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课堂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如何更新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拙见。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他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折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创设有效情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采取有效的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能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提出建议。
三、设计有效的练习
练习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是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拓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练习设计必须要为巩固教学重点服务;要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增长点;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
设置练习要体现层次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约三分之二的练习较容易,大部分学生会做;三分之一左右的练习难度较大,允许有些学生不做。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大都能有质量地完成练习作业,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好好学习的愿望。”
贴近生活设计练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枯燥的概念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新学期老师给同学们发作业本,把45本练习本分发给第一组的同学,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学生很快地参与到分一分的练习中。这样的练习就是学生的生活,就在孩子的身边,学生自由而又愉快,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既增强了分一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坚持有效的课堂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的发言,教师评价较多,很少听到学生自己的声音,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的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我们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具体评价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学习表现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方法、学习程度、参与效果;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主要看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是否明晰。能否根据新课程标准,理清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定位,三维目标能否有机融合。能否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能否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还要看教师能否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氛围的评价。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他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折变成两个长方形。
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创设有效情境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二、采取有效的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能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应等待,不应观望,更不应干自己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3)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提出建议。
三、设计有效的练习
练习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是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拓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练习设计必须要为巩固教学重点服务;要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增长点;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
设置练习要体现层次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约三分之二的练习较容易,大部分学生会做;三分之一左右的练习难度较大,允许有些学生不做。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大都能有质量地完成练习作业,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好好学习的愿望。”
贴近生活设计练习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枯燥的概念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练习的:新学期老师给同学们发作业本,把45本练习本分发给第一组的同学,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学生很快地参与到分一分的练习中。这样的练习就是学生的生活,就在孩子的身边,学生自由而又愉快,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既增强了分一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坚持有效的课堂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的发言,教师评价较多,很少听到学生自己的声音,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的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我们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具体评价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学习表现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方法、学习程度、参与效果;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主要看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是否明晰。能否根据新课程标准,理清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定位,三维目标能否有机融合。能否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能否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还要看教师能否根据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氛围的评价。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否注意赞赏各类学生;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