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时期美日间的外交折冲——以“阿利森事件”为中心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军进攻南京时,击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引起两国关系紧张。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方为缓和对美关系同意美使馆人员最早返回南京。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阿利森事件”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遭受侵害的中国妇女却为美日两国政府及舆论所遗忘,被提交军法会议的日军官兵的罪名也是殴打美国外交官而不是强奸中国妇女。美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有关日军暴行的报告,
其他文献
公安文学是以讴歌人民警察、塑造人民警察形象、记录公安工作历程为要务的。公安文学高扬时代主旋律,把握主基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繁荣公安文学创作,对于
风险社会背景下,预案的预测与控制功能使其成为消减不确定性的重要方式,而预案及其编制过程本身则带有悖论性,并加剧了应急管理制度风险。本文以预案功能与危机不确定性为基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同大学教育的勃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教育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着大批的后备军,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