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局和出路

来源 :企业导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ang052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国家创造财富和提高人均GDP的重要源泉。中小企业一方面有经营灵活、反应灵敏、针对性强等优势,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劣势,诸如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对于资本相对短缺而劳动力充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融资问题。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一、中小企业触资难的原因
  1.金融体系不合理。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中小企业的每笔贷款虽然数额不大,但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与大型企业大致相同。
  2.外原性融资难度较大。中小企业资本来源相当一部分是企业业主原始资本和内部收益留存,证券市场的高门槛和公司制的准入障碍使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外源性融资较薄弱。
  3.非正规融资较为普遍。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多为亲友借贷,职工集资及民间高息借贷等,其弊端在于缺少健康的使用环境。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和相关的法侓保护,容易形成一些民间借贷的法侓纠纷,对国家金融秩序也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4.从政府的角度看,扶持力度不够。(1)没有建立多途径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完善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融资基本上只能通过间接融资渠道(即银行)取得资金,很难通过直接融资获取发展的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使中小企业的融资非常困难。(2)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只是下发一些指导性的文件,要求银行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这些政策,对银行机构既缺乏刚性,也没有体现对银行的优惠,实际效果并不明显。(3)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一,它以地方和中央预算拨款为主要担保资金来源,设立具有法人实体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一,这一规范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虽然有些地方先后成立了几家担保公司,但实力不强,而且手续复杂,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再加上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可供抵押的不动产等财物,很难找到有实力的担保者,这样中小企业贷款难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措施
  1.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1)政府要认清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性,采取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政府层面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提供支持,可以通过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向中小企业实行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和技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援助,来帮助企业解决中小企业初创、技改和出口资金的需求。(2)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对各种扰乱市场环境的行为严厉惩治,切实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设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2.加快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1)完善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信贷机制。根据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风险高的特点,制定特定的信贷机制。银监会在2006年7月颁布了银行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提到了银行要建设六项机制。银行要积极响应银监会的政策,完善各项机制,为中小企业信贷提供良好环境。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完善机制,尽可能地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银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期限。除了各大商业银行自行设立贷款的信贷部门,还应该大力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中小融资机构,鼓励和支持股份制银行、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并尽量消除地区差异,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支持符合国家政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规范民间资本融资。在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民间借款成为一种解决资金缺口的补充机制,尤其是沿海等东部地区民间资金相对富裕、手续简便、利率相对较低,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银行的功能。民间借贷体系的不规范,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使民间借贷行为规范化和透明化,有组织地将现有社会中的大量民间闲置资金加以运用,提高资金利用率,达到双赢的效果。
  4.切实苦练内功,增强融资能力。一是要通过各种方式的运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具有自我积累能力的企业制度,推动中小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积极培育自我积累能力,提高融资水平。二是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认真地对自己的产品结构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根据产品档次、技术含量、附加值的高低安排各类产品的产能和产量。投入到能够给企业带来良好的长期回报的产品生产之中。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不是一方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讨,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应对万变的情况。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