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但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读的形式并不少,但这些读,不是作为能力训练,而是当作教学环节来安排,是为读而读,久而久之,学生很难达到有感情朗读,而是“千人一腔”。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教材内容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激情自然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境界,使教与学双边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
一、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读”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刺激学生感官,反复读,反复刺激,学生就能逐渐领悟文章内容,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大部分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但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感觉去揣摩,在教学中,更应以读代讲。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轮读等,在朗读中自己找到答案。
二、以读悟情,以情促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都给学生展示了美丽的世界。学生喜爱生活,喜欢反映生活画面的文章。而“读”这一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和文字,能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的铿锵和谐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气,在脑海中产生鲜明动人的形象,形成生动有趣的情节。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展开丰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能更好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鹅》这首诗时,虽然绝大多数小朋友在学前班或更早时就已经会背这首诗,但是,我仍然很认真地范读,让他们听朗读录音。在读了数遍后,我问:“小朋友,你们谁知道小作者一张口就连说三个‘鹅’字呢?”学生回答:“因为鹅很多。”我又接着问:“小作者看到这么多的鹅后,会怎样呢?”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那么多的鹅用手不停地数着,一定是感到惊讶。”有的学生说“脖子长长的,洁白的羽毛,在水上漂着,多可爱呀!”我说:“回答得很对。这里连说三个‘鹅’字,不仅表示鹅多,还表达了作者喜爱鹅的愉快心情。你们说这一行应该怎样读呢?请大家读读试试。”经过老师一指点,学生们都能用稍慢的速度,读出喜爱鹅的感情。整首诗,我都没费口舌,让学生通过带动作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自己理解诗意。如读“曲项向天歌”时,我让学生边做扭头仰脸动作读;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让学生边想象边读,读后,指名把想象的情景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地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之感,并将作者喜爱鹅的感情读出来了。通过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读激情,以思促读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不同水平(指朗读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朗读,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使听者情趣盎然,备受感动,与作品内容共鸣;有的使听者感动平淡无味,无动于衷。为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读”这一环节上应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读”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揚科》等课的教学,应按故事的情节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朗读的基调。这类作品朗读的基调应是深沉的,富有同情心的。同时朗读还应该代表作品中的主人公,向黑暗社会发出控诉。当读到主人公的悲惨生活、内心痛苦失望时,教师应以悲伤、难以忍受的语调来读;当读到主人公渴望自由,对生活充满无限希望时,教师应以喜悦、充满欢乐地亲切感来表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动情,陶冶学生情操。如朗读《凡卡》,我们要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以深沉、缓慢、同情的语气、语速读第一节:“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徒。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读第二节:“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应用担忧恐惧、怕挨打又无可奈何的语气来读。接近文章尾声时,要用发自内心的呐喊,苦苦乞求的语调来读:“‘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这样的朗读入境动情,自然会声咽语塞,学生眼眶里都会闪动着泪花,心灵震颤,受到感染。
总之,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给读以时间的保证,方法要恰到好处,不能让读成为“花瓶”,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一、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读”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刺激学生感官,反复读,反复刺激,学生就能逐渐领悟文章内容,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大部分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但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感觉去揣摩,在教学中,更应以读代讲。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轮读等,在朗读中自己找到答案。
二、以读悟情,以情促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文质优美的文章,尤其是一批名家名作,都给学生展示了美丽的世界。学生喜爱生活,喜欢反映生活画面的文章。而“读”这一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和文字,能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的铿锵和谐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气,在脑海中产生鲜明动人的形象,形成生动有趣的情节。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展开丰富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能更好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鹅》这首诗时,虽然绝大多数小朋友在学前班或更早时就已经会背这首诗,但是,我仍然很认真地范读,让他们听朗读录音。在读了数遍后,我问:“小朋友,你们谁知道小作者一张口就连说三个‘鹅’字呢?”学生回答:“因为鹅很多。”我又接着问:“小作者看到这么多的鹅后,会怎样呢?”有的学生说:“作者看到那么多的鹅用手不停地数着,一定是感到惊讶。”有的学生说“脖子长长的,洁白的羽毛,在水上漂着,多可爱呀!”我说:“回答得很对。这里连说三个‘鹅’字,不仅表示鹅多,还表达了作者喜爱鹅的愉快心情。你们说这一行应该怎样读呢?请大家读读试试。”经过老师一指点,学生们都能用稍慢的速度,读出喜爱鹅的感情。整首诗,我都没费口舌,让学生通过带动作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自己理解诗意。如读“曲项向天歌”时,我让学生边做扭头仰脸动作读;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让学生边想象边读,读后,指名把想象的情景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地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之感,并将作者喜爱鹅的感情读出来了。通过朗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读激情,以思促读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不同水平(指朗读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朗读,所取得的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使听者情趣盎然,备受感动,与作品内容共鸣;有的使听者感动平淡无味,无动于衷。为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读”这一环节上应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读”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情操。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揚科》等课的教学,应按故事的情节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朗读的基调。这类作品朗读的基调应是深沉的,富有同情心的。同时朗读还应该代表作品中的主人公,向黑暗社会发出控诉。当读到主人公的悲惨生活、内心痛苦失望时,教师应以悲伤、难以忍受的语调来读;当读到主人公渴望自由,对生活充满无限希望时,教师应以喜悦、充满欢乐地亲切感来表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动情,陶冶学生情操。如朗读《凡卡》,我们要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以深沉、缓慢、同情的语气、语速读第一节:“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徒。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读第二节:“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应用担忧恐惧、怕挨打又无可奈何的语气来读。接近文章尾声时,要用发自内心的呐喊,苦苦乞求的语调来读:“‘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这样的朗读入境动情,自然会声咽语塞,学生眼眶里都会闪动着泪花,心灵震颤,受到感染。
总之,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给读以时间的保证,方法要恰到好处,不能让读成为“花瓶”,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