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继承传统是为了发展传统,戏曲演唱经历发展形成了民通、民美等唱法。这些唱法特点鲜明、表现手法丰富,表现能力强,给传统戏曲演唱方法增添了新的生命。
关键词: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民通唱法;民美唱法;发展创新
每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由于这种传承的因素,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得到了其“传统文化”最坚实的“奠基”;每一种文化因“传承”,在时代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变迁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嬗变”。作为音乐文化的传统戏曲声乐文化也身临其境,在“民族声乐”这个大概念的包容下,在演唱方法上演变成了今天主要以演唱为主的“新民族声乐艺术”。当然,这种唱法,对声音技术与声音色彩的要求仍然沿袭着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一些要求,如“气沉丹田、字正腔圆,字领腔行、声情并茂、装饰韵味”等等,只是在发声技术上又借鉴了西洋一些有用的东西。如今,民族声乐随着多元文化发展思路的影响,明显的在唱法上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演变出了我们最熟悉的三种演唱形式:民通唱法、民美唱法和三者合一唱法的出现,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真可谓是“异彩纷呈”!
1“民通”唱法的出现
中国民族声乐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土洋之争”的声乐技术文化争鸣后,渐渐迎来了民族唱法上的春天。先有戏歌唱法的出现,代表艺术家有王昆、郭兰英,她们在唱同一部中国新歌剧《白毛女》时,所体现的唱法被总结为“戏歌唱法”,只是郭兰英对戏歌唱法又增添了自己的创新因素,但不管怎样,也没有摆脱这一唱法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从《白毛女》导演舒强对郭兰英演唱的评价中看出这种局限性,他说:“郭兰英从小是唱山西梆子的,是地道的中国唱法,嗓子是吊出来的,她也是用真嗓子唱……我看她唱一般也不费力,但比起‘洋’唱法来,我觉得还是费力,尤其唱到高音时便会唱得脸红脖子粗,可是一般来说,她总能唱得很动听。”[1]可见这种唱法在唱高音时就遇到了困难。随着民族聲乐在唱法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借鉴西洋唱法的一些技术因素,不但解决了高音的问题,而且声音更具有穿透力,音色更丰满且富于表现力,其代表艺术家有彭丽媛、万山红、孙丽英(学京剧出身)等,一时间民族声乐大放光彩,可以说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当民族声乐正沿着这条路欢快的一路前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大面积打开,西方一些物质与文化现象蜂拥出现在中国的各个方面,在音乐领域,西方的一些流行思潮正冲击着我们的音乐文化市场。当然,民族声乐也无一例外的收到了冲击,“流行音乐”出现了。一时间,流行唱法与流行歌曲受到广大中国青少年的喜欢,民族唱法遭遇了“冷落”的局面,民族声乐该怎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该如何应对文化市场的“流行风”?此时,正如俗语所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引进了流行唱法的一些因素,比如在音色处理上出现了通俗化色彩,不是那么明亮了,在咬字行腔上也出现了通俗化的转变,在原来“字正腔圆”的前提下,出现了更情绪化的咬字方式,有时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但从时代的角度评价,还是唯美的等等。“民通唱法”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代表艺术家有董文华、于文华、谭晶(也有人说她是三种唱法结合最好的领军人物)等等。关于其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因此有待进一步留观。
2“民美”唱法的出现
民族唱法的另一种演变形式就是“民美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问题。对于这一唱法名词的提出还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林先生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殷秀梅时提出的。对于这一唱法有不少专家学者产生争议,说法不一,有的说应该叫它为“中国唱法”,也有的干脆把它说成是我前面提的“美声唱法民族化”等等,本人暂且把它作为中国民族唱法发展进步的一面再次提出,因此对于唱法实质性问题不作深入分析,只能以这一唱法的始者殷秀梅为例来简单陈述这一唱法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殷秀梅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一代宗师”——沈湘教授的学生。沈先生根据其声音音色特点,将她发展为主要以唱中国歌为主的歌唱家,当然殷秀梅的外国歌剧咏叹调唱得也很棒,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品《茶花女》之《饮酒歌》,在声音技巧,音色表现上“美声”味很地道。她在唱中国歌曲时,将美声唱法(其概念的阐述非常多,不再赘述)的发声腔体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中吐字与行腔以及韵味等等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音色嘹亮,音质饱满,声音高亢,吐字清晰,归韵准确,使人听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她的演唱特色预示着中国的民族声乐在发声技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这种唱法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一时间殷秀梅红遍大江南北,她所演唱的歌曲如《党啊,亲爱的妈妈》、《中国大舞台》、《妈妈教我一支歌》、《祖国正是花季》等等,那嘹亮高亢的声音无不时刻回荡在人们的耳边。民族声乐在演唱技术上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也经受时代的检验流传了下来。
3“三合一”唱法——三种唱法糅合演唱形式的出现
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顺应了中国发展的特点:在文化、政治与经济方面采取兼容并包、突出特色的方式方法,使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繁荣发展阶段。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在唱法技巧方面也采取了兼容并包、突出特色的方式方法,使得民族声乐在表现力和亲和力上大大突破了以前,现在的一些歌手,如谭晶、王莹、汤灿、王莉等等在演唱作品时,都依据作品风格以及自己的演唱特色来选唱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或“通俗唱法”,而是更多地将三者结合起来,各取其长来演唱作品,使演唱的接受群体更加广泛,不仅是受专业熏陶的人能听懂,大多数业余听众也赞口不绝,我想,这也是对民族声乐在时代前进的道路上注入的新鲜的血液,使它在每一个时代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都能留下自己兼容而又独特的创新脚印,也印证了民族声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当然在服饰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转变,一改过去的旗袍,在服饰上,大胆吸收各种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出具有时代印痕的文化服饰。使民族声乐在演员演唱的形象包装上都体现出了“三者合一”的特点,在服饰造型上,既有“民族”的含蓄、典雅,又有“美声”的高贵、华丽,同时还具有“通俗”的时尚、前卫。
4结语
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上大胆将三种唱法的优点集于一身,在服饰造型上将三种唱法的服饰优点集于一身,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时代,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进步的社会,各个国家在这个集体大家庭中都发挥着自己的所长,吸收并借鉴着别国的优点来发展自己,这就需要文化上的民族性和兼容性,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声乐在演唱技法和形象包装方面也不例外,在继承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不断借鉴其他唱法的优势,包括服饰方面,都要“为我所用”,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桂梅(1978—),甘肃天水人,文学硕士,201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
关键词: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民通唱法;民美唱法;发展创新
每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由于这种传承的因素,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得到了其“传统文化”最坚实的“奠基”;每一种文化因“传承”,在时代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变迁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嬗变”。作为音乐文化的传统戏曲声乐文化也身临其境,在“民族声乐”这个大概念的包容下,在演唱方法上演变成了今天主要以演唱为主的“新民族声乐艺术”。当然,这种唱法,对声音技术与声音色彩的要求仍然沿袭着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一些要求,如“气沉丹田、字正腔圆,字领腔行、声情并茂、装饰韵味”等等,只是在发声技术上又借鉴了西洋一些有用的东西。如今,民族声乐随着多元文化发展思路的影响,明显的在唱法上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演变出了我们最熟悉的三种演唱形式:民通唱法、民美唱法和三者合一唱法的出现,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真可谓是“异彩纷呈”!
1“民通”唱法的出现
中国民族声乐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土洋之争”的声乐技术文化争鸣后,渐渐迎来了民族唱法上的春天。先有戏歌唱法的出现,代表艺术家有王昆、郭兰英,她们在唱同一部中国新歌剧《白毛女》时,所体现的唱法被总结为“戏歌唱法”,只是郭兰英对戏歌唱法又增添了自己的创新因素,但不管怎样,也没有摆脱这一唱法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从《白毛女》导演舒强对郭兰英演唱的评价中看出这种局限性,他说:“郭兰英从小是唱山西梆子的,是地道的中国唱法,嗓子是吊出来的,她也是用真嗓子唱……我看她唱一般也不费力,但比起‘洋’唱法来,我觉得还是费力,尤其唱到高音时便会唱得脸红脖子粗,可是一般来说,她总能唱得很动听。”[1]可见这种唱法在唱高音时就遇到了困难。随着民族聲乐在唱法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借鉴西洋唱法的一些技术因素,不但解决了高音的问题,而且声音更具有穿透力,音色更丰满且富于表现力,其代表艺术家有彭丽媛、万山红、孙丽英(学京剧出身)等,一时间民族声乐大放光彩,可以说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当民族声乐正沿着这条路欢快的一路前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进一步大面积打开,西方一些物质与文化现象蜂拥出现在中国的各个方面,在音乐领域,西方的一些流行思潮正冲击着我们的音乐文化市场。当然,民族声乐也无一例外的收到了冲击,“流行音乐”出现了。一时间,流行唱法与流行歌曲受到广大中国青少年的喜欢,民族唱法遭遇了“冷落”的局面,民族声乐该怎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该如何应对文化市场的“流行风”?此时,正如俗语所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引进了流行唱法的一些因素,比如在音色处理上出现了通俗化色彩,不是那么明亮了,在咬字行腔上也出现了通俗化的转变,在原来“字正腔圆”的前提下,出现了更情绪化的咬字方式,有时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但从时代的角度评价,还是唯美的等等。“民通唱法”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代表艺术家有董文华、于文华、谭晶(也有人说她是三种唱法结合最好的领军人物)等等。关于其概念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因此有待进一步留观。
2“民美”唱法的出现
民族唱法的另一种演变形式就是“民美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问题。对于这一唱法名词的提出还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林先生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殷秀梅时提出的。对于这一唱法有不少专家学者产生争议,说法不一,有的说应该叫它为“中国唱法”,也有的干脆把它说成是我前面提的“美声唱法民族化”等等,本人暂且把它作为中国民族唱法发展进步的一面再次提出,因此对于唱法实质性问题不作深入分析,只能以这一唱法的始者殷秀梅为例来简单陈述这一唱法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殷秀梅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一代宗师”——沈湘教授的学生。沈先生根据其声音音色特点,将她发展为主要以唱中国歌为主的歌唱家,当然殷秀梅的外国歌剧咏叹调唱得也很棒,如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品《茶花女》之《饮酒歌》,在声音技巧,音色表现上“美声”味很地道。她在唱中国歌曲时,将美声唱法(其概念的阐述非常多,不再赘述)的发声腔体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中吐字与行腔以及韵味等等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音色嘹亮,音质饱满,声音高亢,吐字清晰,归韵准确,使人听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她的演唱特色预示着中国的民族声乐在发声技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这种唱法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一时间殷秀梅红遍大江南北,她所演唱的歌曲如《党啊,亲爱的妈妈》、《中国大舞台》、《妈妈教我一支歌》、《祖国正是花季》等等,那嘹亮高亢的声音无不时刻回荡在人们的耳边。民族声乐在演唱技术上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也经受时代的检验流传了下来。
3“三合一”唱法——三种唱法糅合演唱形式的出现
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顺应了中国发展的特点:在文化、政治与经济方面采取兼容并包、突出特色的方式方法,使中国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繁荣发展阶段。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正顺应了时代发展的特点,在唱法技巧方面也采取了兼容并包、突出特色的方式方法,使得民族声乐在表现力和亲和力上大大突破了以前,现在的一些歌手,如谭晶、王莹、汤灿、王莉等等在演唱作品时,都依据作品风格以及自己的演唱特色来选唱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民族唱法”或“美声唱法”或“通俗唱法”,而是更多地将三者结合起来,各取其长来演唱作品,使演唱的接受群体更加广泛,不仅是受专业熏陶的人能听懂,大多数业余听众也赞口不绝,我想,这也是对民族声乐在时代前进的道路上注入的新鲜的血液,使它在每一个时代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都能留下自己兼容而又独特的创新脚印,也印证了民族声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当然在服饰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转变,一改过去的旗袍,在服饰上,大胆吸收各种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出具有时代印痕的文化服饰。使民族声乐在演员演唱的形象包装上都体现出了“三者合一”的特点,在服饰造型上,既有“民族”的含蓄、典雅,又有“美声”的高贵、华丽,同时还具有“通俗”的时尚、前卫。
4结语
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上大胆将三种唱法的优点集于一身,在服饰造型上将三种唱法的服饰优点集于一身,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时代,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进步的社会,各个国家在这个集体大家庭中都发挥着自己的所长,吸收并借鉴着别国的优点来发展自己,这就需要文化上的民族性和兼容性,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声乐在演唱技法和形象包装方面也不例外,在继承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不断借鉴其他唱法的优势,包括服饰方面,都要“为我所用”,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桂梅(1978—),甘肃天水人,文学硕士,201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