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生活”一双慧眼,让教学增光溢彩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1990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多以理解文本、写好作文和识字组词为重点,并不能完全实现新课程理念倡导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想象思维和自主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所以,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成为课堂增效的关键。基于此,文章以《花边饺子》这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反思与评鉴,力求探究课堂增效的新模式,以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
   【案例描述】
   《花边饺子》是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围绕“妈妈”和“我”两代人包花边饺子的故事。文章以朴素的文笔倾诉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笔者在本课教学中并没有以“文本”作为教学的中心,而是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表达,并从中寻找突破口,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又借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对文中思想情感的挖掘。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借助学生生活体验创设导入情境
   呈现多媒体图片“饺子”,让学生谈一谈对饺子的印象。
   师:大家都认识这个图片吧?有谁都亲手包过饺子?大家举手回答。
   生:我帮妈妈包过饺子,包饺子很好玩,自己吃自己包的饺子非常幸福。
   生:妈妈夸我包的饺子好看,我还自己创新了饺子的造型呢。
   师:看来,大家都吃过饺子,并且亲身体验过或者观察过包饺子的过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花边饺子”,大家听说过吗?
   生:我只听说过花边裙子,(说完大家不由得笑起来。)教师板书《花边饺子》,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以民俗中的饺子为导线创设话题,融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内容,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激励自主阅读发现重点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通,带着问题进行朗读。“课文围绕着花边饺子主要讲述了哪些事情?在朗读中发现了哪些关键词句?”
   自由朗读十分钟后,教师首先对朗读氛围做出评价。“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那么,有谁可以说一说,你在朗读中都发现了哪些问题呢?”
   生:我發现“挨”字和我们平常的读音不一样,这个字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二行。应该读二声,很容易错读成一声。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通过朗读自主发现和思考问题,值得表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字,并且结合这一自然段的语境体会一下这个字为什么应该读二声。
   生:老师,我还发现第三自然段“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混”字应该读四声,容易读成平常用的三声。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像研究“挨”字一样,结合这一自然段的具体语境琢磨一下。同学们自主朗读一会,纷纷表示应该读四声。
   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还发现了许多类似的问题。同时,自主发现问题后学生还学会了通过合作讨论来研究问题。这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通过“由点到面”的阅读过程,可以锻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接下来,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以自己的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静思丰富学生情感态度
   朗读是初读感知,默读是整体深入。学生通过默读,可以深入感受文本内涵。借助同桌之间的交流互动,升华阅读情感。让学生边读边进行批注。通过默读、批注和讨论,充分训练嘘声捕捉文章重点的能力,更能够借助自主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
   其次,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阅读当中。教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谁来说一说‘我’和妈妈各自耍的小花招是什么?”学生将有关“小花招”的句子读出来。通过这两个花招得知,妈妈的花边饺子包的是肉馅,我的花边饺子包的是糖馅。这时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小时候——长大后,肉馅——糖馅,这样的写法是?有学生答:“相互照应。”那么,为什么作者要突出这样的“小花招”呢?这里就和“拮据”联系在一起了。肉馅——为了孩子们长身体,而糖馅——拮据,爸爸当时工资并不高。那么,有哪些词能够体现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呢?生提出“破天荒”“挨”“盼”。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充分融入课文情境当中,适时引导非常必要。
   师:你们觉得文章主要体现了哪种情感?
   生:母爱。
   师:虽然不是她的亲生孩子,但是依然爱着他,这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文章后半部分提到“我耍小花招”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我也想让妈妈体会到我对妈妈的爱,这样的爱就是亲情。
   将文中的对话分角色进行朗读,认真体会妈妈和我之间的浓厚亲情。通过这环节的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更加突出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挖掘空白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母爱”和亲情。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妈妈说一些心里话呢?通过阅读作者的文章,你有哪些感慨,可以写出来。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升华了情感。既对文本进行了有效挖掘,又进一步拓展了阅读思维。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融合并发挥了出来。
   【反思与收获】
   笔者借助生活体验导入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又通过激励学生反复自读,发现并探讨问题,由点到面的点拨,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讨论、对话等更使学生融入意境当中,使课堂有力度,有深度。
   但在本课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写作技巧的把握,如何让学生灵活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并没有深入地进行拓展训练。由于课时原因,读写结合环节的评价也成为问题。如何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发现、创新和实践,从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不断给语文课堂增效。
  编辑 杜元元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高中数学有效学习是可追溯的,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构建错题集,并利用错题集优化自己的数学学习。探讨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为高中生建立错题集的价值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错题集;学习数学   高中数学高效学习是可追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总结,依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克服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数学成绩。那么我们应该用什
摘 要:基于建构主义,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沟通中完成建构,在建构中不断得到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交互式教学;教学情境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乃司“教”之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统一地、单向地向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建。建构主义
摘 要: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是实验的能动参加者,只有学生积极能动地参加,才能保证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这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且必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堂效率;核心素养;化学味   【案例背景】   1.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化学老师都疲于应付提高均分,弱化了实验教学,而提
摘 要:通过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制作模型为例,从提出问题、操作流程和实践思考三个方面,谈高中生模型制作的实践和思考。同时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现,还可以提升高中生探究思维能力。   关键词:模型制作过程;探究思维;“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一、提出问题   建构模型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模型制作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抽象处理的学习方法,利用模型可以揭示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所以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分析,而是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成就感。部编版语文教材强调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每一年级的《快乐读书吧》都推荐了相应的阅读书目,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地衔接起来。有效的阅读活动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贯彻全面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受人们的关注。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并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促使学生素质能力得到培养,最终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针对
摘 要:语文学科一直都是初中教育的重点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语文阅读作为考查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语文阅读教学具体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提升其教学效果,真正实现高效群文阅读教学,将“五选”教学策略与群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希望能够给其他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
摘 要: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方式会使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更加有趣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掌握课堂知识。其中生活化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易于理解,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效。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目标是一个灯塔,它引领着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师生互动、课堂评价等许多教学行为的方向。目标达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品德课程的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隐性的、不可用纸笔量化的情感行为,它需要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教学、评价与之形成相应的高度的默契。本文以“通信连万家”课堂教学为例,尝试在课堂观察视野下,建构一
一篇文章就是一棵樹,树有树根,文章也有文章的根。文章的根在哪儿呢?就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我在教学《我的舞台》这篇课文时,就采用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文,动手画“知识树”,不仅很快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还明白了作者是怎么写的。以下是教学《我的舞台》的主要流程。  一、整体把握内容,构建“知识树”框架  1.找“题眼”  提到“舞台”,同学们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