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教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探寻如何才能营造愉悦、和谐,能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的课堂,如何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前段时间参加了“小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教学观摩会”,在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又引发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片段一】江苏的蔡宏圣教师,上课伊始的谈话。
  师:上课注意什么?
  生1:不乱说话。
  师:经过思考可以乱说话。
  生2:表现好。
  师:什么是表现好?
  生3:不能乱说话,不要顺着前面的说,敢于说“不”。
  师:我们是不是该鼓掌鼓励一下,说得真好!
  师:怎么表示今天有谁来上课?
  生4:说每个学生的名字。
  师:谁能用一种方式表示来上课的人。
  生5:25个同学。
  生6:××校××年级××班的25个学生。
  师:谁说得最好?可以用手指,可以用嘴说。
  蔡老师虽然是与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谈话中有两点让我感触特深。一是语气平易近人,和蔼的语气、幽默机智的对答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教师容易接近。这就避免了学生为了过于保护自己而沉默,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了轻松愉快,想把自己展示出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帮助。二是谈话有针对性,本节课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在谈话过程中,蔡老师让学生说今天都有谁来上课,学生从一个个同学的名字说起,然后变为说某个班,再变为说某个学校某个年级某个班有多少名学生,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概括过程,省去了麻烦,初步感受到了用“简单的形式”代表“很多”的一个过程,渗透了“代替”,感受了“变化”,亲历了“思维”。
  【片段二】江苏南京王学其教师,课题——周期规律。
  师:摆出△△,需要几根小棒?
  生1:6根。
  师:6是怎么来的?
  生2:3 3。
  生3:3×2。
  师:△△△,又需要几根?
  生4:3×3。
  师:4个呢?
  生5:4×3。
  师:那么我们从摆10个△用几根小棒开始,比一比看谁写的算式多?
  这样连续汇报了6次,学生逐渐发现每次都比上次多了1个3。最后教师笑着伸出三个手指头,问:“再让大家写3( ),还想写吗?”学生说:”想。”教师说:“先别急,如果要写3分钟呢?”学生说行。教师说:“如果3小时呢?”学生说行。教师说:“如果3天呢?”学生说行。教师说:“3年呢?”学生笑着说行。教师说:“3辈子呢?”这时学生沉默了。学生终于慢慢体会到了做重复事情的无聊和无价值,从而进入了下一步的学习,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王老师借助三根小棒,进行看似简单的“比一比”小活动,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耐心和智慧。俗话说:“听来的不如亲自做来的深刻。”王老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反复6次进行“比一比”,次数虽然多,但重复得深刻、重复得有智慧。最后学生的一句:“教师耍人!”更是彻底地揭示出王老师这样做的价值。这已经充分展示出学生已经感悟到这样做的重复性、无实际价值性,为后面的怎样用一个万能的方法表示出所有情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节好课需要一个好的教学预设,这个预设要能引发学生积极而深入的思考,要能点燃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但是只有好的预设是不够的,因为课堂不是教师自己的,而是学习的主人——亲爱的孩子们的!我们往往更多地侧重于预设,便出现了一边热一边冷的奇怪课堂。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就是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亲其师,而信其道。”蔡老师和王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非常注重与孩子们交流,不断鼓励孩子,亲近孩子,给孩子机会去做、去感悟,特别是课前最大限度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我们作为课堂上毫无疑问的强者,总是按照我们的思路去想,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忽略了孩子对知识接受的脚步。所以让我们拿出更多的时间“蹲下来”吧!和孩子在一个“高度”上思考,想想为什么他们不说话,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我们认为很简单的道理。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数学策略教学,即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授予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因此,策略教学至关重要。策略教学还应该把目光落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视角挖掘经验并引领他们体验,从而开始一场行进在探索中的策略教学之旅。十字概括,即“沿着经验行,顺着体验进”。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引领学生探索的策略教学。  一、故事经验——体验策略的形成  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故事呈现策略,符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下面,笔者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及思考。  一、在操作中形成“有序”——体
所谓“知而不会”现象,就是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理解了知识却不会正确判断、看似掌握了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看似听懂了要领但不会合理操作”的虚假教学现象。这些虚假现象,有时隐蔽性比较高,不易被察觉,容易被老师们所忽视,有时也容易引起老师们的错觉引发欺骗的后果,影响必要教学举措的施用,以致让学生产生表面或模糊认知,产生认知障碍和错误,呈现低效的课堂教学。  一、构建模型,从表面听懂到熟练运用  
所谓教学幽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采用相应的幽默手段,使学生在快乐的同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受到启发,有所领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句调侃、一个夸张的表情或动作、一件搞笑的教具……不仅体现了教师的风趣和睿智,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会“越陷越深”。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和“做一做”及第49页练习十的1~3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屏幕显示:宁宁和波波登录了东方热线(网址:www.cnool.net),正在看一则新闻:A月6日中午12∶00,警方接到110报警电话:在h高速公路上,有x个犯罪嫌疑人驾驶着车牌号为浙B.T0666的出租车,以每小时v千米的速度朝S方向逃跑。警方快速出击,经过t小时
[摘 要]有效的统计教学除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统计的过程外,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统计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务实的作风和态度,而且统计的过程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有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统计教学 复式统计表 真实 准确 思考 改进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0  前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或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盘托出,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能力愈加被削弱,迈不开自己独立思维的脚步,探索不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因此,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解题思路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轻装并行出发  由于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优势,教师常常会有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解题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显得比学生更为“高明”。如果教师努力“放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及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真正见识了钱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在争辩中明晰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在争辩中明晰平移概念的本质  师:如果老师用这个粉擦做平移运动的话,老师会做什么动作?  生:左右或上下。  师:老师先做左右运动,是平移吗?(是)再做上下运动,是平移吗?(是)老师还想做斜的运动,是平移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转变“授——受”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笔者认为,巧设有效的认知冲突,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要路径,也是有效路径。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制造认知冲突,能够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往复,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实现数学思维的有序提升。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成功教例,谈谈体会。  一、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