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_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剖宫产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当静脉血栓脱落时,可发生多部位栓塞,而肺栓塞常危及生命。由于手术应激、术后强迫体位、输液及各种引流管的存在常限制患者活动,致下肢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引起DVT发生。采用术后6小时内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0~2002年收治剖宫产分娩孕妇984例为对照组,年龄21~36岁,体重60~90kg,初产妇860例,经产妇124例。发生DVT 12例,其中左下肢9例,右下肢3例。2003~2004年收治剖宫产孕妇505例为实验组,年龄22~38岁,体重60~85kg,初产妇455例,经产妇50例,发生DVT 1例。两组年龄、体重、产次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有可比性。
  方法: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均无输血史。对照组,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后取半卧位,12小时下床活动。实验组: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6小时内给予护理干预。6小时内以被动活动为主,6小时后以主动锻炼为主。干预方法:①术后床尾稍抬高6°。②术后1小时鼓励产妇深呼吸,每小时12~15次。③护士示范并指导家属为产妇做下肢被动锻炼。第1步,术后2小时为产妇被动活动双下肢。操作者用双手自下而上环行按摩产妇双下肢并轻压(或拍)大小腿肌肉2分钟。第2步,为产妇被动伸屈双下肢膝、踝及足趾各关节2分钟。第3步,术后3~4小时,产妇血压平稳,协助其翻身,并鼓励其主动参与足背屈及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第4步,术后6小时,患者垫枕后,增加翻身次數,并主动屈伸双下肢。
  结 果
  对照组发病12例,发病率1.22%。实验组发病1例,发病率0.198%。对照组术后4~5天发病7例,6天后发病5例,实验组1例在6天后发生。两组发病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12.696,P<0.01效果具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经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抗凝、溶栓等治疗,均于7~15天内治愈出院。
  讨 论
  剖宫产术后DVT形成的原因分析:19世纪中期vichow就提出了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形成DVT的病理生理基础。孕妇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故孕产妇易发生DVT。特别是行剖宫产的孕妇,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下肢肌肉也处于松弛状态,术后卧床,造成下肢和盆腔静脉血流缓慢,加之术后有肠胀气及伤口疼痛使呼吸浅慢以致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发生血栓栓塞。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禁食、严重的静脉曲张等均为高危因素。
  护理干预的作用:①抬高床脚的作用:床角稍抬高6度,可使股动脉平均最高血流增加33%,利于静脉回流[1]。②被动活动的作用:术后6小时内的按摩、挤压、曲伸各关节等方法通过外力使下肢肌肉被动收缩,加强了腓肠肌肌肉内静脉血流的速度,以减少静脉血流瘀滞,从而克服了术后卧床造成血流缓慢这一形成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降低了DVT的发生。③深呼吸的作用:术后深呼吸,可增加横膈肌运动,减少胸腔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采取护理干预后,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红健.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341.
  
其他文献
我国的“官民比”是很低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规模是否适度,不仅需要考虑“官民比”,而且要考虑公务员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公务员的行政效率,即考虑经济因素。
【正】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直到15世纪以前,一直是会计发展史上单式薄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13-15世纪,地中海
支原体肺炎(MP)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生率达30%以上,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MP病原占70%。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治疗MP病原感染效果显著。两年来,我们对应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MP进行临床观察,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给药方案,促进合理用药。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肿瘤手术对机体应激的影响,促进腹腔镜手术的发展。方法:25例腹腔镜下胃肿瘤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后都检测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
摘 要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HIE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吸氧、抗惊厥、脱水降颅压及使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组病情恢复快,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关键词 高压氧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