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面对福利制度改革的智慧考验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的社会改革考验着欧洲政治家们的智慧。面对改革,欧盟各国的领导人需要在改革力度和民众的承受能力之间以及市场化和社会公正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英法德这样的罢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欧洲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重新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欧洲打破了以往的平静,英法百万人的持续大罢工使整个欧洲沸腾起来。
  2006年3月28日星期二,法国爆发上百万人的示威游行,抗议总理德维尔潘的《首次雇用合同》就业法案(简称CPE)。这是法国近几十年来爆发的规模最大的示威游行之一。
  一个星期之后,2006年4月4日,法国200个城镇数百万人又一次涌上街头,导致法国全国范围的大罢工全面升级。这次罢工的规模超过了3月28日那个星期二。这场工会与学生联手的罢工,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巨,波及范围之广,即使是在视罢工如家常便饭的法国,也破了近些年的记录。据罢工组织声称,当天参加的人有300万人。
  无独有偶,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国当天,150万市政工人因不满市政当局修改退休法案,上演了自1926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大罢工。在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罢工游行的当天,某些西方媒体称之为“黑色星期二”,罢工潮席卷英吉利海峡两岸让整个欧洲乃至全球震惊。
  
  同病相怜英法罢工遥相呼应
  
  3月28日,在欧洲一家知名电视台上播出了一则画面:法国250多座城镇百万人一起涌上街头,要求取消总理德维尔潘提出的一项名为《首次雇用合同》新劳工法案。
  据美联社的报道,当天抗议活动刚开始时还控制在和平范围,但是发展到后期,示威人群中就开始有人使用暴力。示威者不断向警察投掷石块、玻璃瓶、燃烧弹,他们还焚烧汽车来泄愤。在法国中部城市雷恩,大批学生还冲进当地的火车站并占领了车站,使当地交通一度瘫痪。
  为了尽快平息骚乱,法国当天共派出了大约4000名警察上街维持治安。当天许多学校、邮局、银行、政府机构、商店等机构被迫歇业。法国的标志性建筑——艾菲尔铁塔也被迫关闭一天。
  罢工活动严重影响了法国的交通。仅在巴黎一地,就有30%的地铁和公交路线处于瘫痪状态。76座城镇的交通中断,高速列车(TGV)30%左右停运,计划从法国机场起飞的1/3航班被取消。法国的多家报纸虽然已经印好了,但是却找不到人发售。国家电视台当天也只能通过播放音乐来应付无人工作的尴尬局面。
  虽然面临着示威者的强大压力,但是法国总理德维尔潘仍然坚持只修改不撤销的原则。这一强硬的立场使他与工会和学生领袖的谈判无果而终。
  就在同一天,英吉利海峡的对岸,英国150万市政工人也“遥相呼应”,举行了自1926年大罢工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性罢工。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到北爱尔兰,一些学校、图书馆和体育中心不得不暂时关闭,一些城市的交通、垃圾清洁和殓葬服务部门也受到影响。
  据《泰晤士报》报道,百万市政工人举着“把手从我们的退休金上拿开”等标语上街,抗议政府修改退休法案。多年来,英国政府在支付市政退休工人退休金方面入不敷出。政府方面认为,应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退到65岁,1400万私营部门的工人应工作到65岁甚至68岁才能享受全额退休金。一名英国工会的负责人表示,政府将市政工人区别对待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他表示,工会现在正计划和政府交涉,如果会谈无果,他们还将继续举行示威活动。
  
  祸起新法法英政府面临不同挑战
  
  法国媒体认为,此次罢工事件是德维尔潘担任总理以来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事态发展情况不仅有可能影响德维尔潘明年竞选总统,也让民众对他是否胜任总理有所怀疑。法国媒体援引一些批评人士的话说,大规模游行以后,德维尔潘将很难挽回局面。
  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CDE)称,按照法国或欧洲的贫困标准,法国的穷人介于370万人到700万人(7%)。这一比例其实低于欧盟其它国家的水平(平均10.7%),而且低于其它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英国是11%,葡萄牙是13.7%,美国是17%。埃玛于斯(Emmaus)法国分会主席赫什分析说,“法国的特殊性在于,有些国家如美国和英国,政策的天平向一方倾斜,宁要贫穷劳工,不要失业者,而法国却两者兼而有之”。
  法国的失业率(9.6%)在发达国家中属于最高之列。
  赫什认为:“法国人很昏乱,以前他们担心失业, 一心想找份工作有个出头之日;今天,有份工作也不一定摆脱贫困。”
  “这是一种深层的恐惧。”法国社会重新安置协会联合会主席马埃斯特拉奇夫人说。她认为,这种恐惧2005年11月份反映为贫困郊区的骚乱,今天反映为联手反对《首次雇佣合约》。
  德维尔潘政府希望《首次雇用合同》能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但是工会和学生领袖称,它将造就一代“被抛弃的工人”,因为雇主在两年的试用期中可以随意解雇年轻工人。但是,德维尔潘一意孤行,没有理会工会的警告。尽管他的部长和执政的人民行动联盟的一些成员对法案持保留态度,但德维尔潘仍强行使议会通过了这一法案。
  法国媒体对执意推行《首次雇佣合约》的总理德维尔潘是否能度过这场危机极尽讽刺。法国《快报周刊》这个星期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5%的民众认为德维尔潘应该辞职。BVA-BFM-Akerys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2%的法国人认为德维尔潘政府的经济政策较“差”。
  法新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德维尔潘的最终命运还有赖于法国总统希拉克的立场。分析说,希拉克长期以来致力于避免社会出现大规模骚乱,尤其是学生为主体的抗议活动。
  德维尔潘是希拉克看好的下任总统接班人选,希拉克愿意牺牲德维尔潘吗?
  法国总理德维尔潘2005年5月上台后,锁定“百日维新,全民评判”目标,凭个人的魄力和果敢的作风,赢得法国人民的信任;德维尔潘政府乘势于2006年1月16日提出《机会均等法》,其中包括《首次雇佣合同法》条例,实施对象是26岁以下的年轻人。合同规定,在雇用头两年里,雇主有权不说明任何理由而解雇员工。
  曾经任命德维尔潘出任总理的希拉克总统在《首次雇用合同》的问题上支持德维尔潘,但是德维尔潘的行动引发了3月28日和4月4日爆发的两次全国大罢工,以及绵延不断的游行示威活动。政府采取了妥协态度,2006年4月10日德维尔潘宣布,政府将放弃备受争议的《首次雇用合同法》,代之以帮助年轻人就业的新计划,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自己“操之过急”。该声明宣布后,法国工会和学生欢呼雀跃,并于4月11日走上街头举行“胜利大游行”。
  让略显保守的英国人大规模上街这些年并不容易,上一次还是1926年的事情了。这次罢工的导火索是英国政府2005年年底提出了新的国民退休金改革计划,其中延长人们的工作年期、押后领取退休金年龄的规定激起了英国各地民众的普遍不满。
  按早先的规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人员的年龄与工龄相加如果等于或超过85岁,就可以在60岁退休领取全额退休金,而新的国民退休金改革计划,则把领取政府全额退休金的年龄推迟了5年。
  对于英国政府来说,退休金改革确是不得不为。目前的英国社会处于人口老龄化大潮,据估计,到2050年,65岁以上的人口会比现在多78%。同时,英国还有1500万处于工作年龄的人没有加入任何退休金计划,如果他们没有额外积蓄的话,退休之后,将只能依赖政府提供福利。可以预见,这种制度不进行改革,英国已经难以承担不断加重的社会负担。
  英国的罢工是为了让自己退休后的荷包不致太扁而为还可以理解,那么,德维尔潘的新雇用法案,立法精神在于解决失业问题,年轻人为何仍不领情?要了解矛盾的根源,必须透视法国乃至欧洲根深蒂固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体制。
  
  追根溯源欧洲福利改革左右为难
  
  2006年3月30日的台湾《中国时报》指出,“法国200个城镇百余万人罢工,英国150万公务员在街头示威罢工,看样子欧洲真的是要沸腾了,这是现代福利社会无法解决的难题,任何政府试图解决便只有自认倒霉。”
  透过危机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福利改革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首次雇用合同法》法案规定,法国2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在与26岁以下青年人签订雇用合同后,最初两年内可随意将其解雇而无需说明原因。出台该法案的初衷是鼓励企业大胆雇用年轻人,改革过于僵化的劳工体制,缓解青年失业率高这一社会的顽症。
  在占劳动人口10%的300万法国失业大军中,25%是25岁以下的青年。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新法案一出台,就遭到了工会组织的强烈批评和抗议,担心失去就业安全感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抗议者的队伍之中。左翼反对党的介入和趁机造势,更是加速了抗议浪潮向整个社会蔓延。
  长期以来,法国超过90%的受薪阶层与雇主订长期合同,类似终身雇用制,员工受聘,就像领到一个“铁饭碗”,即使公司亏损,只要雇员没有触犯法律或严重失职,雇主很难辞退员工。从行政视角来看,这种体制也养育了很多乐于坐享其成的“懒人”。近年法国经济低迷,鉴于劳工法强力约束,法国企业多不愿雇用新人,最多只聘用临时或短期员工,以免养闲人。因此,很多年轻人、尤其是未经技术训练的非熟练年轻人,不易寻觅工作。这批沉积在社会底层的人,就是法国2005年大骚乱的黑势力。有鉴于此,德维尔潘大胆推出劳工新法为企业“松绑”,予雇主两年试用期,鼓励聘用新人,提高就业机会。
  目前的法国经济可用“三高一低”来概括,即高赤字、高逆差、高失业、低增长。其中,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既是法国经济不景气的标志性指标,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根源。2005年,法国人先对《欧盟宪法条约》说“不”,后又发生大规模的郊区骚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人们对高失业率的不满。
  《波士顿环球时报》指出,“长久以来,巩固社会契约一直会使人们对生活感到满足。然而,像欧洲其他社会一样,老龄化的人口和不可避免的经济的全球竞争是使法国要采取这种改革的动力,而这项改革可以使爱尔兰和英国有能力适应21世纪。现在法国这些抗议的示威是在为未来而行动。”
  历届法国政府都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有所突破。然而,见效甚微。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福利体制的制约。35小时工作制、法定长假、免费医疗以及住房补贴等等,这些社会保障政策,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在这一制度下,有些人似乎并不担心失业,因为即使失业也还能坐享救济金和医疗保险等种种实惠。
  要让人们放弃既得利益并非易事。法国民众对现有体制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僵化的保障体制下,法国年轻人很不愿意、也越来越没有信心过渡两年试用期。他们宁可上街示威和诉诸罢课。
  欧洲国家一直引以为傲的高福利社会体制,从另一角度来看,却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欧洲等工业发达国家,都面对老年化社会的来临,养老及医疗庞大开支所造成的政府赤字负担愈来愈重。随着欧盟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高成本的“养懒人”制度越来越令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在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的压力下,企业纷纷裁员或将工厂外迁。法国的经济政策也不得不继续“向右转”。面对困难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一些社会政治力量越来越趋向极端化。
  法国知识分子、各届有为政府都在试图推进改革。然而,改革派政府的遭遇多半是“雄心万丈,深渊万丈”。1995年,推出铁路工人退休制度改革的朱佩政府下台;2005年,推动教育和福利改革的拉法兰政府下台;同样,此次抗议CPE的示威浪潮席卷全国,令现任总理德维尔潘支持率大跌。改革仍然难以为继。
  同为欧盟主要成员国的英国和德国,在高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也都陷于“改革难、不改也难”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2005年,德国的社会福利改革就遭到成千上万人的抗议。2006年2月。德国最大服务工会发动14年以来最大规模公共服务部门大罢工,抗议工作时间延长。2006年4月初,德国工程工会组织全线警告罢工,要求加薪5%。看来,默克尔改革的快车撞上了“最低工资”路障。
  加入欧盟之前,德国政府认识到,过多的社会保障将损害就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欧洲的社会改革考验着欧洲政治家们的智慧。面对改革,欧盟各国的领导人需要在改革力度和民众的承受能力之间以及市场化和社会公正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
  英法德这样的罢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欧洲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重新思考。2006年4月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一篇“法国面向未来”的封面文章,该文指出:“在过去几年里,当其他西方民主政治国家静悄悄地缓慢前行时,法国不时地处于惊愕、激怒和困惑的状态中。这场罢工可能平息,但其掩藏的根本问题仍然存在:法国明显欠缺适应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能力。法国要做出选择,是大胆的革新来彻底地释放法国的活力,还是顽固地坚守现行规则。后者带来的不会是钦佩或恐慌,也不是憎恨或冷漠,而只能是遗憾。”
  (作者单位:长江商学院)
其他文献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四川省阆中市(县级市),其一些行政机关却超标建设起各类漂亮的办公楼。相关现象被媒体报道后,引来舆论的强烈批评。但是,阆中市的官员对这种批评却不以为然。审计局局长在解释办公楼为什么要建成别墅造型时说,这样做是为了“节约成本”;而阆中市委一名官员则如此来给漂亮办公楼现象“定性”:“媒体在报道时,强调了阆中是国定贫困县的背景。但我认为,贫困县难道就不能建一些好的楼房吗?”;“
高房价问题早已成为国人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抑制房价继续上涨,2005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出台调控政策。但调控政策实施后,房价仍持上涨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房价飞速上扬。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2月和3月上涨5.9%,至6月攀升到7.1%。一些地区的房价涨幅已到了令消费者难以承受的临界点。种种迹象表明,商品房上涨在短时期内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