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黄蜂·悬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zy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季节,已是万物萧瑟。就在这样一个萧瑟的季节里我参加了一个朋友萧瑟的葬礼。葬礼是地地道道的乡村习俗,呜啦呜啦的丧乐渲染了黄蜂的狰狞和朋友的不幸。朋友是在遭遇黄蜂围攻,仓皇求生的路上倒下的,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就作别了这个萧瑟的季节和为他而忙碌的人们。我不禁唏嘘感叹。
  我常常和别人聊起这件事,也趁此赠送给铭刻在我记忆深处的那枯藤、黄蜂和悬崖,几十年前的历史和现实也已卷揉到了一起。
  枯藤是黄姜藤。黄姜是家乡的药材,藤蔓绕绕,叶状如心,铃铛球形而瓣开:它的足迹踏遍家乡的角角落落,田埂边、斜坡里、悬崖上,到处都有它绰约的丰姿。它总是应春雨而乍醒,破土的淡紫红是它惺忪的睡眼,继而便嫩黄、碧绿的一路窜高,把家乡的春天和人们的心情装扮得碧绿透亮。秋风总能吹黄它心状的叶子,把它凋零成赤条条的模样。整治黄姜是一件很辛苦的活儿,白天挖回来,夜晚还要拽毛拉片,腰腿酸痛是极其平常的事儿:更有甚者,被荆棘拉得血丝缕缕,遭遇黄蜂毒蛇的蛰咬,从悬崖边跌下来肢残命休,也是屡见不鲜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黄姜身价却极其低廉,一斤干黄姜片卖二角五分钱,而一个成人一天能挖出三五元来,已经可称得上骄人的业绩了,足可以在同行中唾沫四射地神侃一阵。即便这样,家乡人却指望着它——贫瘠的土地养育的苦巴巴的黄姜能把家乡人的生活拌成甜蜜蜜。
  家乡的黄姜枯藤一直蓬勃在我的记忆里,鲜活了几十年。打开记忆的封签,桉沟哗哗的水声和一线悬崖上嗡嗡的蜂声便穿越历史而来,树蔸般静默的人之雕塑凸显出凝固的恐惧和冷静。我不得不重新走进历史,去读那已经石化在悬崖上的足迹和膝痕。
  同样是万物萧瑟的深秋,同样是用苦巴巴的黄姜拌甜生活的渴望,诱惑着童年的我们跨进了桉沟,攀上了悬崖。那儿有一个尺余宽、二米长的崖墩,墩内挤满了一蓬粗壮的黄姜枯藤,散发着原始的野性气息,铃铛随风而闹,仿佛在召唤着我们:桉沟的水波奏出秋之旋律,阳光照进灌木丛,就连头发梢儿都是暖烘烘的。我一手拽住灌木丛,仄歪着身子,顺着一段二丈余长又极陡的斜坡,慢慢地滑到了崖墩。崖墩悬空,墩下数丈绝壁,河床上怪石峥嵘沉睡。我的左手紧紧地攥着灌木丛,不敢拒绝它们的好意:右脚的半个脚掌悬空,左膝跪进墩上的泥土中,整个身子向内侧斜着。小哥在崖顶惊恐地注视着,不停地叮嘱。墩上陈年腐叶累积的土壤黑肥而又松软。黄姜应锄而起,盘根错节,多而粗壮。我高兴极了。突然,一锄下去,一种怪异的声音搅乱了按沟流水的秋韵。愣怔当口,从锄头钻出的缝隙里,黑黄的一线飙到空中,迅速分散。黄蜂!我惊呼失声。小哥惊慌地说别动别动千万别动啊!我眼睁睁地看着数百个黄蜂升到我的头顶,鱼网式散开,罩住了我的头顶,也罩住了那暖烘烘的太阳。我两眼的余光瞥见了左边的悬崖和右边的斜坡,一个数丈高,一个二丈长。我心里黑暗极了,一股凉气从头顶直灌脚底,大脑里瞬间一片空白。
  然而,黄蜂们却读不懂我的心思,也不屑于理会。它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和动作习惯,盘旋俯冲,侦察试探:嘿,哪里来的这个庞然大物。竟敢捣乱我们的宫殿!我无暇去揣摩蜂们的愤怒,空白之后的大脑慢慢地冷静下来。我想起了母亲曾经说过的蜂来别跑的话语,小哥焦急的叮嘱一遍又一遍灌进耳朵。蜂们试探着停落到我的衣服上、头发上、手背上以及脸上鼻子上,它们在我的每一寸地方肆意地巡逻散步。有的在我的鼻孔前探头探脑,我屏住呼吸:有的在我的眼皮上互通情报,我紧闭双眼。我担心稍有风吹草动便引起了蜂们的怀疑,进而疯狂进攻:更担心蜂们把鼻孔和眼睛当成了神秘洞穴而进去侦察。我的皮肤饱尝了蜂们爬行的酥痒,嗅到了蜂毒的火辣气息,却不敢有丝毫的痉挛和拒绝,只好任由着蜂们横冲直撞和鉴别。这是一种冷静、智慧和耐力的相持与较量。面对着毒蜂和自己双重敌人,我把自己雕塑成一尊树疙瘩。蜂们就在这树疙瘩上进行着军事猜疑与判断。不知道是蜂们判断的失误,还是我伪装的成功,蜂们终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仿佛是几个世纪过去了,或是树疙瘩已修炼成精,蜂们收兵回洞了。酥痒消失了,嗡声消失了,凝固的紧张和恐惧也融化得滴答有致。我很庆幸造物主给了蜂们这样的智慧,而自己在较量中竟没有打一个喷嚏。
  在确信没有蜂的暗哨后,我决定悄然退出。不料回收挖锄时惹得蜂们再次火起,倾巢出动。第一次的经验给我壮了胆。只不过紧张和恐惧再次封冻了一个难耐的过程。待到解冻的时候,我的左膝表演了站立的艰难,左手四指曲僵如钩。上到崖顶,我觉得秋风退了寒意,暖阳如玫瑰绽放,灌木丛可爱极了。不幸的是,小哥的额头却隆起一个春天的杏。他扑打一只游哨黄蜂,反被蛰了一口。
  我的童年长满了黄姜,即使有黄蜂,也从来就不曾枯萎过。它包装了我整个的童年生活。枯藤、黄蜂和悬崖一直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伴我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分享我的酸甜苦辣。每当我遇事浮躁时,我就把它们翻整出来,如寺院之钟敲击出沉而远的声音;浮躁引退,沉静主宰时,我又把它们打制成勋章,别挂在胸前,让它的光亮与我的笑脸辉映。我读不懂朋友的不幸,难道他把我曾无数次告之的关于我的枯藤、黄蜂和悬崖忘却了吗?要不然,何以面对相同季节相似黄蜂时显得如此惶恐与无措?
  人生顺境需要沉静,逆境尤其如此。我感谢我的枯藤、黄蜂和悬崖,它们将和我的生命一样,荣枯与其。
其他文献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2009年任《外国文学动态》主编,现为《外国文学评论》主编。著有《麻雀啁啾》(1996年)、《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2001年)、《思想背后的利益——文化与政治评论集》(2005年)、《潜行乌贼》(2008年),与朱虹、文美惠、黄梅共同主编《英国小说研究》四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年);译有《考德威尔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问的真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其中《背影》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语言洗练朴素,文笔平易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这篇散文以“背影”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画。文中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背影,通过滑稽、笨拙的动作,传达出父子间的至爱亲情。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
自山东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教育新理念深入人心。从2008年秋季开始,语文课时每周改为四节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呢?语文教师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及时,很有宽度、深度和高度。毋庸讳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开放性必然空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势必引发教学手法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最高化的连锁反应。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应该是:树立大语文理念。积极构建大语文框架,做扬弃的继承者、宁
新学期办公室大调整,我们的办公室被调到三楼。办公室从四楼调到三楼,我们每天少爬一层楼本来没什么不好的,可没有想到的是校长的办公室也从二楼调到了三楼,而且就在我们的对面,我们突然感到有点不好了。  跟校长做邻居,首先是说话不自由了,大嗓门讲话不行,闲聊不行,说校长坏话更不行,我们只好每天关起门鬼鬼祟祟地说话。哪一天忘了关门,我们会绞尽脑汁地共同翻检刚才讲的话,没发现什么问题,便会长长地舒一口气;若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大家都清楚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能贴近学生的心,为什么得到最多的骂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忽视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个性习得的保护、培植和开发。当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语文课堂上逐渐给
2010年江苏省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作为一个全程参与者,不禁感慨道:好课真是层出不穷呀。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套用这句话就是,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有幸连续几年去各级各类的语文优质课比赛现场观摩,一直在思考那些优秀的老师到底好在哪里?在历经几届语文教学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后,我有些恍悟,发现这些课堂虽然各有各的风格,但我们也能找出共性。在笔者看来,好的语
周荐,1957年生,天津市人。南开大学文学学士(1982.1)、文学硕士(1988.7),日本关西大学文学博士(2005.3)。1996年始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2003年始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另兼任南开大学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南开大学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会主任委员等职,2008年起任澳门理工学院教授,澳门语言学
新课程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当这门艺术真正走进新课程的时候,一种幽默轻松、快乐和谐的新型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可以用渊博睿智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活跃快乐的课堂景象,让学生体味到语文“妙趣横生、其乐无穷”的学习乐趣,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 幽默,激发兴趣的趵突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舟”作为一种寄寓情感的审美意象,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一叶小舟,或泊于江或泛于湖,融入了诗人故国之思、身世之感。下面就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三册几首诗词中的“舟”意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柳永的《雨霖铃》。这是触怒了仁宗皇帝的“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离开汴京辞别恋人南下之作。离别之际,正是最能牵动愁绪的秋天。举目四顾,秋景萧瑟,暮色阴沉,滂沱的骤雨刚刚停止;侧耳倾听,寒蝉一声声叫得凄切。在这
1  早春三月,虽然天气还有些阴冷,但南国已经是一片葱绿。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开过以后,广州这座城市仍旧保持了干净、有序,天空中的蓝色也没有褪去。  亚运以及为亚运配套的建筑是广州人的骄傲,虽然对为什么要举国家和广东的财力举办亚运会仍存有争议。为什么我们中国总要借助大型国际性活动,来帮助中国城市规范管理,推动市政建设和改造?事实也确是这样:平时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是收效甚微,只有涉及到国家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