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来接受外界的信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爱学、乐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兴趣 爱学 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应培养他们乐学。《论语》上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爱学的心理。一旦他们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就会主动学习,思维也会活跃起来,掌握知识的技能就会提高。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教师应时刻思考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所在,把学生的新知变成自己的需求。(2)教师要营造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尽量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3)教师要把数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就有一种真实感。
教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时,我给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小石块、土豆、红薯等。课一开始我就提出如何求它们的体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师问:“你们想到了什么?”生1:“我们可以用割补的办法算出体积。”生2:“把这些物体看成与其近似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估算出它们的长、宽、高求出体积。”生3:“根据重量估出这些物体的体积。”但许多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估算不能得到准确的体积,且割补又改变原物体形状。这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把其中的一个物体投入到盛有水的容器里,水面就会上升,求上升的水的体积就行了。”全班一致赞成。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于是我给每个小组提供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透明的实验容器,让学生小组实验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时候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已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自己想去学。
二、锤炼语言,提高效率
1.语言要适合学生特点。教师语言的精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所以教师应锤炼自身的语言,少说或不说多余的话和重复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倾听。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师:“组长起立汇报结果。”生1:“我们用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体里倒三次正好把圆柱体装满,反过来,又把圆柱体里的沙子倒回圆锥体也正好倒三次。”师:“这说明什么?”生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师:“有不同意见的吗?有两组举手,其他的都一样。”生2:“我们组倒了两次就满了。”生3:“我们倒了九次。”师:“出现这些情况是为什么呢?请每组把实验用具拿出来大家观察一下。”师引导学生发现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用数学语言叫做“等底等高”。師:“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锥体积公式的学习,关键是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全身心地配合教师精练的语言,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倾向。
2.善用“肢体语言”。儿童语言的特点是随意、自然、不拘小节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讲究语言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体态语言。通过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更能直接地表示出某种含义,甚至有时还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此时,我不说话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竖起大拇指,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在运用数学语言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在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和表演越清楚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学会便会处于快乐的学习状态中。
三、借助演示,自主体验
直观演示和实物的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不妨千方百计地利用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挂图等辅助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并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师(拿出一只圆柱形的铅笔):“这枝铅笔是什么形状的?”生:“圆柱形。”师:“还记得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吗?说说看。”生:“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师:“下面我们用转笔刀把这枝铅笔削一下。削后的铅笔又形成了什么?”生:“圆锥。”师:“大家猜想一下,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有没有关系呢?”生(异口同声):“有!”师(肯定):“是有关系,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有关系:在什么前提下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讲述实验准备和要求)
四、树立信心,爱学乐学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认可。因此,当老师对某些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时,学生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奋发努力。课堂提问时,我有意把难题留给学优生、易的留给学困生回答,给学困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并适时地对学困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我还让每个学优生帮助一个学困生检查、督促作业,查缺补漏,讲解不会做的题目。学困生有进步时,及时表扬,给予奖励,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爱学、乐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兴趣 爱学 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应培养他们乐学。《论语》上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爱学的心理。一旦他们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就会主动学习,思维也会活跃起来,掌握知识的技能就会提高。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教师应时刻思考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所在,把学生的新知变成自己的需求。(2)教师要营造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尽量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3)教师要把数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就有一种真实感。
教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时,我给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小石块、土豆、红薯等。课一开始我就提出如何求它们的体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师问:“你们想到了什么?”生1:“我们可以用割补的办法算出体积。”生2:“把这些物体看成与其近似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估算出它们的长、宽、高求出体积。”生3:“根据重量估出这些物体的体积。”但许多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理由是估算不能得到准确的体积,且割补又改变原物体形状。这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把其中的一个物体投入到盛有水的容器里,水面就会上升,求上升的水的体积就行了。”全班一致赞成。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于是我给每个小组提供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透明的实验容器,让学生小组实验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时候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已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自己想去学。
二、锤炼语言,提高效率
1.语言要适合学生特点。教师语言的精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所以教师应锤炼自身的语言,少说或不说多余的话和重复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倾听。
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师:“组长起立汇报结果。”生1:“我们用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体里倒三次正好把圆柱体装满,反过来,又把圆柱体里的沙子倒回圆锥体也正好倒三次。”师:“这说明什么?”生1:“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师:“有不同意见的吗?有两组举手,其他的都一样。”生2:“我们组倒了两次就满了。”生3:“我们倒了九次。”师:“出现这些情况是为什么呢?请每组把实验用具拿出来大家观察一下。”师引导学生发现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用数学语言叫做“等底等高”。師:“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锥体积公式的学习,关键是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全身心地配合教师精练的语言,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倾向。
2.善用“肢体语言”。儿童语言的特点是随意、自然、不拘小节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讲究语言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体态语言。通过这些有形而无声的体态语言,有时更能直接地表示出某种含义,甚至有时还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此时,我不说话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竖起大拇指,学生们会心地笑了。
在运用数学语言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在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和表演越清楚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学会便会处于快乐的学习状态中。
三、借助演示,自主体验
直观演示和实物的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不妨千方百计地利用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挂图等辅助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并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真正去体验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师(拿出一只圆柱形的铅笔):“这枝铅笔是什么形状的?”生:“圆柱形。”师:“还记得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吗?说说看。”生:“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师:“下面我们用转笔刀把这枝铅笔削一下。削后的铅笔又形成了什么?”生:“圆锥。”师:“大家猜想一下,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有没有关系呢?”生(异口同声):“有!”师(肯定):“是有关系,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有关系:在什么前提下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讲述实验准备和要求)
四、树立信心,爱学乐学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学生。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认可。因此,当老师对某些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时,学生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奋发努力。课堂提问时,我有意把难题留给学优生、易的留给学困生回答,给学困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并适时地对学困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我还让每个学优生帮助一个学困生检查、督促作业,查缺补漏,讲解不会做的题目。学困生有进步时,及时表扬,给予奖励,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爱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