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金,带孩子“逃离”学校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还在为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而托人情,走关系,还在为成绩单上的数字而窃喜抑或犯愁,那在徐雪金看来,你这种做法不仅out(落伍)了,而且还令人嗤之以鼻。用他的话说,“送孩子去学校上学,会扭曲孩子的天性。”因为学校就是“人力资源生产机器”,“有着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拿着分数,比来比去,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脑袋’”。
  2009年,徐雪金毅然将自己从一个企业家变成了居家的“全职爸爸”,坚持让孩子在家上学。2011年,他还成立了“在家上学联盟”网站。“目前注册联盟的家庭已经有5000多个,真正实践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庭有1800个左右。”徐雪金说,建立网站就是希望打破孤军奋战的现状,让大家互通有无,共同学习、探讨。
  这种中国式的“在家上学”教育模式出现的时间不长,引来家长和教育界议论纷纷,但徐雪金走得很坚决。
  
把“课程”录进MP3
  徐雪金,江西省乐平市人,今年37岁。2003年初,他来到浙江省义乌市,白手起家创立了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2009年,事业干得正是风生水起,他却辞了“老总”,转行做了“全职爸爸”。
  这事的起因,还得从徐雪金的女儿徐菲娅说起。
  2009年,徐雪金不惜重金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当地一家颇负盛名的幼儿园。一个月后,细心的徐雪金却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儿没精打采。几经询问,女儿有些委屈地告诉他:“爸爸,老师不喜欢我,总是批评我,她好凶。”
  女儿的话,让大专毕业的徐雪金回想起了他那毫无快乐可言的中学时代。“虽然生在农村,但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千方百计找各种书来看。那时,我很自由,过得很开心。可自从上初中以后,自由就不可避免地被无休止的考试剥夺了。为了应付考试,我几乎没时间去看自己想看的书,初中几年读的书甚至没有学前读的多。另外,体育、音乐课很少,个人兴趣爱好的发展空间也比较小。”
  徐雪金认为,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接受一种固定模式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十分残酷。我觉得,教育是让孩子健康快乐发展的过程,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但我们的学校更多的是管束,并不信任孩子有自我选择、自我学习的能力。”
  反复考量之后,爱女心切的徐雪金完成了他人生中“华丽丽的转身”:把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家专心带孩子。
  如今,徐菲娅已经8岁了,按体制内教育进度应该是上小学二年级。徐雪金为她设计的课程是:上午语文、数学、英语,下午手工艺和体育。课程会随着孩子的状态每天变化,教材也会视孩子的兴趣程度适时调整。为了不让课程干巴巴的,徐雪金特意买了一部MP3,把“课程”灌录其中,方便随时随地给女儿 “上课”。比如说语文课就是以“音乐加故事”为主,选取国内外的经典民歌、儿歌、童话故事和古诗词播放给孩子听,一至两个星期更换一次内容。
  徐雪金说,在这个阶段,着重培养女儿对阅读的兴趣及能力。只要培养起女儿对知识的兴趣,她自然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我也带女儿去学钢琴,学了两周,她觉得不好玩,又去学画画。她想学什么,我就带她学什么。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她的兴趣和天分。现在,她每天都很开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要扭曲了孩子的天性,这样反而遏制了她的发展。”徐雪金叹了口气说,“我曾和朋友说,每天早上吵醒我的,不是小鸟,而是一早赶去上学的孩子。在我们义乌,有的孩子早上6点钟就得起床去上学,我们大人基本上都是7点以后起床去上班,怎么能让我们的孩子过得比大人还辛苦呢?这种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有影响,这一点很严重,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现在,徐雪金的“家庭课堂”里除了女儿,还有他3岁的儿子和4岁的外甥。他为孩子们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但原则是一致的——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快乐学习。
  
“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
  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构建与培养,是“在家上学”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徐雪金看来,“生活是最生动的课堂”。“在家上学,并不等于把孩子关在家庭这个真空的环境中,而是给孩子更多学校没有的自由,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生活、走进社会。”
  徐菲娅6岁时,徐雪金就鼓励她独自去买菜。在这个过程中,她对数学有了基本的概念,带去10元钱,买了多少菜,花了多少钱,应该找多少钱。“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我都鼓励孩子自己去做。我带她一起做饭,女儿喜欢帮我切菜。”
  除了家庭生活,徐雪金经常找一些机会,让孩子参与社会生活。他带女儿去过孤儿院、养老院,甚至摆过地摊。在义乌,小商品批发的货源十分充足。也是从徐菲娅6岁那年开始,徐雪金每逢国庆节,就带着孩子去批发一些小红旗,再到大街摆地摊卖,孩子对每一笔生意都抱有极高的热情。
  “有一天,我们在去图书馆的路上,遇到一群人在河边吹小号,我就让孩子尝试着参与到他们的排练中。这种偶发性的事情,能让孩子学会怎样通过沟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以及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精神。”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如何处理,如何在生活中学习,这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是学习的对象,都是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现在我的孩子看到公园里的园艺工人锄草,都会主动参与劳动。”
  “在家上学”虽然自由,但绝不意味着纵容和放任。每当孩子做错事或者违反了“在家上学”的一些纪律,比如到了规定的时间不学习,或者干家务活偷懒,徐雪金就会召开“正式”的家庭会议,严肃认真地讨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孩子会有模有样地说出他不想学这门课的理由,比如说教材比较枯燥,我们就考虑换教材;又比如说他不想天天洗碗,想要换一份家庭工作,比如扫地等等。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我认为十分有效,不要觉得他是在挑战你作为家长的权威,这是培养他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你会发现孩子成长得非常快。”
  
“在家上学”成为全球化的潮流
  有人指责徐雪金是把孩子当成了试验品,但徐雪金说,“如果把孩子放进一个僵化的应试教育系统中,才是拿孩子的未来去冒险。”他强调,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他们只是没有像同龄人一样被关进学校。”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理解“在家上学”这种教育模式?
  徐雪金:我始终觉得,在教育问题上,不能总是埋怨老师、埋怨学校。“去学校上学”,父母就可以把教育孩子的大部分责任扔给学校,家庭教育作为辅助。但“在家上学”恰恰相反,关键是让家长负起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目的是培养孩子自立、自学的能力。
  环球人物杂志:“在家上学”有哪些优势?
  徐雪金:首先,我们可以为孩子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在尊重孩子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掘他的兴趣,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这种能力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而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可以有几个答案,因为他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此外,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康、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这两点,恰恰是“在学校上学”最欠缺的。
  环球人物杂志:那么,这种模式有没有缺陷或弊端?
  徐雪金:目前“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还在摸索当中,当然会存在缺陷。比如说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另外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孩子会有些散漫,课程计划的落实就会受影响……我们也在慢慢调整,这就像人生,是个边学习边摸索的过程,没什么是完全能规划好的。
  环球人物杂志:如果有一天,孩子自己提出想要回学校上学,您会尊重他的决定吗?
  徐雪金:我当然尊重他的决定,不论是“在家上学”或是“在学校上学”,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体验,人生需要有不同的经历。我提倡的是“开放式教育”,包容性很强。其实,两种上学模式应该互为补充。孩子在学校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厌学状态,就可以考虑让他在家上学。如果孩子在家上学效果不好,完全可以让孩子再回学校去上学。我所说的“在家上学”只是提倡一种“开放式教育”,而不是什么固定的教育模式。重要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抱着探索的态度,要负起家长的责任。
  环球人物杂志:目前,“在家上学联盟”网站有会员5000多人,日访问量近5万人次。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注这种教育模式?
  徐雪金:这么多人关注,是因为教育事关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未来。从我在网络上和家长的交流来看,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问题,所以他们迫切地想要寻求一种解决方式。目前,“在家上学”正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在美国有200万个家庭选择“在家上学”,“在家上学”也已经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模式。
  环球人物杂志:“在家上学”似乎也不容易推广,比如说父母一方要彻底回归家庭;另外,随着课程的升级,对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父母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
  徐雪金:“在家上学”的确有一些硬件要求,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中必须有一个在家教育孩子。如今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赚钱,没时间进行家庭教育,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都在这里。家庭温暖的缺失,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是致命伤。对此,我觉得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家长都有责任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及教育。至于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倒不用担心。我们培养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从兴趣出发、主动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环球人物杂志:您会让孩子参加国内传统的学历考试吗?目前国内就业,普遍来说还是有门槛的,比如说最热门的公务员考试,对学历都有较高要求,您对孩子以后的就业如何规划?
  徐雪金:学历不等于能力。我暂时没计划让孩子参加高考,希望的是能送他出国。谁也不知道孩子会发展到什么状态,我不会拿预想的一件衣服硬是穿在孩子身上,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性。父母能做的,就是培养他健康的身心、学习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其他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吧。
  
  编辑:李雪 美编:黄浩 编审:张勉
其他文献
1860年,美国大选结束不久。一天,有个银行家前来祝贺刚刚赢得总统宝座的林肯。恰在此时,他看到参议员萨蒙从林肯的办公室里出来,便非常忧虑地对林肯说:“您千万不要将此人招入内阁。”林肯问其原因,银行家答道:“因为萨蒙比您聪明智慧得多呀,他一旦进入内阁,迟早会背叛、取代您的。”林肯听后微微一笑:“你还认识其他比我聪明智慧得多的人吗?我要将他们统统招入内阁!”听了林肯这句“不知好歹”的话,银行家只好叹了
公元1877年8月8日,英国海军部收到来自外交部的一份文件,上面是即将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的12名清帝国留学生名单,其中一位的简介是:“严宗光,现年23周岁,在福州船政学堂肄业五年,在练习船上实习并服役六年,曾任练习船航海军官,中国水师都司。英国皇家海军上校德勒塞评论其为非常机敏的军官和导航员。”  按照计划,这个年轻人将会成为一名海军将领,并很可能在17年后的中日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就像他的
在红、黄牌问世之前,裁判对于球员实行警告或者罚出场时,只是用语言或者手势来表示。但由于语言和手势在国际足球比赛中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会给裁判的工作带来困难,比赛场面也愈加火爆。  1966年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在四分之一决赛中,因为没有红、黄牌制度,很多球员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被裁判警告过,粗暴场面频频上演,导致比赛几乎失控。时任国际足球裁判委员会主席的英国人肯·阿斯顿观看了这场比赛后,一直被此事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痴的恐怕不只是作者。作为“当代红学研究第一人”,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一痴就是六十载。95岁高龄的他,直到去世前10天,还在向女儿口述一部关于红学的新书大纲,书名叫做《梦悟红楼》。  2012年5月31日,周汝昌在家中逝世。人往往会在最后的时候怀念最初,前去送别先生时,笔者不禁回想起最初认识先生时的情形:那是1980年,笔者还在读研究生,写了一篇论文《史湘云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警察就是犯罪分子的克星。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猫与老鼠——猫捉老鼠、老鼠怕猫,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警察全力追捕犯罪分子,犯罪分子忌惮警察,则是法制社会最平常的状态。正因为如此,警察队伍中一旦混入了几只“蛀虫”,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就格外巨大,人们所受到的震惊就更不用说。  2012年8月以来,除重庆外,还有广东、浙江、湖南、江西等地一批公安局高官相继受到查处或法办。广州市公安
小叶丹(果基约达,1894—1942),解放前曾是四川凉山彝族果基家支头人。1935年,他与刘伯承在彝海边歃血为盟一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3月的北京,春暖花开。然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已经到了穿短袖的季节,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一下飞机,就被耀眼的阳光烤得直冒汗。出租车司机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西昌属于亚热带气候,基本没有冬天。又因为这里多山,地形崎岖导致交通不便,西昌被称为‘来了就回不
一    来的时候,灰暗的长廊里没有一个人,于是她把手中的纸袋放在地上,整个人靠在墙上,有点虚弱的样子。  “等一下你把这一袋鸡蛋提给曹老师。”  “为什么?”  “他给你补课了,谢谢他。”  “我不送!”  妈妈低声下气跟她商量,“你怎么不听话?给老师提过去,又不重。”  “好了,好了,我送,行了吧!”  “都是为你好,以后就知道了。”  为我好,可我不要这种好。小佳想。过了好一会儿,老师还没来
一天有24个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用打牌、赌博,做无聊的事,来消磨岁月,这实在非常没有意义。那么,该如何打发时间呢?我认为应该在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前几天,高雄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和我讲了几句话。他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我一天用十万元,我活过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
两周前,她还只是一位普通的哈尔滨姑娘,两周后,她成了中国历史上首位速度滑冰冬奥会冠军。  身份变了,张虹的特质却没变。爱笑、爱自拍、大大咧咧……她说,得了冠军,张虹还是原来的张虹,现在不会变,以后也不会变。  凭借超越常人的忍耐力,她登上运动员最高荣耀的奖台,又信奉“金牌不会是我的人生目标”;她像所有25岁的姑娘一样爱美爱自拍,却从事了一项“注定与寂寞纠缠”的运动;她不喜欢高谈天赋、责任与未来,又
经典影片《德黑兰1943》,讲述了二战后期的一场传奇谍战。德国纳粹准备伺机暗杀在德黑兰举行会晤的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但是苏联特工从一个醉醺醺的党卫军那里得知了敌人的行动计划,最后制服杀手,成功解救了“三巨头”。由阿兰·德龙扮演的苏联特工,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人。这个特工原型之一,就是被称为苏联“头号特工”的格沃尔格·瓦尔塔尼扬。  2012年1月10日,87岁的格沃尔格在莫斯科一家医院逝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