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的心理体验,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记忆仓库中涌现许多表象,激发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体验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努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学习。
一、创设让学生产生心理期待的学习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呈现给儿童的学习材料,既要和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要足够新颖,才能产生不协调的冲突,引起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心理,笔者常常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有趣问题,引发学生急于想解决的情绪状态。然而,学生仅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立即解决,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期待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如教学“比例尺”时,笔者先把学校平面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问:“学校的面积那么大,却画在了这张图纸上,你们知道这幅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吗?你们能否根据这幅图,找到有关数据,算出我们的教室占地多少平方米,学校的操场有多大吗?”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告诉他们学了“比例尺”就能揭开这个谜。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拿出许多汽车模型给学生看,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一下生活中所见过的各种车辆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都把轮子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个个兴趣高
涨,迫不及待地想解答这个问题,心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期待。
二、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的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压抑的教育环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而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积极观察。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看,积极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其次,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要采用适当的形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经常说“你能行”。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三、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满足的学习情境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证实了情感能直接转化一个人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期望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待学生完成学习情况不好时,一律不打不及格分,而是针对不懂之处,进行补授,搞懂了再练,将学生的最好成绩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积极性。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错误,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不要打击学生的表现欲。其次,让学生自豪地动手做出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每人设计一个以圆为主题的图画或手工制作。学生可来劲了,有的画出了可爱的雪人,有的画出了充满神秘感的宝葫芦,有的用卡纸制作了一条漂亮的金鱼,还有的用卡纸制作了很酷的自行车……学生从自己的创造中增加了一分对自己的满意和认可,提高了自信。
让学生心理满足的另一个渠道是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倡导“表现”这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表现是外化,但它的基础却是摄取和内化。所以,笔者注重让学生经过表现这一环节——亲身经历、主动体验而不是简单传递、被动接受。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能力。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将黑板分成三部分:中间是教师的板书,两边是学生的园地。当学生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时,学生可以上讲台在自己的园地里任意写出一系列算式,例如,8+8+8=8×3,13+13+13+13+13=13×5……这一系列算式的列出,为后续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提供了素材。学生通过启发,弄懂了知识点,看着、读着自己写出的式子,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教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铜矿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一、创设让学生产生心理期待的学习情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呈现给儿童的学习材料,既要和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要足够新颖,才能产生不协调的冲突,引起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心理,笔者常常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有趣问题,引发学生急于想解决的情绪状态。然而,学生仅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立即解决,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期待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如教学“比例尺”时,笔者先把学校平面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问:“学校的面积那么大,却画在了这张图纸上,你们知道这幅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吗?你们能否根据这幅图,找到有关数据,算出我们的教室占地多少平方米,学校的操场有多大吗?”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告诉他们学了“比例尺”就能揭开这个谜。
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拿出许多汽车模型给学生看,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一下生活中所见过的各种车辆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都把轮子做成圆形的呢?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个个兴趣高
涨,迫不及待地想解答这个问题,心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期待。
二、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的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压抑的教育环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而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积极观察。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看,积极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其次,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要采用适当的形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经常说“你能行”。第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三、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满足的学习情境
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证实了情感能直接转化一个人的内部动力,对学生的期望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待学生完成学习情况不好时,一律不打不及格分,而是针对不懂之处,进行补授,搞懂了再练,将学生的最好成绩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积极性。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错误,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不要打击学生的表现欲。其次,让学生自豪地动手做出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笔者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每人设计一个以圆为主题的图画或手工制作。学生可来劲了,有的画出了可爱的雪人,有的画出了充满神秘感的宝葫芦,有的用卡纸制作了一条漂亮的金鱼,还有的用卡纸制作了很酷的自行车……学生从自己的创造中增加了一分对自己的满意和认可,提高了自信。
让学生心理满足的另一个渠道是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倡导“表现”这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表现是外化,但它的基础却是摄取和内化。所以,笔者注重让学生经过表现这一环节——亲身经历、主动体验而不是简单传递、被动接受。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能力。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将黑板分成三部分:中间是教师的板书,两边是学生的园地。当学生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时,学生可以上讲台在自己的园地里任意写出一系列算式,例如,8+8+8=8×3,13+13+13+13+13=13×5……这一系列算式的列出,为后续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提供了素材。学生通过启发,弄懂了知识点,看着、读着自己写出的式子,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教师创造了机会让学生展现自己,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铜矿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