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ong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学生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也关系到其一生。语文教学开展美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浇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新课程标准下,《全日制教科书(必修课)语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美、体验了社会美、享受了艺术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说:“美育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新生活的创造者,一个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行为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合乎美的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语文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
  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优美、更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了。比如说《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句式使我们感受修辞之巧表达之妙,又使我们感受语言之精意境之美,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居所?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从主观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客观上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应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北国风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雪”不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直接融人大自然的怀抱中。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少年,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读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你会加深一份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之情。
  新教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困境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而赞美人类的崇高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则成为语文教材中社会的三大支柱。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材料归类整理,相互传阅;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结构美、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共哀乐,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要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洞悉作者的生平思想;挖掘作者的写作匠心. 讲课时要“出得来”,用情真意切的讲述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要紧扣教材特点,深切“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要启发学生沿着作者思路的轨迹,深入剖析“语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深刻领悟“作者的旨趣”,使课文无声的铅字,变为有声、有形、令人可听可见的动情语言,生动地展现文章思想感情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状态和风格,引起了国外各界人士高度关注。  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像海啸一样猛烈冲击欧美政治主流。6月,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震惊全球,上演过“选民后悔” “首相辞职” “英镑暴跌”等剧目。11月,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又使英国脱欧计划陷入混乱。11月,毫无从政经验的富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再次举世震惊。素有西方“民主典范”的美国,这次成了“反面教材”。西方一
《工作规则》将运用“四种形态”程序化、规范化,为纪检机关把握运用“四种形态”提供了具体而微的操作指南,必将推动监督执纪工作深度转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监督
当前,职高大量扩招,在面临就业压力的背景下,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发挥更大作用。这是新经济形势下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创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界面向新世纪的重大课题,是教育发展史上面向未来的全新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培
现行(试行)的《高级中学美术课本》所选门类较为齐全,作品也较为有代表性。该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水平及思想素质都会产生较好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对广大青少年要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并强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的观点和情感,保卫祖国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真情地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具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始。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又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因而有人称之为“危险期”,有人称之为“狂飆期”,有人称之为“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不论在交往上、情感上、学习上、休闲上、性问题上,前途选择上,都会发生许多适应困难问题,人的个性要在这一时期获得定型,
介绍了半连续开采工艺在我国露天矿山的应用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采用该工艺的必要性,展望了半连续开采工艺的发展趋势,为加速发展我国露天矿山半连续开采工艺而提出几项建议。
竞争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完善自身和实现自我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无不呈现竞争的激烈,于是,人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便成为人才素质的重要社会需求。中学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主阵地,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那么,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
摘要:随着教科书不断地更新换代,众多的英语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学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课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其中兴趣对于学习英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浅谈如下几点:一、认识英语的重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在实践中学英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激发;培养;兴趣;重要性;方法;实践  随着教科书
思想政治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政治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扣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课文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课本中又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