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其中就业困难学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主要帮扶对象。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成因;其次,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良效应;最后,提出了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指导意见。
关键词:就业;困难学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2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8年,面对全球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六稳”政方针。2020年,因疫情突然来袭,中央提出了“六保”新任务。从“六稳”到“六保”,都离不开就业这条主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全民就业的前提保障。高校针对不同群体毕业生开展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为那些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在求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感到不自信的毕业生,尽管高校已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就业指导,但就业工作仍旧不理想。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在分析就业困难学生成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成因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山区,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以及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限制,造成自身教育起点低,底子薄。同时,家庭的经济拮据也会造成大学生就业必要支出费用准备不足,而现阶段,用于求职的开销,包括用于简历制作、面试服装、通讯费、交通费等经济负担让毕业生面对机会往往犹豫不定,失去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丧失就业机会。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对孩子在毕业后能够找一份好工作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又导致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不能顺利就业。
第二,就业心理脆弱的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心理素质不佳而导致就业不顺利的情况:就业自卑心理,自认为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就业情况不太理想,而做出自身条件综合评价过低,缺乏必要的就业自信心;就业自负心理,即过于乐观,高估自身就业的条件,屡屡在就业中受到挫折而不自知;就业依赖心理,即用消极的等靠思想通过家庭关系为自己谋取一份工作,缺乏主动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参与就业竞争的心态;就业盲从心理,即在就业过程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对就业情况和自身素质缺乏足够认识的情况下进行就业;就业固化心理,即对现有职业仍抱有原有的分类观念和行业偏见,错失了一些原本他们可以胜任并且可以长久发展的就业机会。
第三,实践经验欠缺,就业定位不准。目前,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不仅看重他们的学历,更加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获得,一是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学生工作,组织策划各类比赛,锻炼自我的组织协调等组织管理能力;二是在校内校外兼职,提前适应社会工作节奏,掌握基本生存技能,锻炼自我适应能力;三是专业课程实习,熟悉专业流程,掌握专业技能,锻炼专业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只顾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的经验积累,同时,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看不上基层工作,想着高大上,都在准备考公考事业单位,认为只有这样的工作才是“体面的、稳定的”。
第四,因学业困难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因挂科太多、学分未修够导致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将学习时间用于打游戏、谈恋爱等其他事情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或片面地认为做好社会工作也可以为未来做准备而放弃学习,导致平时没有学习压力,考试仅靠各种投机取巧的想法,更有甚者靠作弊等方式蒙混过关,对于学习,他们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更谈不上专业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几门、十几门挂科重修而不能按时毕业,或因考试作弊被处分而拿不到学位等。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良效应
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个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家庭经济情况、性别与身体条件的限制等,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清晰。就业中的不自信和社会压力的双重作用,促使其就业呈现相对的弱势,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遇到平时感知不到的各类问题和挫折,以及由于自身对就业工作的准备不足等,出现高于其他同学的就业心理压力,出现更多就业恐慌和就业壁垒,致使就业失败[1]。
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对自身综合素质缺乏必要的专业分析与定位,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找工作,没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求职规划;在校期间对职业规划不够重视,缺乏毕业的就业观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就觉得自身条件差,产生就业挫败感,对于自我个人素质不自信或者存在自卑感,缺乏越挫越勇的精神,存在就业恐惧感,严重影响后期就业表现。还有小部分学生无视即将毕业的现实,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就业困难学生,需要加强就业与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困难大学生不仅制约大学生在出社会后对个体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大量未就业大学生在社会上更容易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2]。因此,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是一个协同合作的精细化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国家协同努力,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就业困难大学生,做好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四、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指导
第一,要加强对困难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高校党委要强化党委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领导作用,要全面落实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突出位置,更要把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放在急需解决的位置。加强建立以党委为中心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倒查机制,精细化工作安排,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加大就業知道人员培训,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方法,强化就业指导,明确责任监督检查。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就业政策部署就业工作,制定本校就业措施,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就业帮扶。要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服务意识,切实做到“有困难有帮扶、有需求有指导”“四有”就业指导工程,重点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明星就业服务部门。
关键词:就业;困难学生;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2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8年,面对全球经济形势,中央提出“六稳”政方针。2020年,因疫情突然来袭,中央提出了“六保”新任务。从“六稳”到“六保”,都离不开就业这条主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关系全民就业的前提保障。高校针对不同群体毕业生开展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为那些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在求职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感到不自信的毕业生,尽管高校已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系统化就业指导,但就业工作仍旧不理想。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在分析就业困难学生成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帮助。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成因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山区,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以及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限制,造成自身教育起点低,底子薄。同时,家庭的经济拮据也会造成大学生就业必要支出费用准备不足,而现阶段,用于求职的开销,包括用于简历制作、面试服装、通讯费、交通费等经济负担让毕业生面对机会往往犹豫不定,失去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丧失就业机会。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对孩子在毕业后能够找一份好工作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又导致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不能顺利就业。
第二,就业心理脆弱的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心理素质不佳而导致就业不顺利的情况:就业自卑心理,自认为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就业情况不太理想,而做出自身条件综合评价过低,缺乏必要的就业自信心;就业自负心理,即过于乐观,高估自身就业的条件,屡屡在就业中受到挫折而不自知;就业依赖心理,即用消极的等靠思想通过家庭关系为自己谋取一份工作,缺乏主动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参与就业竞争的心态;就业盲从心理,即在就业过程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对就业情况和自身素质缺乏足够认识的情况下进行就业;就业固化心理,即对现有职业仍抱有原有的分类观念和行业偏见,错失了一些原本他们可以胜任并且可以长久发展的就业机会。
第三,实践经验欠缺,就业定位不准。目前,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不仅看重他们的学历,更加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获得,一是在校期间参加各类学生工作,组织策划各类比赛,锻炼自我的组织协调等组织管理能力;二是在校内校外兼职,提前适应社会工作节奏,掌握基本生存技能,锻炼自我适应能力;三是专业课程实习,熟悉专业流程,掌握专业技能,锻炼专业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只顾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的经验积累,同时,在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看不上基层工作,想着高大上,都在准备考公考事业单位,认为只有这样的工作才是“体面的、稳定的”。
第四,因学业困难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因挂科太多、学分未修够导致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在学期间将学习时间用于打游戏、谈恋爱等其他事情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或片面地认为做好社会工作也可以为未来做准备而放弃学习,导致平时没有学习压力,考试仅靠各种投机取巧的想法,更有甚者靠作弊等方式蒙混过关,对于学习,他们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更谈不上专业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几门、十几门挂科重修而不能按时毕业,或因考试作弊被处分而拿不到学位等。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良效应
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个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家庭经济情况、性别与身体条件的限制等,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清晰。就业中的不自信和社会压力的双重作用,促使其就业呈现相对的弱势,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遇到平时感知不到的各类问题和挫折,以及由于自身对就业工作的准备不足等,出现高于其他同学的就业心理压力,出现更多就业恐慌和就业壁垒,致使就业失败[1]。
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对自身综合素质缺乏必要的专业分析与定位,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找工作,没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求职规划;在校期间对职业规划不够重视,缺乏毕业的就业观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就觉得自身条件差,产生就业挫败感,对于自我个人素质不自信或者存在自卑感,缺乏越挫越勇的精神,存在就业恐惧感,严重影响后期就业表现。还有小部分学生无视即将毕业的现实,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就业困难学生,需要加强就业与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困难大学生不仅制约大学生在出社会后对个体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大量未就业大学生在社会上更容易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2]。因此,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是一个协同合作的精细化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国家协同努力,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就业困难大学生,做好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四、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指导
第一,要加强对困难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与领导。高校党委要强化党委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领导作用,要全面落实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突出位置,更要把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放在急需解决的位置。加强建立以党委为中心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倒查机制,精细化工作安排,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功能,加大就業知道人员培训,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方法,强化就业指导,明确责任监督检查。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加大就业资金投入,精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就业政策部署就业工作,制定本校就业措施,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就业帮扶。要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服务意识,切实做到“有困难有帮扶、有需求有指导”“四有”就业指导工程,重点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明星就业服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