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作品看苏轼的佛学印迹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ing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透过苏轼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多处佛学印迹,通过这些印迹,让我们来看看苏轼掌握并运用的佛学知识,由此对佛学的正信与迷信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
  【关键词】苏轼;作品;佛学印迹;正信佛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人的行为做事,必然是与其思想境界、知识学问相匹配的。中国历史名人——苏轼,其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为官从政,饮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若论其高,上达清雅超伦;若论其低,下至世俗笑话。这种包罗万象、涵盖宇宙的能力,除了需要在学识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之外,其思想境界也必须具备深厚的底蕴。能与这种高低自如、大开大合的气度相适应的思想意境,除了佛学,再无其他。透过苏轼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多处佛学印迹,通过这些印迹,让我们来看看苏轼掌握并运用的佛学知识,由此对佛学的正信与迷信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
  二、苏轼的世间成就
  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被世人奉为“苏黄米蔡”之首。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时年21岁,在仁宗、英宗时期,苏轼屡次上制策,要求政治改革。神宗即位启用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随上书反对,未果后请求外调,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贬黄州,筑室东坡,号东坡居士,此时苏轼42岁。哲宗即位,苏轼回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此时苏轼50岁。因反对尽废新法,遭人猜忌,出任杭、颖、定三州。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恢复势力,贬斥旧臣,苏轼被贬广东惠州,路途转而被贬海南儋州。1101年,徽宗即位,遇敕北还,病逝于常州。终年65岁,谥文忠。
  苏轼所在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抑武尊文”的时代,理学发达,谈禅盛行,人文环境宽松,是我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全新时期。苏轼个人丰富的生活经历,超脱的修养、丰富的学识、超人的禀赋,旷达的性格,成就了他那无可比拟的诗词、书法、散文造诣。
  在诗歌方面,苏轼一改唐诗的蕴藉风格,转而“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题西林壁》就是典型的例子。宋人学其形而不得其神韵,偏重于论述解析,落下“宋诗味同嚼蜡”的诟病。由此可见,苏轼的诗歌水平远超同时期的文人。
  在词作方面,苏轼一反晚唐五代以来的柔媚小巧词风,表达了丰富广阔的意境,金朝文学家元好问对此评价“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在散文方面,苏轼的成就应该是大于诗词的,其政论《刑赏忠厚之至论》《留侯论》《贾谊论》;其游记《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放鹤亭记》;其小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达到了中国散文的最高成就。
  苏轼在《文说》中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苏轼不仅在作文的时候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其人生哲学也是如此。
  三、苏轼作品中的佛学印迹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于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春天,苏轼时年44岁。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真意,于平常处生情怀,表达出了超脱豁达、不为世俗苦难阻碍的人生理想。在词中的前序中,专门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在词作中写序言的很少,在此专门用序言备注写作背景,就是为了更加明确地表明不为人世间风雨磨难而坚持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这一点,与正信佛学提倡的“烦恼即菩提,不离世间觉”的处世态度完全吻合。在世俗中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世态炎凉,不被外物牵绕,在繁琐的事物现象中体会、感知、觉醒,提炼出不畏坎坷、不惧得失的精神,面对挫折,树立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哲学理念,培养并传达出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的豪迈之情。
  大家耳濡目染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于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的途中。值此逆境,苏轼依然保持着豁达的人生态度,将逆境视作自己必然经历的一个片段,以宽容的态度将他人对自己的迫害视作无物,这契合了正信佛学“人无我、法无我”的根本认识。
  正信佛学“人无我、法无我”的认识论,并不是空空无物的不作为,而是承认世间事物现象的客观相互作用,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因果缘分”。因果始终存在,不可破除,不因思想意识变化而变化。正信佛学所说的“空”,说的是不存在固定的不受影响的单一的事物和现象,事物与现象都是因果规律作用的结果与产物。正因为都是随机随缘而生,所以不必计较荣辱得失,只需依照正信的信念坚持做事即可。
  四、结论
  苏轼具有正信的佛学造诣,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结交的都是佛门的有学识的杰出人物。除了我们熟知的佛印之外,还有被敕为“大觉禅师”的怀琏;“好面折人过失,然人知其无心”的参寥;“行峻而通,文丽而清”的径山维琳长老;“志行苦卓,教法通洽”的律师圆照;“禅宗名宿”净慈楚明长老;“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的苏州和尚仲殊利;“学行甚高、综练世事”的净慧禅师等诸多品行超卓、道行精湛、才华横溢的禅师。在苏轼屡次遭贬的落魄之际,有多位高僧或亲往探视或遣人接济生活用品,其中又以临济宗传人广东韶关南华寺主持辩老为最。这些在苏轼留世的书信中都有记录。
  参考文献
  [1]杨子怡.论苏轼交佛、辟锦、融佛及禅学思想对他的影响[J].船山学刊,2012(4).
  [2]黄昭寅.论佛教对苏轼思想及人生态度的影响[J].现代语文,2006(1).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基于徐州市张集水源地裂隙岩溶水贮存和运动特征,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利用等参有限元方法求解,并根据大型群孔干扰抽水试验资料,识别模型参数,进一步对裂隙岩溶水资源
通过野外调查和发放表格填报的方式收集雅安市雨城区与移民安置相关的各种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对移民安置区选择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分层聚类法对
通过煤化工实现煤碳的洁净转化,拓宽了煤炭高效利用途径,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这是中国发展低碳技术经济的关键。
本文通过引入溶质迁移距离的概率密度函数的修正系数 ,将Jury等提出的模拟非稳定流条件下土壤保守溶质运移的传递函数模型理论扩展到考虑土壤剖面存在残留氮分布的土壤中 ,构造了一个能估算表施和残留氮对土壤硝态氮淋失动态贡献的传递函数模型。通过与野外地中渗透计实验资料的对比 ,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仿真精度 ,模拟的土壤硝态氮累积淋失量的相对误差小于 15 %。
【摘要】教育的艺术并非是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切实掌握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运用自如,老师对于自己,更要培养对于教育事业的爱心,才有可能得到教育艺术上真正的智慧。  【关键词】教育艺术;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培养人的高超艺术。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把这种艺术比作是“时雨春风”,滋润花木,是一种自然的神化:“今教童子,必使其倾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急需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加入。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超文本阅读”的特点,以及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超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不同于以往的线性阅读,“超文本阅读”是以信息组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近些年来被广泛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考虑到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对话要具有和谐性、民主性、学生主体性、创新性、发展性、多维性、体验性等。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这些特性的教学对话才算是合格的教学对话。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对话;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的推动主要是靠师生的对话来推动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学就是一种言语
在双尺度模型基础上,推导出三维酸蚀蚓孔扩展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二维和三维酸蚀蚓孔模拟结果。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领域的日益关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开展,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要摆脱语文学习的理论性和枯燥性,关注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提升小学生们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不仅仅要求学生们会考试,还要会应用,提升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是语言的掌握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言语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
论文从阅读教学的困惑写起,通过教育理论的阐述并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实例,阐明了“巧用教材,授之以渔”模式是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的可行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