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易被忽略的几个要点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由过去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提升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于是教师们围绕如何培育信息素养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易被忽略的要点,文章就这些要点作了初步的分析,以便凸显其在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素养;培育要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4-0032-03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的最大理想就是让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技能内化为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能够帮助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呢?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这一夙愿。近几年各个学科都在提倡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笔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也在课堂教学或公开课的展示中运用了一些自己或别人的研究成果,这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备课要充分、导人要精彩、过程要优化、手段要多样、结构要清晰等。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法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信息素养的培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并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思考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易被忽略的要点,思考如何去弥补这些不足。
  一、准备学生不充分
  备课主要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家真的就是这样备课的吗?其实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是备教材——梳理教学内容。在高效课堂上我们也许会去备课堂——设计教学环节,而对于备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屈指可数.甚至于不知道什么是“备学生”,确实这一过程已被忽略。那么什么是备学生呢?到底备学生需不需要呢?我们如何去备学生呢?
  几年课教授下来,教师对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就算做不到了如指掌,也最起码是心中有数,但是你对学生的学情心中有数吗?比如:学生对这堂课教学内容的前续知识或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学生学习能力个体的差异性等等。这就是我们“备学生”要准备的内容。如果对这部分情况不了解,教学内容就没有针对性,那么就谈不上课堂效果,更谈不上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达到:首先,要对各个学段的教材有所了解,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各个学段教材的内容均有所重复,所以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情况,在充分理解《课标》中对“信息素养”11条解释的基础上,切实制定相应的目标等级;然后,要了解学生的基础与学力,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也有不同,有的可能只完成“知识与技能”中的某一项。有的却能“三维目标”都达成。这方面可通过学生历次任务的完成情况、问卷调查、涉及下一节内容的操作题去进行了解,依此制定不同层次的任务;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学情去备教材、备课堂。这样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就能做到承上启下,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也能通过题目的区分度来实现分层教学。我们只有对学生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
  二、学习方式不自主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文件颁布到现在已经10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已经在执行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了呢?对于评优课、示范课、平时教学课,教师喜欢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以此反复再辅以适当的小结与评价。学生对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工具软件操作这一过程,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只是进行了机械的模仿。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那么以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有障碍,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是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呢?笔者曾做过一个大胆的尝试,在讲完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六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后,设计了一堂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光影魔术手”的相关使用,学习方法可以迁移别的同类软件的操作或上网搜索相关内容或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然后根据要求分组去处理发给他们的一些图片。最后效果相当好,学生都能完成基本的操作,平时教学中要达到同样的效果,最起码需要两节课时间。表面看来,教师好像没做什么,但其实工夫全在课外。首先,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自主学习,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要易于掌握或能够从已掌握的知识中迁移过来,二要适合所有的学生自主学习;其次,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比如,可以通过英特网查找相关内容、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暗示或伏笔等;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规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且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可控的范围内能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他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会更有深度,对以后知识的运用会更得心应手。
  三、过程性评价不重视
  现在很多课的导人都很精彩.过程设计也很巧妙,学生课堂反响也很好,但就是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试问,弱化了过程性评价,怎么确切地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遗漏,这些缺失教师怎么进行弥补?
  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要紧扣教学环节,以任务的形式出现,要精心设计,要能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价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又各有特点:
  (1)微型主观题的应用,既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能覆盖较多的知识点,其一般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给学生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这些又都在可控的范围内。
  (2)作品的创作,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首先要给出明确的主题、具体的要求、相关的素材。同时鼓励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但必须是围绕主题的,然后依据所学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创作相应作品,最后根据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三维目标达成度做一客观评价。
  (3)实际问题的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也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需要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辅以文字性的说明,对结果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有分析、有思考、有操作,那么结果如何都是应该鼓励的,当然教师也需要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给学生以引导或参考。
  课堂是我们的“阵地”,我们要对其负责,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课堂,作用于教学相关环节,并做到查漏补缺,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以此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课标》中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如果忽视了过程性评价,我们就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聋子和瞎子。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挖掘
  在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对三维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不难实现,“过程与方法”在这些年的重视下,利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已经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大多流于形式,是为了“成全”三维目标而存在的。笔者认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信息技术的躯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信息技术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是没有活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必将弱化,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要体现的价值将得到升华,将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意义。有的教师会说,课程中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去挖掘啊?其实,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深刻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其次要对教材进行研读与精选,从中挖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在信息素养的培育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的情感外,我们也可将他们往积极的方向引导,比如,通过精彩的导入、合理的案例、有趣的任务,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快乐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同时,积极的情感态度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价值观可以是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如“网瘾”问题,我们知道网络是柄双刃剑,对于信息技术我们应该合理地使用:价值观也可以是这堂课所要表达的,如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统计从小到大父母在你身上大概花费了多少,而这些费用都是父母辛苦劳动所得,以此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孝顺父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挖掘,除了需要对一堂课认真设计外,同时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较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等,而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课外积累的。对于这次信息技术课改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是决策者们的大胆尝试,同时也将决定信息技术课程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希望以上一些思考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课改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开拓信息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
其他文献
日前,“ 2013年中美英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关村一小隆重召开,我国教育界及英、美两国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了中关村一小唐春璐老师精彩的信息化公开课。在这节公开课上,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体现了它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注学生,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学习  为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教而忽略了学生学的现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引导教师把
摘 要:随着微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展开了校本微课资源的建设研究。文章以小学低段信息校本微课为例,从一年级信息校本微课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微课的优点进行微课脚本的设计,制作出微课后发布到学习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作者从整个微课的设计与应用全过程中进行分析,提出了校本微课在建设时的建议。  关键词:校本微课;信息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
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作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变革的产物,与教育的结合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加可视化、交互性、多媒体性和智能化的教与学体验。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发展中,对其应用效果的评估起到了衡量成败得失与指明发展方向的作用。本文以苏州市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应用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在苏州市中小学发展的整体情况,再构建了一个包含软件设计、硬件布置、教师技能、学生兴
摘 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基于SaaS(Software-as-a -Service,软件服务化)模式进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投入大、发展速度慢等问题,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跨越式发展。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采用该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以及在推广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SaaS;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 戴尔公司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构建“互联校园(Connected Campus)”,为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云计算产品和服务;  * 双方将在数据中心虚拟化、云计算解决方案等领域展开合作,进一步推动“云华东师范大学”战略的实施。  2013年10月10日,戴尔公司与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构建 “互联校园 (Connected Campus)”,双方将在数
3月21日,锐捷网络在其北京体验中心向媒体发布了“云课堂”产品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技术EST(Enhanced Stream Transmission)保证了能以极低资源交付高性能的虚拟桌面,只要学生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云课堂主机。方案中的核心设备每台RG-RCD6000“云课堂”主机可提供60个云教学桌面系统。学生终端RG-Rain100(RG-Rain200一体机)采用经过优化的外置构架
摘 要: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工作的主体,其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文章对新疆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新疆农村中学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培计划;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6-0078-03  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将
烟台市构建了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课堂效率,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均衡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高标准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网络城乡全覆盖。教育城域网建设是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本着高点定位,超前规划的原则来实施。  第二,依托教育城域网,广泛开展网络应用。我市
跑酷是一项具有观赏性的城市疾走极限运动。跑酷者只依靠自己的体能和速度,就能像猿猴一样快速地在城市里飞檐走壁。  拥有跑酷梦的又何止是人类呢?家里住着的“喵星人”也是跑酷爱好者,它们天生自带的灵活攀越技能和梦幻般的“无影脚”,真的让人类望尘莫及啊!  每当夜晚来临,如果听到家里响起了一连串细碎的跑步声,你不要单纯地以为是“喵星人”在为民除害——捉老鼠。更多时候,它们是在开心地疯跑,只是为了享受速度带
摘 要: 信息化浪潮给产业带来的变革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文章深度挖掘基于信息化的微信即时通信用于移动学习的特性,探讨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及公众平台实现移动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提出微信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素、设计方案。同时,以“英语写作”为例,给出微信融入移动学习的具体应用模型与实施步骤,并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验证微信移动学习的积极效果,旨在为本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