。那一畦畦明镜般的水田倒映着姑娘们的倩影,那一行行绿莹莹的秧苗在和风中吟唱着动听的歌谣。我常常听到乡亲们歇在田埂上,唱起散发泥土味儿的《扭秧歌》、《杨柳青》,我的心成了一只飘摇的风筝。
栖居于宁静的村庄里,每到夏日黄昏,夕阳西坠、燠热渐散之际,我总是信步走到村后的水泥桥上,遥想幼时乘凉的情景。那清凉如音乐的夜风,那淳朴如古窑的村妪,那如银似铂的圆月,那如绸如缎的河水,那些生动的细节在心中小蝌蚪般的鲜活起来。
乡民们一撂下饭碗,便陆续来到巷头村尾的小桥上纳凉。明月挂在铁质枝桠间,月辉似汩汩细流,天地如银如铂,朦胧而氤氲。萤火飞舞,虫唱蝉鸣,树木房屋融在轻纱般的雾霭中,空蒙且柔和。
桥两侧依次摆放着竹席、板凳、凉匾等。汉子们往往裸着上身,谈论着豇豆、番茄、黄瓜的长势和收成。村妇们则絮絮叨叨地扯着家长里短,时时爆出一阵朗笑。村里出了名的三侉子和二癞头聊着出去打工、上休闲厅之类的话题,还不时夹些荤段子,惹得媳妇们脸红红地嗔怪一句,他们便捏住鼻子再也不敢作声了。
老队长兴致高时会拉上一段二胡,那悲凉凄婉的淮调让人听了禁不住黯然神伤。姑娘们在月辉下娇羞妩媚,总让人想起《边城》中的翠翠,总让人吟起采薇蒹葭之章。
菊花婶头发盘了一个倭螺髻,再插上一朵洁白幽香的栀子花,显得简洁而秀美。她也亮出了脆刮刮如杜鹃鸟般的嗓子,唱起了《洪湖水,浪打浪》。
人们有的说笑着,有的嚼蚕豆,有的打瞌睡,有的望星空,白天的辛劳和疲惫渐渐消失。河堤旁还聚集着一群织网的村姑,她们时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引得桥上纳凉的小伙子们也发出闷声闷气的怪叫。
有时我们还把船摇到河港心里,那儿的蚊虫少,风也大,水天相接,似印象派的画作。大家轮流讲着妖魔鬼怪的故事,困了,就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待醒来时,太阳已经蹿到对岸的柳树梢上了。
时间如一只小鸟掠过,一眨眼就消失在那片明澈的湛蓝里。
深秋季节,我每每伫立在村后的圩堤上,仰着头,望蓝莹莹的天、白净净的云,望一行雁儿嘹唳着飞过。乡村的秋,是最纯粹的秋,秋气从地脉里渗出,秋风是信使,传递着天国的佳音。
田里的稻谷低着头颅,弯着腰,放射着黄金的光芒,辉煌了整个乡村和田园。稻穗的金黄和杨柳的葱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同色调鲜明的油画。
露白如雪的黎明,乡民们便手握镰刀来到稻田里割稻。银镰挥动,稻子齐刷刷地倒下来,温驯地躺在脚边,凝望着主人作天地间的动人之舞。悬在头顶的太阳,热辣辣的,发出千万支灼烧皮肤的利箭,这狗日的太阳,太毒,乡民们诅咒着。身上的汗珠连成线,淌成一条条小河,啪地掉进泥土里,玫瑰一样绽开,又枯萎。
夕阳落山时分,凉风阵阵吹来,脸上的汗珠竟成了盐霜,舌头一舔,咸滋滋的。翌日,还要打捆、脱粒。打谷场上晾晒的谷子如古老的黄铜镜。看场的农夫眯缝着眼,惬意地打量着堆成小丘的稻谷,盘算着一年的收成。
接下来是收黄豆、摘棉花、挖山芋、闹芝麻、翻老菱、下菜种、掰玉米。棉花田里,姑娘媳妇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裤带上系着个蛇皮袋,腰肢轻盈,动作娴熟地摘棉花,这情景颇像江南采茶采桑的姑娘们。
黄豆秆剐下来后,或用连枷拍打,或摊到公路上由车子压,旁边的人得不停地扫弄,不停地翻秆子。晚上,家家燃烧黄豆秆,灶膛里发出噼噼啪啪的脆响,屋顶上缕缕的炊烟有些呛人,有苦涩的味道。
菱一般长在河沟里,找来先前杀猪的潲桶,爬到里面,即可采菱,少却了以前村姑船头采菱的诸多情韵。现在乡村玉米长得少,掰下来后揎皮,晒干,捋下,由着过年炸玉米花,或卖给养猪的和养鸽的。好想尝尝以前的玉米饼的醇香了。
秋收后的田野,裸露着黝黑的身子,如新婚的女子,热烈而羞涩。圩堤两旁的意杨和水杉,叶片灰褐,秋风阵阵,落叶翩跹,演绎着周而复始的生命哲学。芦竹长长的花絮,灰灰绿绿的,似无数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鲁汀河涨起秋水,岸边的香蒲和蒿茼线条明朗,简洁得如先秦典籍里的文字。
农家小院里,柿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似的柿子,似多情的眼睛,眺望在岁月的枝头。桂花开了,浓郁的香气直透肺腑。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蹲在天井里筛黄豆,嘴里念叨着远方打工的儿子,神情凄婉,令人泫然。庄上的姑娘和媳妇大都进了服装厂或绣花厂,白天很难见到她们蝴蝶般靓丽的身影。
乡村的秋天,是纯粹的,是坦荡的,是激情的,是温暖的,是诗意的。有霜降这样的节气,有中秋这样的佳节。这时节,是红红火火的,是透彻的简练和萧疏,是一日紧似一日的西北风,是越来越抢眼的裸露和凝重。
以广袤的田野为背景的村庄,其布局并没有多少细节的意韵,却布满了精致的农事小品,村庄平添了许多充实与自足。
如今,大家窝在宽敞的屋子里,紧锁着院门,但少却了与蛙鼓虫鸣、潺潺流水的亲近,少却了乡风民情的濡染和芰荷菰蒲的滋润,少却了大自然诗意的馈赠,少却了孩子们激情的童年,少却的人世间真情的传递。
朴素、平和、宁静、诗意的村庄,是中国版图上农耕文明的恒久记号。人其实就是村庄里的嘉木,安逸、温和、自信,谦抑,似遗世的隐逸者。从村庄里走出的人必定打上村庄的印记,他们灵魂的版图上必定留下平和、恬淡、坚韧、沉默、隐忍、坚毅、旷达的美丽符号。
从村庄里走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沈从文、刘绍棠、刘亮程。他们灵魂深处烙着乡村的印记,他们用艺术诠释着村庄对人们的恩惠。梵高在乌尔那个地方的田野里承受阳光烈辣的烘烤,在旷远无边的静寂里感受着生命深切的跃动,凝聚成阳光般燃烧的笔调。米勒把目光投向拾穗的农妇。梭罗感叹于湖边的静美,以《瓦尔登湖》引得后人凭吊膜拜。
走进村庄,便拥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雅致、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情趣和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
村庄是一幅清简的素描,黑白灰的色调里凝聚着恒远的乡土情感。凝望村庄,铭记村庄里所有的欢乐和忧伤、疼痛和泪水。
村庄是散落在黑土地上的缕缕炊烟,是刻录在庄稼上的阵阵吆喝,是涂抹在晨光中的片片云彩,是绽放在深夜里的朵朵月光。
在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和疲惫时,在我们不慎迷失精神家园时,在我们身处逆境时,让我们凝眸村庄,让我们远离虚幻的网络、疯狂的追逐、迷茫的追星、浮躁的节奏、虚伪的应酬,让我们的心灵回归盛满月光的村庄,让如水的月光滤去沾满心扉的尘滓,让心儿盛开成月光下的一朵圣洁的睡莲。
(实习编辑 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