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离奇之死与神秘葬地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吉思汗给后世留下的诸多谜团,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其中,最具魅力的历史悬念都是与死有关:一是怎么死的?二是死了葬哪儿?壹正史记载的“坠马说”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6种,多与西夏有关。
  其中最正统的,也为更多人知道的,就是《元史》中采信的“坠马说”。
  蒙古人撰编的《元朝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坠马跌伤,就于搠斡儿合惕地面下营。次日,也遂夫人对大王并众官人说:‘皇帝今夜好生发热,您可商量。’”
  “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狗儿年”,是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这里交代一个史实,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国。冬季时,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当夜就发起了高烧。1227年7月“不豫”,病根即在此。为什么一次坠马伤重成这样?据说是流血太多。
  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有人建议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时半会也逃走不了,干脆回去养伤,等好了再来攻打。成吉思汗一生要强,心想如果这样回去会让西夏人笑话。也该他魂断西夏,成吉思汗派员去西夏国探听情况时,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讥笑,有本事你就来过招。成吉思汗听说后,表示宁死不退兵,遂挺进贺兰山,将阿沙敢不灭了。但此后,成吉思汗的伤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今阳历8月25日)病死了。时虚岁67。如果当时成吉思汗回去了,这病根子就不会落下了。
  
  贰比较离谱的“雷击说”
  
  这种说法比较离谱。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文章中透露,成吉思汗可能是被雷电击中身亡。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状。”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的出使报告。约翰·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30年,记叙并非空穴来风。
  
  叁马可·波罗的“中箭说”
  
  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与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了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泰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利箭。梁生智翻译版《马可·波罗游记》是这样记述的,“这个战胜者(指成吉思汗)在六年中相继征服了许多王国和城市,后来在围攻一个叫泰津的城堡时,膝部受了箭伤,并且因伤势过重而死去。”结果可想而知,箭伤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
  
  肆被西夏王妃刺杀的种说法
  
  下面这三种说法都与一个年轻漂亮、名叫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的西夏王妃有关,只是致伤的版本不同:
  
  ☆“中毒说”
  这种说法见于民间。有传说,成吉思汗不是中了西夏兵士的利箭而亡,而是“中毒”而死,下毒者是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成吉思汗的军队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兵士俘虏到了很漂亮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进献给成吉思汗。这位西夏王妃乘陪寝之机行事,自知成吉思汗不会放过她,西夏王妃跳黄河自尽。另有一说,成吉思汗是因为中了西夏兵士的毒箭而死,此说可能是由马可·披罗在游记中所记的中箭一说转变而来。
  
  ☆“被刺说”
  这种说法是下毒说法,是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害死成吉思汗的另一种版本。就在陪寝首夜,这位西夏王妃行刺了放松警惕性的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源于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100年后,即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作为礼物,将此书手抄本进献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应该说,成吉思汗被刺一说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被咬掉生殖器说”
  这种说法,既未见于正史,野史也没有记述,但在蒙古人中间有流传。这一风流事件也是因为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郓斡哈屯,“凶手”当然就是这位美丽女人了。据说,这位王妃被献给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但不甘受辱,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陪寝当天夜里,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阴茎给咬掉了,顿时血流如注。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67岁老人,哪遇到过这种事情,又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羞恨交加,遂致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大汗身上、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被瞒了下来,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
  此说荒诞不经,但细分析一下还是有道理。如果成吉思汗真是死于西夏王妃之手,那么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备条件的,陪寝时乃裸体,何处藏带凶器和毒药?即使带有凶器和毒药,作为一个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这种情况下,两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为自然是“咬”了——咬男人的要害处。这个传说够得上是中国古代帝王风流故事中的极品了!真是这样,这也是一种报应——风流人物风流死。
  
  伍关于成吉思汗葬地的几种传说
  
  ☆观点一:《蒙古秘史》《圣武亲征录》秘而不言
  成吉思汗去世后,按照蒙古可汗安葬之地严格保密的习俗,将遗体运往汗山大地,在那里营造了万世的陵寝,作了大宰相们的佑护,成了全体民众奉祀之神,建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室。而其真身,有人讲,葬于不儿罕哈里敦;有人说,葬在阿尔泰山阴、肯特山之阳名为也客鄂托克的地方。并将葬地“以马骑蹂之使平,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清张穆《蒙古游牧记》说,元太祖陵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北,已有专家对此否定,《元史》说葬于“起辇谷”,却又不说明起辇谷在什么地方。《多桑蒙古史》说葬于斡难(鄂嫩)、怯绿怜(克鲁伦)、秃刺(土拉)三水发源不儿罕(今肯特山)之一山中。因为这里是成 吉思汗铁木真幼年所居之处。“起辇谷”具体在何地,专家们争论很多,至今没有定论。
  
  ☆观点二:肯特山说
  据《多桑蒙古史》记载,成吉思汗曾在肯特山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流连忘返,并说:“这里大概是慈母生我的地方吧,日出东方,落在西方,人还是出生入死在一地好呵!死后应葬在这个地方。”因此他的儿子们遵照他的遗言,将他埋葬在此地。据说他在入殓时,头戴金盔,身披战甲,一手放在胸前,一手紧握着佩剑。虽然已经失去了“面上之光,目中之火”,但是仍显得面容严峻,充满豪气!蒙古风俗从来没有陵寝制度,也不用棺木。传说成吉思汗的灵柩是剖开一棵大树,中间掏空,放入成吉思汗金身,然后合拢,经漆,箍以三道金箍,然后深埋于十丈之深,不留墓迹,不刻碑文。墓地也不堆土,而是以万马踏为平地,派兵巡守四周。护陵军守护墓地三年,等待草木丛生,即使是送葬的人也不能辨认墓地在哪里时,护陵军才撤离。护陵部队由蒙古兀良合部(速不台与哲别即此部之人)选千人组成。世代免其差役。除此部队之外,任何人不准进入陵区,虽四大斡儿朵之人也不例外。据说,拖雷、蒙哥、忽必烈及阿里不哥皆附葬于此,其他子孙则别葬他处。
  
  ☆观点三:鄂尔多斯说
  成吉思汗葬地在距他病逝地不远的鄂尔多斯。传说八百年前,鄂尔多斯水草丰美,树木茂盛,喜鹊青鹿四处可见。成吉思汗远征西夏的途中,被这里美丽的景色吸引,竟忘情地失手掉落了马鞭。他禁不住吟诗一首:
  花角金鹿栖息之所,
  戴胜鸟儿育雏之乡,
  衰落王朝振兴之地,
  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并说:“我死后就安葬在这里吧。”于是把自己的马鞭插在地上,以为记号。成吉思汗病逝后,运送灵柩的大车途经鄂尔多斯,当灵车走到成吉思汗插鞭之地时,车轮陷入沼泽之中,任凭多少驼马都无法拉动丝毫。于是,人们想起了他的遗嘱,就将他安葬于此。
  
  ☆专家观点:秘葬鄂尔多斯境内可能性很大
  成吉思汗归天之时,正是夏季,天气炎热,金身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上述几种观点各有其证,但其中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都承认并突出强调了成吉思汗本人的愿望。虽然他生前可能选择过两个葬地,但我们认为对同一问题的表态,应该以时间居后者为准。
  
  据《读者导报》07.9.21
其他文献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