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有悖于传统语法的语言结构形式,在白话文确立之初时就已经出现,是因为这一结构体现了人们的隐喻和有界、无界的认知心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异、求简、幽默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程度副词 名词;认知;心态
新词和新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它们又最能反映出人们心理特征最本质的内涵。近几年来,以“程度副词 名词”为代表的一大批语言现象在社会上刮起了一阵热风,出现了无以计数的词语:很传统、很绅士、特孔雀、特知音;很阿Q、很太原、很强很男人、太葛朗台。究竟是何原因所致,文章通过“程度副词 名词”的历史渊源、认知基础、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来作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一、“程度副词 名词”的历史渊源
“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结构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它是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的。在先秦古籍中早有大量文献记载,例如:在《公羊传·僖公》中就有“非常月”、“非常异议”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中“非常”这一结构的用法共出现20次,例如:“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史记·魏世家》)、“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在白话文确立之初,在相关文章中也已出现,如老舍的《四世同堂》作品中“最款式”,鲁迅的《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文章中“太堂吉诃德”。
二、“程度副词 名词”的认知基础
(一)隐喻及其转换生成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不难发现,“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是整体用来修饰句中另一个名词性成分,从广义上看,可以说是以名词来修饰名词的,将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联系在一起,将一个对象的特性施加于另一个对象之中,使两个对象由于对举而发生相互影响。“这也就是两个认知领域之间,通过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从而发生联系,也就是隐喻的机制。”
如果是一种隐喻,那就可以将它们都以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尝试将其转换生成为喻的常规模式,即明喻:
(1)爹,您也太[像老古董一样]( )了!
(2)我喜欢比较[像阳光一样]( )的男生。
(1)和(2)系列的转换句中都留了一个括号,这个括号是为了凸显其相似性,也就是名词的性状特征。将其填上,(1)落后守舊,(2)有活力,这些补足的部分都可以进入被副词修饰的结构中。若将[像×××一样]去掉,我们不难发现,被剩下的部分是一个“程度副词 形容词”的合法结构。这个结构也是“程度副词 名词”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明喻的方式是将相似性直接用语言的形式表露出来,但是“程度副词 名词”的句式并没有直接显示它们的相似性,要理解这个句式的意义就必须从名词中提取其特征,并判断它是否可以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形成相似性。但程度副词修饰的名词本身具有多种性状特征,而相似性提取的只是其中之一。例如:
(3)古董:落后保守、值钱、有历史文物的价值、可以增值
(4)阳光:有活力、温暖、明亮、灿烂
这样例(1)的意义不是说明他不值钱或者说他可以增值,再如说“草根阶级”,既可以是说明对象的不起眼、平庸,也可以说明对象坚韧、生命力强,或者是将所有特征都入选为依据,但这仅仅取决于说话者对修饰对象的说明重点。
(二)有界与无界
“‘有界与无界’的对立是人类心理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事物在空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别,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异,人在认知上所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会在语法结构中得以体现。”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义包括词的概念义和这一概念所涵盖的所有百科知识共同组成的蕴涵义即一个词理性意义之外所附加的内涵意义。
例如“淑女”一词就包含了温柔、雅致的内涵意义,汉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正是这样的内涵意义使名词成为“无界”的名词,而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可伸缩的,于是其在程度或量上就具有了可修饰性的可能,因此我们可以说“最淑女、很淑女、淑女一些、有点儿淑女”等。而“暴雨、大厦”等词的构词方式和词性虽然和“淑女”是一致的,但因其在内涵意义上包含了很大、很高的量度义,是“有界”的,因此不能出现在“程度副词 名词”的框架中。我们并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淑女”的词性因此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化,只能说是这一框架突出了名词的内涵意义,而这无界名词的内涵意义使名词具有了量度性。
三、“程度副词 名词”折射出人们的文化心态
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趋于活跃,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语言时尚,冲破语言固有的规范,成为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力,“很 名词”的组合以其形式简洁、内涵丰富的特殊语用价值而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可以说是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异、求简等语用心理需求的审美趋势。
(一)求新、求异的心理
“非常 名词”的使用基本可以用这一理论来阐释。“非常”一词先在港台地区流行,例如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有两档收视率很高的节目,一档是“非常男女”,一档是“非常档案”。由于港台历来为大陆时尚的源头和先驱,许多年轻人对港台文化、海派时尚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因此大陆许多省市的电视台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非常”节目借以提高收视率,为此,“非常”一词流行开来。
陈原先生说过:“语言的变化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很 形容词·很 名词”比较广泛地运用于网络上,主要使用者是那些年轻的追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群体。他们不满足于单个词语的新鲜感,还试图寻找更大胆的冲破汉语固有模式的方式,即在语法结构上寻求新的突破,用一种新的语言结构来诠释情感、交流信息。“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语因为缺少了新奇感,于是就临时性地创造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途径。具有新奇性的词语和说法才能流传地迅速而广泛”。“很 名词”虽然突破了汉语的原有的规范,但已经流传了很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结构格式,形式上不再有新颖感。而“很 形容词·很 名词”结构奇特,互动性更强,极大地满足了青年时尚群体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快就成为一种潮流倾向。 (二)求简心理
法国语言学家A.Martinet在解释语言演变时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原则,他认为言语活动内部具有某种力量促使语言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们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的生理及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促使语言向经济性和平衡性方向发展。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名词前面是不能加副词的,但实际上“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是将名词跨越到形容词组合的结构槽中,是“程度副词 名词”的隐喻表达形式,这也就印证了语言使用中的语法经济原则即语法规则的总体数量是有限的,相同的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出来。“程度副詞 名词”组合正是在遵守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这一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将名词结构槽跳跃到形容词的结构槽中,这一跳跃组合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包含“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所表达的基本意义,而且还蕴含了一个甚至几个相应的“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也难以表达出的意义,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了总是希望用最少的言语来表达最丰富的信息的愿望。
那么,为什么“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比“程度副词 形容词”组合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呢?因为名词是自足性显像词,具有独特的表现功能,它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使解读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来形成完整的感知,从而获取与旨趣和情境相贴切的信息,而形容词是非自足性显像词,它没有名词的表现功能,必须同其他词语组合后才能显现出来,而且单个形容词与副词组合不会构成像单个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那样的结构张力,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像名词那样的表达效果。比如说“他长得很广东”,“很广东”可以描述为“个子不高、深眼窝、塌鼻梁、皮肤黝黑”等,而这些描述却无法穷尽一个广东人的全部特征。有一些名词所指事物的性状细节往往找不到相应的形容词来传达,而“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就可以填补这一心理空缺。比如说“他穿得很青春”,“很青春”可以理解为漂亮、时尚、前卫等,却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代替其所表达的所有含义。“程度副词 名词”既有结构上的趋简性,又有意义上的兼容性。因此,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这种平衡了人们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们的生理及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矛盾的组合结构很受人们的青睐。也正如邢福义先生所说的:“具有特定文化素养的人,及其对物体属性的特异感受,是形成‘很淑女’之类说法的文化背景。这类‘很 名词’的说法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反映了说汉语的人特定的‘知识’涵养和‘情感’诉求。”因此,“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可以称得上是凝结独特感受及体验,包含文化品位的修辞封闭结构。
(三)诙谐幽默的心理
“很 名词”组合往往可以使话语产生幽默诙谐之美。前面说到“很 名词”是一种突破了语法常规的超常表达方式,超乎常规的事物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新奇,但如果略带夸张而又不失分寸,就可能出现幽默诙谐的美感效应。“很 名词”组合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往往也能收到这种幽默诙谐的效应。如“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也长得很广东”。这里“模样也长得很广东”自然是说此人的外貌特征。如果直接说该学员“个子不高,皮肤很黑,高颧骨、塌鼻梁、大嘴巴”,不仅显得太直白,过于死板而且也显得不厚道,但是一句“很广东”不仅话语信息丰富,而且话语顿时生色许多,幽默诙谐而又不失厚道。
上面我们谈到理论上可能出现的“很 名词”组合是无限多的,但在语言世界中真正出现的却是有限的。因为语言的运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心理行为,任何一种话语模式的出现和运用,都必须得到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的认同,否则是难以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推广和普及。王希杰先生认为:“很中国、很军阀、很科长、特女人、很英雄等是一种临时的带有俏皮色彩的修辞现象,是有限的名词和特定的语境。”“很 名词”是一种修辞现象,因为这种组合格式的出现必须要有特定的语境,即语言的文化的心理的语境。
四、结语
汉语的词汇系统目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空前活跃和推陈出新的时期,这是当前特定时期汉语发展的必然现象和必经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大变动给现代汉语的词汇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而这些社会文化内容连同人们的心理认知最终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得以真切地反映。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所运用的语言形式总是与人们的心理认知及文化趋向相互感召、相互契合、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2-83.
[2]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80.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74.
[4]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4.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2.
[6]朱德熙.语法讲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41.
作者简介:
高飞(1990—),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程度副词 名词;认知;心态
新词和新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最显著的表现特征,它们又最能反映出人们心理特征最本质的内涵。近几年来,以“程度副词 名词”为代表的一大批语言现象在社会上刮起了一阵热风,出现了无以计数的词语:很传统、很绅士、特孔雀、特知音;很阿Q、很太原、很强很男人、太葛朗台。究竟是何原因所致,文章通过“程度副词 名词”的历史渊源、认知基础、文化心态等几个方面来作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一、“程度副词 名词”的历史渊源
“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结构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它是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的。在先秦古籍中早有大量文献记载,例如:在《公羊传·僖公》中就有“非常月”、“非常异议”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中“非常”这一结构的用法共出现20次,例如:“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史记·魏世家》)、“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在白话文确立之初,在相关文章中也已出现,如老舍的《四世同堂》作品中“最款式”,鲁迅的《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文章中“太堂吉诃德”。
二、“程度副词 名词”的认知基础
(一)隐喻及其转换生成模式
在实际应用中不难发现,“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是整体用来修饰句中另一个名词性成分,从广义上看,可以说是以名词来修饰名词的,将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联系在一起,将一个对象的特性施加于另一个对象之中,使两个对象由于对举而发生相互影响。“这也就是两个认知领域之间,通过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从而发生联系,也就是隐喻的机制。”
如果是一种隐喻,那就可以将它们都以喻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尝试将其转换生成为喻的常规模式,即明喻:
(1)爹,您也太[像老古董一样]( )了!
(2)我喜欢比较[像阳光一样]( )的男生。
(1)和(2)系列的转换句中都留了一个括号,这个括号是为了凸显其相似性,也就是名词的性状特征。将其填上,(1)落后守舊,(2)有活力,这些补足的部分都可以进入被副词修饰的结构中。若将[像×××一样]去掉,我们不难发现,被剩下的部分是一个“程度副词 形容词”的合法结构。这个结构也是“程度副词 名词”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明喻的方式是将相似性直接用语言的形式表露出来,但是“程度副词 名词”的句式并没有直接显示它们的相似性,要理解这个句式的意义就必须从名词中提取其特征,并判断它是否可以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形成相似性。但程度副词修饰的名词本身具有多种性状特征,而相似性提取的只是其中之一。例如:
(3)古董:落后保守、值钱、有历史文物的价值、可以增值
(4)阳光:有活力、温暖、明亮、灿烂
这样例(1)的意义不是说明他不值钱或者说他可以增值,再如说“草根阶级”,既可以是说明对象的不起眼、平庸,也可以说明对象坚韧、生命力强,或者是将所有特征都入选为依据,但这仅仅取决于说话者对修饰对象的说明重点。
(二)有界与无界
“‘有界与无界’的对立是人类心理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概念之一。事物在空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分,动作在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别,性状在程度或量上有‘有界’和‘无界’之异,人在认知上所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会在语法结构中得以体现。”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义包括词的概念义和这一概念所涵盖的所有百科知识共同组成的蕴涵义即一个词理性意义之外所附加的内涵意义。
例如“淑女”一词就包含了温柔、雅致的内涵意义,汉语中有大量的抽象名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正是这样的内涵意义使名词成为“无界”的名词,而无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可伸缩的,于是其在程度或量上就具有了可修饰性的可能,因此我们可以说“最淑女、很淑女、淑女一些、有点儿淑女”等。而“暴雨、大厦”等词的构词方式和词性虽然和“淑女”是一致的,但因其在内涵意义上包含了很大、很高的量度义,是“有界”的,因此不能出现在“程度副词 名词”的框架中。我们并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淑女”的词性因此发生了临时性的变化,只能说是这一框架突出了名词的内涵意义,而这无界名词的内涵意义使名词具有了量度性。
三、“程度副词 名词”折射出人们的文化心态
正如斯大林所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趋于活跃,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语言时尚,冲破语言固有的规范,成为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力,“很 名词”的组合以其形式简洁、内涵丰富的特殊语用价值而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可以说是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异、求简等语用心理需求的审美趋势。
(一)求新、求异的心理
“非常 名词”的使用基本可以用这一理论来阐释。“非常”一词先在港台地区流行,例如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有两档收视率很高的节目,一档是“非常男女”,一档是“非常档案”。由于港台历来为大陆时尚的源头和先驱,许多年轻人对港台文化、海派时尚普遍抱有好感,多持认同和崇尚的态度,因此大陆许多省市的电视台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非常”节目借以提高收视率,为此,“非常”一词流行开来。
陈原先生说过:“语言的变化确实有一些是来自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很 形容词·很 名词”比较广泛地运用于网络上,主要使用者是那些年轻的追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群体。他们不满足于单个词语的新鲜感,还试图寻找更大胆的冲破汉语固有模式的方式,即在语法结构上寻求新的突破,用一种新的语言结构来诠释情感、交流信息。“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语因为缺少了新奇感,于是就临时性地创造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途径。具有新奇性的词语和说法才能流传地迅速而广泛”。“很 名词”虽然突破了汉语的原有的规范,但已经流传了很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结构格式,形式上不再有新颖感。而“很 形容词·很 名词”结构奇特,互动性更强,极大地满足了青年时尚群体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快就成为一种潮流倾向。 (二)求简心理
法国语言学家A.Martinet在解释语言演变时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原则,他认为言语活动内部具有某种力量促使语言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们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的生理及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促使语言向经济性和平衡性方向发展。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名词前面是不能加副词的,但实际上“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是将名词跨越到形容词组合的结构槽中,是“程度副词 名词”的隐喻表达形式,这也就印证了语言使用中的语法经济原则即语法规则的总体数量是有限的,相同的语法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表达出来。“程度副詞 名词”组合正是在遵守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这一经济原则的基础上,将名词结构槽跳跃到形容词的结构槽中,这一跳跃组合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包含“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所表达的基本意义,而且还蕴含了一个甚至几个相应的“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也难以表达出的意义,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了总是希望用最少的言语来表达最丰富的信息的愿望。
那么,为什么“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比“程度副词 形容词”组合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呢?因为名词是自足性显像词,具有独特的表现功能,它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促使解读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来形成完整的感知,从而获取与旨趣和情境相贴切的信息,而形容词是非自足性显像词,它没有名词的表现功能,必须同其他词语组合后才能显现出来,而且单个形容词与副词组合不会构成像单个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那样的结构张力,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像名词那样的表达效果。比如说“他长得很广东”,“很广东”可以描述为“个子不高、深眼窝、塌鼻梁、皮肤黝黑”等,而这些描述却无法穷尽一个广东人的全部特征。有一些名词所指事物的性状细节往往找不到相应的形容词来传达,而“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就可以填补这一心理空缺。比如说“他穿得很青春”,“很青春”可以理解为漂亮、时尚、前卫等,却很难找到一个形容词来代替其所表达的所有含义。“程度副词 名词”既有结构上的趋简性,又有意义上的兼容性。因此,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这种平衡了人们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们的生理及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矛盾的组合结构很受人们的青睐。也正如邢福义先生所说的:“具有特定文化素养的人,及其对物体属性的特异感受,是形成‘很淑女’之类说法的文化背景。这类‘很 名词’的说法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反映了说汉语的人特定的‘知识’涵养和‘情感’诉求。”因此,“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可以称得上是凝结独特感受及体验,包含文化品位的修辞封闭结构。
(三)诙谐幽默的心理
“很 名词”组合往往可以使话语产生幽默诙谐之美。前面说到“很 名词”是一种突破了语法常规的超常表达方式,超乎常规的事物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新奇,但如果略带夸张而又不失分寸,就可能出现幽默诙谐的美感效应。“很 名词”组合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往往也能收到这种幽默诙谐的效应。如“学员高岗,籍贯广东,模样也长得很广东”。这里“模样也长得很广东”自然是说此人的外貌特征。如果直接说该学员“个子不高,皮肤很黑,高颧骨、塌鼻梁、大嘴巴”,不仅显得太直白,过于死板而且也显得不厚道,但是一句“很广东”不仅话语信息丰富,而且话语顿时生色许多,幽默诙谐而又不失厚道。
上面我们谈到理论上可能出现的“很 名词”组合是无限多的,但在语言世界中真正出现的却是有限的。因为语言的运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心理行为,任何一种话语模式的出现和运用,都必须得到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心理的认同,否则是难以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推广和普及。王希杰先生认为:“很中国、很军阀、很科长、特女人、很英雄等是一种临时的带有俏皮色彩的修辞现象,是有限的名词和特定的语境。”“很 名词”是一种修辞现象,因为这种组合格式的出现必须要有特定的语境,即语言的文化的心理的语境。
四、结语
汉语的词汇系统目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空前活跃和推陈出新的时期,这是当前特定时期汉语发展的必然现象和必经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大变动给现代汉语的词汇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而这些社会文化内容连同人们的心理认知最终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得以真切地反映。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所运用的语言形式总是与人们的心理认知及文化趋向相互感召、相互契合、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2-83.
[2]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80.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74.
[4]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4.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2.
[6]朱德熙.语法讲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41.
作者简介:
高飞(1990—),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